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探究式教学转变学生的前概念
2015-05-04罗琴
罗琴
[摘 要]新课改以后,探究式教学受到广大科学教育者的重视。为促进学生转变前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发认知冲突。
[关键词]前概念 探究式教学 科学概念 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72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在课堂上讲过的知识,可是为什么在之后的教学中,仍然还会有学生保持着他们固有的概念呢?
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他们早已通过日常生活的大量实践,形成了对事物的理解和观点。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儿童自发形成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一、认识前概念
所谓前概念,是指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一般而言,学生的前概念形成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感知而累积的经验,但由于这种概念的形成缺乏系统性,所以常常会具有片面性、情境性、顽固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二、前概念对科学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他们并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知识。正如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实际上,学生前概念的形成,是他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必然过程,这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有时,前概念是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和起点,尤其是当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相一致时,会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科学概念。然而,大多数学生的前概念很片面、模糊,甚至有的前概念还和科学概念相矛盾,如果忽视他们的前概念,直接向学生灌输科学概念,那么,前概念就会干扰他们的学习。
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转变他们前概念中的错误概念,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这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利用探究式教学转变前概念
1.创设问题情境,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因此,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知识宝库”。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不可过于分散,否则学生将无法对自己的前概念进行梳理和验证。
2.亲历体验探究,巧妙建构学生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而形成的。这些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单纯地依靠课堂说教、强硬灌输的方式不但不能实现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反而有可能会混淆他们的科学概念。因此,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巧妙地实现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比如,学生通常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铁块、金属汤匙和金属钥匙等金属物体放在水中都会下沉的现象,得出了“所有金属在水里都会下沉”的概念。针对学生的这种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给铁块、铁盆、铁片等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总结出金属物体的沉浮与排开水量的关系,从而完善“浮力”的科学概念。
3.交流研讨,进一步强化科学概念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的前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孤立地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并形成了稳固的前概念系统,因此,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是艰难的教学过程。学生即使通过探究实验获得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而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则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实验探究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在探究式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实验操作的环节,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但是到了研讨总结的环节,却只是走过场,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只能流于表面。所以在交流研讨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概念的机会,使思维相互碰撞,让科学概念的建构更加清晰和准确,从而实现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
我国著名的科学启蒙教育专家刘默耕曾提出了一个“过河”的喻义:“河的此岸就是小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彼岸就是这一节课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到达科学概念的“彼岸”,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和实践,实现他们对科学概念的自主建构,真正地做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