APP下载

小学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实践研究

2020-10-09吴敏敏

关键词:核心问题迁移模块化

吴敏敏

摘 要:小学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是以情境任务下的项目驱动开展教学,通过前置学习、创设情境、设置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确立“总分总”的结构化课堂学习框架,通过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分步递进、模块化的教学活动推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最终指向对学生在新情境中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结构化思维;核心问题;模块化;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5-066-2

结构化思维方法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以对事物结构的积极建构为思维过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关注课堂教学流程结构化,按照“总—分—总”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板块教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松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课文用准确的说明、生动的描写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传达出法国作家布封对松鼠浓浓的喜爱之情。

下文以《松鼠》为课例,阐述建构小学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的实践与做法。

一、先行组织:情境任务下的项目驱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结构化思维课堂的先行组织,不等同于一般的“课堂导入”。它更强调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引发认知冲突,带有鲜明的任务驱动性质。

1.前置学习,引起思维冲突。

前置学习是学习起点的前移,即学生在上课前先进行个性化的自学,将学习任务提前。与传统的“预习”不同,前置学习更强调学习任务的计划性、目标性、指导性。设置预习卡、导学单,都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

松鼠是学生非常喜欢、生活中又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在前置学习中,围绕“松鼠”这一主题,可以设计三个问题:第一,写下对松鼠已有的了解;第二,阅读课文,把松鼠的信息逐条写下来;第三,對松鼠,你还想在哪些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不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对松鼠的“前概念”,反映了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点,更增强了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铺设“跳板”。

2.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导入,老师一般会这样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关于松鼠的哪些知识?这样的导入大多为了引出课题,复习巩固旧知。如何让课堂导入不仅只起到复习旧知的功能,更能让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引发学生内部思维,教师的导入可以这样问:

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松鼠的哪些特点?你从哪些捕捉到的信息?

依照文体特征,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导入要针对课文的文体特征而设问。说明文一般会用理性客观的科学语言,追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引导学生筛选、捕捉有效信息,是此类文章的教学价值。因此,在导入时,要根据文章体裁来设计导语,导出重点,力求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为学生下阶段的思维活动奠定基础。

3.抓住核心,搭建思维台阶。

课文中第一句话:“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句话把松鼠外形、习性的特点总结概况出来,是全文的“中心句”。抓住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松鼠外形、习性的特点,找到相关的段落。

由原有知识迈向新知识,之间有一段距离,而且是台阶状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迈进爬升,必须要给学生搭建思维的台阶。问题是引子,核心问题更是指引学生思维的方向。有质量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去与文本深度对话。

二、过程策略:核心问题下的递进性活动建构

小学语文结构性思维课堂的内核是建立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分步递进、螺旋上升、多样活动的课堂教学框架。以主问题引领,以递进式的问题链为主线,将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逐层推进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分析和综合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1.确立“总分总”的结构化课堂学习框架。

结构化思维的本质是框架。它将搜集到的信息、数据、知识等素材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归总,让繁杂的问题简单化,最终结果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按照“总分总”结构化课堂学习框架,我们将《松鼠》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总分总”的结构化课堂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教学”,提出核心问题:松鼠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特点;第二阶段“分步推进”,通过两个分问题:松鼠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特点,用圈画、品读关键字词等方法感受松鼠的特点,并从具体的说明方法中感悟作者是“如何写”的;第三阶段“总结迁移”,以“松鼠吃食物”进行随文写话,并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相关联,指向本单元习作要求: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介绍一种自己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

“总分总”结构化课堂学习框架,强调文本内容的结构与逻辑,以终为始、以用促学,逐步将学习推向深入。

2.设计分步递进的“模块化”活动板块。

“总分总”的结构化课堂框架确定了课堂总体行进方向,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还需搭建分步推进的学习支架,即“模块化”活动版块。

一个复杂的问题都可以细分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模块化”活动板块设计指将问题自顶向下,逐层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照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

《松鼠》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松鼠外形、生活习性的特点,并知道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效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模块化”的活动板块:

活动板块1:朗读相关语段,体会松鼠的特点。

活动板块2:圈画关键字词,体会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活动板块3:探究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有何妙处。

“朗读相关语段”、“圈画关键字词”、“探究说明方法”三个“模块化”的活动板块,不仅带领学生感悟文本“写了什么”,更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针对本单元是习作单元的特殊定位,“探究说明方法”的活动板块设计直接指向语言运用,帮助学生在后续的习作中尝试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3.形成清晰明了的“图示化”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军先生在《深度学习模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中也说到:大观点组织(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结构化思考的有效路径是引导学生“图示化”呈现。“图示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由繁杂变成简化概括,使学生对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产生形象化的感觉和认识,符合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維导图是“图示化”知识结构常用的思维工具。《松鼠》一课的知识结构,就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概括出来:

三、迁移运用:指向表达下的成果集成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能将在一种情境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另一情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不能将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那么学习者的学习就只能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仍然停留在浅层水平上。

1.随文写话,强调语文学习的积极语用。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最常用的迁移运用便是“随文写话”。

学生在学习了《松鼠》一课后,对松鼠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特点都印象深刻,并且知道作者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摹状貌、列数字等具体的说明方法,将松鼠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松鼠是如何吃东西的呢?在学生交流分享的基础上,观看松鼠吃东西的视频,并尝试运用一定的表达顺序、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随文练笔:

小松鼠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小动物,一天中有70%—80%(说明方法:列数字)的时间它都在寻找食物。它最喜欢在针树林里寻找食物。当它找到食物的时候,它把食物塞进嘴巴里,蹦蹦跳跳地跑到安全的地方再把食物吐出来慢慢享用。它的嘴巴具有很大的伸展性,一颗小小的花生就把它的嘴巴撑得鼓鼓的。

松鼠是一个吃相非常优雅的绅士,不像小狗小猫(说明方法:打比方),看到食物就扑上去啃起来。你看!它半竖着身体,抬起它的前爪,用前爪抓住一颗瓜子,先沿着边缘把瓜子的壳快速地咬掉,再津津有味地啃着瓜子仁(说明方法:摹状貌)。它一边“吧咂吧咂”地吃着,一边忽闪着它闪闪发光的大眼睛,那样子可真是享受极了!

迁移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进行随文写话,很好地实现了语文学习的“语用”功能。如果能长期在课堂学习中,坚持“每课一得”,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日积月累地训练中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2.发表习作,凸显语文学习的项目成果。

要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获得感”,对语文学习产生持续的动力,帮助学生发表习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这样写到: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只要学生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

《松鼠》一课所属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习作要求是:把生活中了解并感兴趣的一种事物介绍给别人,可以是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也可以是常见的物品,美味的美食,甚至可以是火星的秘密,旅游项目推介,中华传统文化介绍等等。写之前,要细致地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材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写作的时候,要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有顺序地介绍。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流分享。

课文只不过是一个引子,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说明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并帮助学生投稿、发表习作。当学生的铅笔字变成钢印字的时候,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也随着增长。

3.走向生活,开发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创新知识的内容来源。若忽视生活,“唯书本”、“唯课堂”、“唯学校”只能让教育走向窒息。教师要架起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在生活中产生学习价值。

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药品说明书、家用电器说明书、旅游景点介绍等等,都是说明文的应用范畴。能够独立阅读说明文,读懂说明文,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如果把学习视为书本,学生可能逐步走向狭隘;如果把学习视为整个世界,教育可能给学生俯视世界的力量。让学习更好地链接生活、链接一切可能的要素,让学习的世界充满课程机会和学习机遇。

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小学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关注课堂教学流程的结构化,关注知识形成的结构化,关注思维培养的结构化,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与课堂教学改革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语文知识,最终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江苏 太仓215400)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迁移模块化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大众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