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分析

2022-06-30马莉吕世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矫正术鼻中隔骨膜

马莉 吕世霞

鼻中隔是一种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组成,表面被黏膜包裹的,位于左右鼻腔之间的组织[1]。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弯曲,或鼻中隔的一侧或两侧发生局部突起,引起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并产生相应的症状。好发于有鼻外伤史的人群中,具体为发生在儿童期的鼻外伤、发育异常、鼻腔或鼻窦肿瘤以及遗传因素都导致鼻中隔偏曲的发生[2]。临床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治疗,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创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临床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手术的选择也从传统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向着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过度[3-5]。此次研究是为了探究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在治疗鼻中隔偏曲中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0 例,依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 例。对照组中男12 例,女3 例;年龄21~57 岁,平均年龄(38.71±6.11)岁;发现鼻中隔偏曲至手术时长1~19 年,平均时长(9.93±3.04)年。观察组中男11 例,女4 例;年龄19~59 岁,平均年龄(38.76±6.78)岁;发现鼻中隔偏曲至手术时长2~21年,平均时长(10.06±3.6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前完善全身检查并详细检查鼻腔情况,明确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并明确鼻窦有无炎症。术中根据生物动力学原则及与鼻窦炎相关性选择鼻中隔骨膜切口的侧别,常规Killian方法做黏骨膜切口,用钝性鼻中隔剥离子在黏骨膜下将黏骨膜与鼻中隔骨性支架分离,对棘或嵴突部位周围需要充分减张。使用小球刀切开松解鼻底骨-软骨交界处的黏骨膜褶皱。在切口后1~2 mm 切开软骨至对侧黏骨膜下,剥离松解对侧黏骨膜。置入鼻中隔撑开器,暴露骨性鼻中隔,切除方形软骨及偏曲的筛骨垂直板,修剪平整后回置。使用平凿铲平上颌骨鼻嵴与软骨交界处的骨性嵴突。完成以上操作后,复位鼻中隔黏膜,缝合切口。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

1.2.2 观察组 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术前准备同常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鼻前庭皮肤黏膜交界处做L 形切口,上端起点应尽量高,下端向鼻底延伸,切开黏膜、黏软骨膜、进入黏软骨膜下。用Freer吸引剥离子在黏软骨膜下剥离,向上向后至筛骨垂直板及犁骨上后部,向下向后至鼻中隔软骨下端与上颌骨腭突和犁骨交接处,在切口前或后1~2 mm 处切开软骨进入对侧黏软骨膜下,剥离方法和范围同对侧。充分暴露3 个张力形成核心区域;鼻中隔软骨尾端,鼻中隔与筛骨垂直板结合处,鼻中隔软骨下端与上颌骨腭突或腭骨以及犁骨结合处。用Freer 吸引剥离子分离骨软骨接合处,使用咬骨钳于三个张力区域分别咬除约2 mm的线行骨条,保持鼻中隔软骨顶端连接,分离左右两面,游离松解前、后、下三边。鼻中隔减长居中后复位鼻中隔黏膜,缝合切口,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鼻出血、反射性头痛、变应性鼻炎以及鼻阻塞的症状消失;有效:与进行手术之前相比,患者的自觉症状有明显的减轻,持续性的鼻阻塞转变为只有受凉之后或交替出现,鼻出血、变应性鼻炎等症状的发作频率降低;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双侧,或鼻中隔局部形成突起,引起鼻腔、鼻窦功能障碍,如鼻塞、头痛和鼻出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鼻中隔偏曲都会引起上述症状,无症状的鼻中隔偏曲则为生理性偏曲[6,7]。引起鼻中隔偏曲的主要原因有组成鼻中隔的骨组织不均衡的发育,形成了不同的张力曲线,最终导致各个骨组织之间的连接处于异常状态;儿童时期鼻部受到外伤,且具有非常不明显的症状,导致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鼻中隔软骨的增长和骨化异常,成年人也会因为鼻外伤导致的鼻中隔骨折、错位最终导致鼻中隔偏曲;鼻腔、鼻窦肿瘤、巨大息肉等会对鼻中隔软骨产生压迫的病因都会导致鼻中隔偏曲[8]。鼻中隔偏曲患者的典型症状有鼻塞,单侧或双侧鼻腔发生长时间的持续性鼻塞,对于鼻塞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嗅觉减退的症状;如果偏曲的部位对下鼻甲或中鼻甲产生压迫,会导致患者发生同侧反射性头痛,使用鼻腔滴用血管收缩剂或进行表面麻醉之后,能够减轻头痛的症状或使头痛消失;鼻出血患者偏曲的凸面、骨棘或嵴的顶尖部位,因为黏膜长时间受到过大的张力会变薄,在受到气流或尘埃的刺激之后非常容易引起黏膜糜烂继而导致出血。部分高位鼻中隔偏曲患者会因为偏曲的原因导致鼻窦引流受阻,引发鼻窦炎;当偏曲部位影响到鼓管功能时则会引起耳鸣、耳闷[9]。

对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直视下术野虽然清晰,但是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切除过多的鼻中隔软骨或骨性支架,近期会导致鼻中隔的黏膜过于松弛而摆动,远期会导致鼻锥缓慢变形,如鞍鼻、鼻背过宽、尖上区塌陷、鼻中隔穿孔等[10]。鼻内镜的出现与发展让鼻中隔矫正术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保留鼻中隔软骨黏膜,同时经过国内学者基于鼻中隔偏曲的生物力学基础,将鼻中隔矫正术改良为如今的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11]。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同时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通过分离鼻中隔的各个组成部分,来释放鼻中隔三个区域的张力,这样在最大程度的保证鼻中隔软骨的完整性的同时,让鼻中隔软骨能够恢复竖直状态,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可以保证患者鼻中隔软骨的稳定性,降低术后患者鼻梁塌陷的可能性。同时在较为宽广的术野之下,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对鼻中隔黏膜的损伤,让患者在术后能够保持鼻中隔软骨黏膜的完整性,对患者的鼻腔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小[12,13]。但是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发生鼻中隔偏曲的患者,例如患者的鼻中隔软骨的偏曲较为严重时是无法保留鼻中隔软骨支架的,所以不能使用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而是需要使用常规鼻中隔成形术。对鼻中隔软骨肥厚或鼻中隔软骨黏膜肥厚的患者,如果保留鼻中隔软骨的话是无法释放鼻腔空间的,故建议去除部分鼻中隔软骨[14,15]。

综上所述,对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进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且手术的过程中因为具有较为广阔的术野以及较高的精度,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矫正术鼻中隔骨膜
仿生型人工骨膜及柔性电子器件制备及应用研究
结膜下注射利多卡因对全麻斜视矫正术中眼心反射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骨旁脂肪瘤一例
鼻中隔偏曲治疗术式的研究进展
歪了的鼻梁尽早正过来
鼻中隔偏曲要手术吗
眼轮匝肌瓣联合眶隔脂肪瓣矫正上睑凹陷的临床应用及美学效果分析
术后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矫形术后肢体功能的影响
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眼压变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