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问题 建立科学概念
2020-10-09郭洁
郭洁
摘 要:科学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后期的学习效果。创设恰当的情景问题会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进而深入学习,建立科学概念。
关键词:科学概念;迷思概念;情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5-040-1
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情境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沉浸”于情境中,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科学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后期学习的效果。本文探讨了物理概念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一、物理概念建立中创设情境问题
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加工,在相关情境中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共同本质,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常识到物理概念的转变。
在引入加速度概念时,设置了如下几问:
1.并排等红灯的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绿灯亮后谁提速快?
2.提速快是速度快吗?
3.你能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跟提速快慢有关的事例?(如果学生举例不全,为了能顺利引出概念,教师可适当补充举例)
4.你能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提速快慢吗?
教师要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使学生有种亲切感,能快速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而思考并解决下一个问题。第三问为了让学生从众多具体情境中抽象共同要素,建立物理概念。加速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简单灌输,在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要去模型化,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把建模的机会留给学生。
二、迷思概念教学中创设情境问题
对于一些概念,老师往往讲了很多遍,而有些学生就是不理解,总是搞错。这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前概念没有经过充分思考,对前概念的认识具有片面性或不合理性,与新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是迷思概念。迷思概念不消失,就无法真正建立起科学概念,无论教师讲多少遍,学生也依旧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在迷思概念的教学中,创设情境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之发现问题,并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高三加速度复习中,很多学生在理解加速度时,总是认为加速度为正,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为负,物体做减速运动;或加速度增加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减小做减速运动。因为在高一课堂教学中讨论加速度方向时,通常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加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为正;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为负。所以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以上固有的定论。为了改变这种固有定论,设置了如下情境问题:
1.当加速度a满足什么条件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a满足什么条件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2.把一物体竖直上抛,又落回至抛出点,若不考虑空气阻力,请分析整个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的变化。
学生讨论发现,若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加速度为负,物体先减速后加速;若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加速度为正,物体先减速后加速。由此发现,加速度的正负号不能决定加减速。
3.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且阻力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请分析上述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与速度如何变化?
学生讨论发现,物体上升时,a=mg+kvm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物体下落时,a=mg-kvm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由此发现,加速度大小的变化也不能决定加减速。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讨论以上创设的情境问题,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体会到前概念的错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主动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决定物体的加减速度呢?在这种情境下,教师相机诱导,继续创设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4.由动能定理,物体动能增加亦即速度增加的条件是什么?
5.由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6.你能说一说物体加速或减速时,加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7.你怎么评价“加速度为正,物体加速;加速度为负,物体减速”?
8.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Δt,加速度大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认识到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小于90度时,物体加速;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大于90度时,物体减速。不仅直线运动适用此结论,曲线运动也适用。通过再次对定义式的讨论,理解加速度的大小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通过第7问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前概念的片面性,从而对加速度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迷思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应用前概念而出现错误。在高三复习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科学概念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经历概念转化的探索过程。
三、实验探究建立科学概念中创设情境
物理的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置恰当的情景问题,让学生投入到物理观察、发现和探索之中,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例如,在讨论伽利略所作的贡献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几个问题:
1.能否重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
2.能否利用实验说明“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
3.能否利用实验说明“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4.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教师要以这一系列的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让学生经历思索、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体验观察、猜测、设计实验、推广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理想实验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任虎虎.促进深度学习 提升思维品质.物理教师,2019(04).
[2]朱顺民,沈福良.利用比较教学策略,促进迷思概念轉变.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08).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