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形象建构中话语偏见研究

2020-09-26杨柳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

杨柳

摘 要: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存在话语偏见的微妙表征。研究将偏见理论应用到媒体话语分析中,对话语偏见中的研究路径和消减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提出了操作性分析模式,并指出它对国际传播中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话语偏见;国家形象;语料库辅助话语;偏见消减策略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02

国家形象建構中的话语偏见大多是一种依据不完全信息所造成的,与事实不符的先入之见。西方国家常常通过媒体报道中隐蔽的话语偏见向受众构建负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有助于研究西方媒体是如何通过话语的生产和传播来实现他国的负面表征和自身的积极形象构建的。从方法论而言,自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的概念被提出后,有学者尝试将其运用到国家形象的话语分析中。如唐丽萍(2013)采用了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辅助对美国大报关于“中国崛起”的话语建构进行批评性话语研究①;陈建生等(2017)以评价理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媒体眼中的变化②;钟馨(2018)通过分析英国全国性报纸对“一带一路”话语的意义建构问题,剖析了英国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③等。通过对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等研究路径分析,本文提出了话语偏见的消减策略。

一、偏见的话语策略

话语的选择是指说话人如何选择词汇或意义表达。相同的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而相同的意义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比如中外媒体有关嫦娥四号所带棉花种子“死了”的新闻事件对比报道:

Chinas first plant to grow on the moon is already dead.(CNN, January 17, 2019)

翻译:中国首棵月球植物已经死亡。

Chinas Moon Plats Are Dead.  (Space.com, January 16, 2019)

翻译:中国月球植物已经死了。

Biological experiment on moon went as planned, chief engineer says.(China Daily, January 18, 2019)

翻译:总指挥表明,我国月球生物实验正按计划进行。

因为嫦娥四号在月球降落的地区温度已经达到零下52度。在这样的温度下,这些植物的确已经冻死,外媒并没有说谎。但是,过一段时间温度上升之后,它们会被分解为无机物,并且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实验的载荷罐中。棉花种子的死亡是在实验计划之中,并且充分考虑到了月球温度的变化,它们已经圆满完成了使命。而CNN 和SPACE.COM 在新闻标题中选择了形容词系表结构“are dead”,容易让读者错误理解为中国的实验已经失败。China Daily 选择了抽象动词“was planned”,强调了计划的顺利进行。国际媒体对中国新闻事件的消极他者呈现和中国媒体的积极自我呈现反映了内在的意识形态差别。同时也反映出即使是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话语描述或表达方式也会随着媒体立场的不同而不同。通过话语选择策略会对在不同立场的读者心里无意识地形成我们(群体内)和他们(群体外)的分类,这是大众传播媒体惯用的手法,也是产生偏见的主要途径。

二、偏见的语料库辅助话语研究方法

(一)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的特点

Partington 首次提出“语料库辅助话语”的概念,主要指用计算机处理语料来调查实际语言使用形式和功能的研究。他区分了几种媒体研究常用的比较类型。最简单的一种是将两种不同媒体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新闻话语进行比较。正如前面例子中将《中国日报》和CNN的新闻对比分析一样。第二种是序列比较,把来自某一媒体的报道依次与来自其它媒体报道进行比较;第三种是多重比较,把来自某一媒体的报道与同时来自多种不同媒体的报道进行比较;第四种是监控或历时比较,即对同一媒体不同时期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比较④。这对于研究国际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

(二)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下的话语偏见研究思路

语言偏见现象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话语分析要使“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文本的深度解析”这两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通常有两种切入方式:一是从语料库调查入手,先利用索引、单词列表、主题词等寻找语料库中凸显的语言项目、共现关系和主题,从而确定研究问题和有代表性的语篇。另一个是先确定相关研究主题,收集大规模语料来自建满足研究需求的语料库,然后再用传统的CDA方法做进一步精细分析和比较。图示如下:

(三)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下的话语偏见研究层次

1.宏观层面

研究者先用语料库技术大批量地收集语言材料,再用分析工具:索引、词频、主题性、词丛、分布等,对媒体报道中所分析议题的新闻和语言特征进行科学量化,快速有效地查找语言现象,并经过多种客观地数据分析找出媒体话语中的语言运用规律。

2.微观层面

话语文本分析:研究新闻话语中的标题、词汇、语篇句法等,具体包括了新闻标题分类、词汇选择策略、指称策略、话语描述策略等;话语实践分析:研究新闻文本是如何在开放性的话语体系中对国家形象进行描述和言说的,探寻话语实践的意识形态色彩;社会文化实践分析:在不同文化的关联语境下分析话语实践的机制。

自从学者们提出利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加强CDA以来,有关国家形象的话语研究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即从传统CDA话语研究走向数据库辅助下的批评话语研究;从国内话语走向国际话语;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话语。新媒体话语研究已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三、话语偏见的消减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国家形象由国际体系结构建立起来的,其形成机制表现为:传播(互动)→建构(成型),即国家形象不是传播的前提,而是传播不断生成的结果或效果。也就是说国家形象通过国际新闻流動,主要是国际新闻的媒介话语来呈现。西方媒体通过话语报道不断地、大规模地生产各种偏见,并在受众群体中强化被他们塑造的中国形象偏见。只有了解国际新闻中话语偏见的语言范式、产生原因以及传递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建立消减机制,从而突破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在国际上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对抗偏见策略(Confronting Prejudice)

对抗偏见策略即偏见对象或旁观者主动以特定的行为(明确的言论或怒目而视)让偏见持有者了解到他(她)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是一种在偏见事件中对偏见持有者表达不满的意志行为。对抗不管是直接对抗还是替代对抗,都是有效的偏见消减策略①。在遭遇西方媒体不实的涉华报道时,中国外交部立刻给予澄清和抗议,也是一种消减偏见的有效策略。但不能针对偏见话语而采用激烈的对抗性话语,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而是应该策略性地选择具体或抽象的语言来编码外群体行为,或改变话语秩序,来起到改变内外群体之间的相互看法的作用。

(二)顺应调节策略(Adapting Predujuce)

顺应调节策略指顺应国外受众的媒体选择和信息需求。研究表明西方受众倾向选择英语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即使是在华外国人,比起Chian Daily和WeChat, BBC、CNN以及Twit-ter、Faceboo更受他们青睐。因此,增加中国在国际媒体的正面曝光率,开通与网民的沟通渠道,用顺应方式的来传播信息既不会引发受众的反感,又有助于挖掘出文化中的深层信息,对偏见传播有消减作用。

(三)受众意识策略(Conciousness of Audience)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 周年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对外传播媒体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了让国际大众能了解一个真实多元的中国,需要树立受众意识,即选择他们能接受的词语、符号和情感表达方式主动讲好中国故事,说清楚中国道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放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慢慢消除西方媒体偏见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为中国重建更加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环境。

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话语偏见现象,要将微观的语篇词汇层面和宏观的语料库数据相结合。本文提出了媒体偏见的话语分析路径和研究层次,为新时期下国家形象研究中的话语分析和评价提供了操作性的模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中国媒体也应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审视自身发展,面对国际传播环境中的偏见报道,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采用话语偏见消减策略减少偏见负面作用,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建构和优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从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基础课”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教育探析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