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皮格马利翁》的互文性研究

2020-09-29郭莹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萧伯纳

摘  要:从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角度来看,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与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中的《皮格马利翁》存在互文关系。萧伯纳的戏剧是以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皮格马利翁”来命名的,显然萧剧改编自神话,两个文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本文将从萧剧与神话故事之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互文性三个方面来分析《皮格马利翁》作为社会问题剧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萧伯纳;《皮格马利翁》;互文性理论;神话故事

作者简介:郭莹莹(1997-),汉族,山西省临汾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2

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讲述的是一个国王按照自己的意志雕刻出美丽的少女,并祈祷爱神为雕塑赋予生命的故事。与之相似,萧剧《皮格马利翁》讲述了语音学家希金斯和朋友皮克林把伊莉莎当成一个赌注,通过改变她的语言和外貌,使之成为贵族小姐的故事,反映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客观的展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面貌。

一、互文性理论的介绍

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引文组合而成的,所有文本都可以对另一个文本进行改变和吸纳”。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互文性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文本对于研究的影响,强调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联系的互相影响。文学是一种传递的方式,文本也需要重复,需要把同样的事改编给不同的人群,以此来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于是出现了改写、改编、重写等互文手法。因此,在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作品的相关背景,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作品内部的母题,不能将文学作品看作是孤立的存在,而应该放在整体关系中去研究。萧伯纳通过改编神话《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突显自身。互文性理论将文学看做 是一种记忆,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二次创作或二次模拟,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不在某种程度上模仿前人。尽管时代背景,创作主题不同,两个文本在互相协调中相辅相成。吉拉尔·热奈特认为文本具有承文本性。承文本性表示任何连接文本( hypertext,我们称之为承文本) 与先前的另一文本( hypotext,相应地,我们称之为蓝文本)的非评论性攀附关系。承文本包括源文本的删节、扩写、改编甚至翻译。所有的文本潜在地都是承文本。读过萧剧《卖花女》的读者不难发现该剧是基于奥维德的 版本进行改写而创作出来的,本文就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分析承文本萧剧《皮格马利翁》和蓝文本奥维德的《皮格马利翁》之间的关系。

二、互文关系

1.情节的互文性

对于蓝文本,讲述的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名叫“皮格马利翁”,他是塞浦路斯的国王,非常擅长于雕刻,但是他厌恶凡间女子的堕落和放荡不羁,于是用白色的象牙雕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的雕像,并渐渐地对自己所塑造的雕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恋,并为她取名为伽拉特亚。国王皮格马利翁向爱神祈祷,用他的吻使雕像有了生命,从此结婚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皮格马利翁的爱情就像是男人的幻想,幻想着依照自己的喜好而将人捏造成理想的形状。

承文本萧剧改编之后的情节:伊莉莎的伦敦街头的卖花女,家境贫寒,说着带有口音的英语,当语音学家希金斯教授听到之后,便和他的朋友皮克林打赌,拿伊莉莎做实验,看看是否希金斯能够把伊莉莎调教成贵妇出席半年后的宴会。而伊莉莎自己也想借此机会,想要学习标准的英语,去满足自己的小愿望——可以和太太小姐们交流,然后去做花店员工,于是就大胆地找到了希金斯教授,开始了无尽的训练。在相处的过程中,伊莉莎对希金斯教授产生了感情,而希金斯一心想着赌约,根本注意不到伊莉莎的对他的爱慕。六个月后,伊莉莎成功挤入了当时的上流社会,但是她以为希金斯教授实现了赌约,她的存在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

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情节大致分为:主人公擅长雕刻——雕刻象牙女雕像——爱上雕像——雕像复活——与雕像结婚。对应的,萧剧《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情节与神话故事情节除了结局以外是一致的,主人公热爱语音学——塑造卖花女为贵族——爱上卖花女——但是却没有在一起。以下就通过分析两个文本情节上的差异性从而探讨其深层含义。萧剧《皮格马利翁》又被译为《卖花女》,其实这两个剧名译本显示出很大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前者,众所周知,萧剧是改编神话而来的,所以整个剧的主人公是具有代表性的“皮格马利翁希金斯”,萧伯纳本人将希金斯塑造成一个对语音狂热的角色,其实也是因为他自己对语言有着很大的热爱,他将自己的语言革新的愿望寄希望于“希金斯”。皮格马利翁和希金斯都是由于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忱,从而展开了爱情故事。情节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神话故事中,皮格马利翁和他的加拉蒂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而希金斯却没有和伊莉莎走到一起。现实不可能像神话故事一样,总是有美好的结局。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也注定不会在一起,纵然伊莉莎改变了语言习惯,但其本质还是下层阶级的卖花女,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独立,她和希金斯由于阶级的差异,不可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在剧中伊莉莎也说到,在希金斯教授看来,她永远是一个卖花女,因为他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卖花女来对待。因此,在剧本结束时,当人们都认为他们两个人会在一起时,剧情发生了反转,伊莉莎出走嫁给了一个没落的资产阶级。其实这一结局也不难理解,是她的出身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因而这部剧也强调了当时的英国对社会个体和阶级身份的看重。

2.人物的互文性

通过对情节的梳理,神话皮格马利翁和萧剧《皮格马利翁》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在神话故事中,皮格马利翁痴迷于美,并且创作了一个无限接近美的雕塑,在他的心里存在着一个美的抽象概念,将每一个局部赋予给伽拉特亚。然而神话终究是神话,一件因他人期望诞生而存在的物品,根本不是一个人。人应该是独立的,不是因为他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所以在萧剧中,萧伯纳将希金斯教授塑造成一个“控制他人命运的人”,他始终不渝的追求科学,对待一切有研究价值的对象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的才华在于,能够把任意一名女性塑造成上流社会的小姐,只需要做的是纠正口音,谈吐规范。他愿意去教伊莉莎,也仅仅是因为痴迷于说话的艺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以此来证明口音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能力,将伊莉莎塑造成自己心中的“伽拉特亚”。在这个过程中,伊莉莎渐渐对希金斯产生了好感,但是他并不像神话故事中的皮格马利翁一样,深深爱慕着他的伽拉特亚,而只是把伊莉莎当成是一个赌注,一个工具,报以冷漠和傲慢的态度,脾气古怪,言辞犀利,甚至荒谬地认为是他一个人造就了伊莉莎。其实他自己并不喜欢上流人士的社交活动,当他知道自己胜券在握的时候,便开始无聊起来,觉得这个赌注是一个很愚蠢的事情。常年受到母亲的影响,在他看来,没有哪一个女性能够超越他的母亲,或许,正是这种恋母情结,使他一直秉承独身主义的信念。可惜的是,伊莉莎不像神话中的伽拉特亚一样,无欲无求,没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希金斯的傲慢,她认为希金斯已经获得了胜利,她已经没有待在这个家的必要了,她挣扎着,决定摆脱他的控制,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立性。在剧本的最后,希金斯也承認,她终于成为了一个 真正伟大的女性,一个有自由意志的女性。

3.主题的互文性

奥维德《变形记》中,根据记载,当时维纳斯从海洋的泡沫中诞生之后,漂流到塞浦路斯岛,被当地人奉为守护神,然而这个国家的一部分的女人因为不服从维纳斯,惹怒了她,维纳斯一气之下将他们全部贬为娼妓,也正是这个缘故,国王皮格马利翁对尘世间的女子失去了兴趣,甚至厌恶,才有了雕像的诞生,于是皮格马利翁向维纳斯祈祷,祭坛边的火焰三次熊熊燃起,这预示了他的祈祷将会应验。《变形记》传达的是敬神的主旨,一旦触犯神意、亵渎神灵将会遭到神的惩罚,而潜心供奉神灵则会得到神的垂怜。在萧剧《皮格马利翁》中,萧伯纳展现了两个对立的现象:社会底层的人是纯真的,上流阶级是虚伪的,就像杜立特说“我很贫穷,买不起绅士口中说的道德与羞耻”。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戏剧告诉我们,物质财富是不能成为用来评判绅士或者淑女的标准的,其内在核心还是优雅的谈吐和端庄的仪态。一个人的气质是不能通过礼服来伪装的,是人的思想差异造就了最终的不平等。比起外表的蜕变,更重要的是,伊莉莎内心的觉醒,才能够从一个自卑的卖花女成长为一位敢于追求心中理想的反抗者。不同于伽拉特亚的被动,伊莉莎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楚,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所要寻求的正是内心的独立和平等的关系。

三、结论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分析研究承文本和蓝文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意象。萧伯纳将皮格马利翁的神话故事运用到自己的剧本创作中,并添加了自己的元素,在皮格马利翁希金斯的塑造下,为我们展现了底层阶级代表卖花女的蜕变与觉醒。在神话中,白色的象牙在皮格马利翁的精湛技艺下变成了一件绝美的雕塑,又在爱神的帮助下变成了可以代表抽象美的女人。同样,伊莉莎从卖花女到贵族公主的转变,是希金斯教授对她六个月的训练,以及皮克林上校对她的平等对话。整体看来,希金斯对伊莉莎的训练看起来是成功的,伊莉莎通过教育似乎获得了文化资本,口音纯正,谈吐文雅,仪态端庄。但是近乎疯狂的希金斯,又有贵族的盛气凌人,注定不能像神话故事一样和自己所爱在一起,或许,伊莉莎和佛莱的结合才是最好的结局。

参考文献:

[1]柏云彩.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 14(3): 69-75.

[2]傅俊. 英国戏剧读本The British Drama Reader II;excerpt from George Bernard Shaw: Pygmalion[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9-55.

[3]邢方方,华燕.《卖花女》中的人物形象和女性意识[A].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1980:85-86.

[4]赵渭绒. 神话原型批评与互文性理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52-59.

[5]赵箫宇. 浅谈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发展[A].社科学论,2014:201-202.

[6]张珊. 萧伯纳戏剧《皮格马利翁》中的神话框架分析[J].理論界,2019.

猜你喜欢

萧伯纳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萧伯纳与小女孩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的自省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续传
萧伯纳续传
萧伯纳的婚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