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黏膜切除与支架减张矫正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症状改善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0-09-29李运波
李运波
武汉市第七医院耳鼻咽喉科,武汉 430071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不仅会引发通气功能障碍、鼻窦炎,还会造成头痛、鼻塞、鼻出血、头晕等症状[1-2]。鼻中隔偏曲会压迫邻近器官,造成鼻窦、鼻腔引流不畅,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矫正鼻中隔的偏曲部分,恢复正常的鼻呼吸功能[3]。没有手术指标的生理性鼻中隔偏曲患者不需进行手术干预,但是对于存在鼻窦炎、头痛的患者,手术矫正是有效的方法。本文研究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与三线减张法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武汉市第七医院接受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患者110例。纳入标准:(1)患者经鼻窦CT、鼻内窥镜检查确诊;(2)患者有手术指标;(3)患者无严重心、肾、肝等疾病;(4)患者无鼻窦炎、鼻息肉等其他鼻腔或鼻窦病变;(5)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1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5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4.92±3.27)岁,“C”型偏曲28例,“S”型偏曲11例,嵴突或棘突偏曲10例,复合偏曲6例。实验患者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5.03±3.24)岁,“C”型偏曲27例,“S”型偏曲12例,嵴突或棘突偏曲9例,复合偏曲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1)对照组患者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采用Killian法,切除大部分鼻中隔骨和软骨;(2)实验组患者采用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C”形偏曲采用凹侧Hajek切口,尾端偏曲采用凸侧切口,其余类型采用左侧Killian切口。采用“软骨-骨离断法”分离方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连接,咬除筛骨垂直板前缘较厚的骨质;前段严重偏曲或尾端偏曲在切口后方弧形切除2~3 mm软骨条;后位偏曲或低位嵴/棘突切开鼻中隔软骨,分离对侧黏软骨膜后沿切除软骨条。三线减张后软骨部分仍偏曲者于凹面行“软骨划痕法”或嵴/棘突楔形切除。
1.3 观察指标
(1)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显著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有效=治愈+好转;(2)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第1天、第2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鼻部疼痛程度,得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烈;(3)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包括活瓣性鼻塞、鼻中隔摆动、鼻背塌陷、鼻中隔血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为74.55%,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5.45%和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VAS评分及偏曲矫正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2天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VAS评分及偏曲矫正满意度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VAS评分及偏曲矫正满意度比较(±s)
组别对照组(n=55)实验组(n=55)VAS评分(分)tP手术时间(min)47.28±7.93 39.62±5.28 5.963<0.001出血量(m l)11.64±4.82 9.16±3.07 3.218 0.002第1天4.97±0.88 4.51±0.79 2.885 0.005第2天3.52±0.75 2.86±0.69 4.803<0.001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活瓣性鼻塞、鼻中隔摆动、鼻背塌陷和鼻中隔血肿,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例(%)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临床常规手术之一,不同矫治方法对中隔支架部分的处理方式也不同,针对鼻中隔偏曲张力线区的“三线减张法”正逐渐成为新的重要术式[4]。鼻中隔偏曲患者的鼻中隔骨和软骨发育不平衡,鼻中隔偏离中线,因此出现鼻功能障碍[5]。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骨和软骨,恢复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6]。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仅为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手术切口局限于鼻中隔最小切口,术野暴露较差,在后段偏曲、高位偏曲等患者的手术中操作困难。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切口张力大,视野不清,鼻中隔黏膜容易撕裂。三线减张术即切除形成张力的3条张力线处软骨和骨性结构,分别位于鼻中隔软骨前部、方形软骨和筛骨垂直板交界处、方形软骨底部和部分上颌骨额突及犁骨交界处[7-8]。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2天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对鼻中隔黏膜的损伤较小,视野清晰宽广,可以准确定位偏曲部位,减少出血[9]。
两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活瓣性鼻塞、鼻中隔摆动、鼻背塌陷和鼻中隔血肿,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将鼻中隔偏曲患者的四方软骨的大部分进行切除,容易引发鼻中隔穿孔,此外鼻中隔缺少了硬性支架,患者术后容易出现鼻中隔摆动[10]。而三线减张法尽可能保留患者鼻中隔支架和黏膜的完整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1-12]。鼻背软骨和四方软骨是鼻腔前端隆起的主要支架,遭到破坏会造成鼻尖塌陷及鞍鼻。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术后易发生鼻梁塌陷,且多为鼻尖上方塌陷,主要是切口愈合过程中对鼻梁的牵拉造成的。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正常呼吸功能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鼻中隔前部的偏曲,因此在矫正四方软骨的前部偏曲时,手术切口应尽量靠前。高位偏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筛骨垂直板前部分,应该在手术中进行切除,但是对于未出现偏曲的部分应该尽量保留,避免因鼻中隔失去硬性支架而出现鼻中隔摆动。
综上所述,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较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鼻中隔骨性支架,疗效更好,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更符合鼻腔的生理功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