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设问 精准把握

2020-09-26简艳华

考试周刊 2020年7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新课改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启发、创新思维的活跃、认知体系的完善上,另外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令人期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比较多,数学教师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文章特意进行了有效策略的总结,旨在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尽快揭开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设问;课堂实施

设问是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桥梁,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始终都离不开教师的问和学生的思。如果设计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有挑战的欲望,学生回答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设问设计没有明确目标,没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和广度,都将大大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总结出有效课堂设问需要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一、 把握问题趣味,激发思考热情

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如果能注入学生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将会使学习更加有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学生只有对探究知识产生兴趣才能做到投入其中,如此的教学活动才是丰富多彩灵动而有效的。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课堂中数学问题设计的趣味性,积极刺激小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热情。数学教学课堂中的问题一定要做到趣味性和针对性相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中既定教学目标和提问目的。数学课堂问题就是一节课的知识点最具有实践性和最直观化的检验方式,所以数学问题的布置需要带有趣味性且针对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数学问题的设置要把趣味性和教学目标紧扣在一起,正确地抓住数学教学的重点。我们常常说兴趣是孩子们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问也是每一位数学老师一直尽心在研究的事情,怎么可以让小学生对数学课堂感到趣味性,让孩子们乐学爱学,让课堂问题发挥出最大效果,让小学生对每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一直铭记于心。

二、 把握问题语言,明确思考方向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孩子的回答有哪几种可能,怎样带动孩子进一步思考等都要精心设计。因此设问中要把握精准而严谨的语言,问题所指的方向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出示一面国旗(长90厘米、宽60厘米):

小结完国旗长是宽的3/2,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2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猜猜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可是这个问题使学生不知所措,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有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不够详细具体,问题的指向不够明确。如果把问题改为:请你仔细观察,3/2和3∶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就明确了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向,从而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三、 把握问题梯度,教学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逐渐指向本质。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把握问题的梯度,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思起来、论起来。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第几》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第几的相对性,可以这样设计:出示四个圆片和一个五角星(●●●●★),提问:你能把五角星摆在第二吗?你有几种摆法?收集并出示学生产生的四种摆法:①●★●●● ②●●●★● ③●●●★● ④●★●●●可以进一步质疑他们摆的都对吗?为什么五角星都在第二,五角星的位置却都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发现?这样有梯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充分体验第几的相对性,渗透异中求同思想,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一步一步打开思考的切入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解决本质问题。

四、 把握问题深度,增强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中把握问题深度,所设问题先浅后深、循序渐进让孩子深入思考就会使课堂更加有效。精准把握问题深度不仅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掌握知识,还能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找次品》这课时,出示问题同:在8个产品中,有一个比较轻,怎么把它找出来?学生交流出三种找法。

第一种:首先把8个物品分成三份,天平右边1个,左边1个,剩下的6个暂时不称重量,要保证找到次品;第二次在剩余的6个物品之中找次品,天平右边放1个,左边放一个,剩余的4个先不称;要保证找到次品…一共要3次即:

8(1 1 6)→6(1 1 4)→4(1 1 2)→2(1 1)共4次找到。

第二种:把8个物品分成两份,天平左边4个,右边4个,第二次在4个物品中找次品,天平左边2个,右边2个,要保证找到次品,第三次在2个物品中找次品,一共要3次即:

8(4 4)→4(2 2)→2(1 1)共3次找到。

第三种:把8个物品分成三份,天平左边3个,右边3个,另外2个先不称,要保证找到次品;第二次在3个中找次品,天平左边1个,右边一个,天平外一个,一共要2次即:

8(3 3 2)→3(1 1 1)共2次找到。

这个部分要引导孩子发现第一次用天平称排除的产品越多,第二次就从越少的产品当中找次品,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要把这些产品尽量平均分成三份,找次品才能又快又准。因此老师为了让孩子发现把八个物品分成3,3,2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课堂上这样设问:同学们看看把8分成(3,3,2)这组数有什么特点?很显然,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大的悬念,也无法让学生深入思考,很多学生只能看到表面上的这组数据把8分成两个3又一个2,这样的发现并没有多大意义。这位老师在磨课后把问题改设为:同样是在8个物品里面找次品,为什么有些要三次,有些只要两次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把所有物品尽量平均分成三份可以使第一次排除数量(排除其中两份)更多,第二次可以在比较少的物品中找到次品,学生小结出又快又准并保证能找到次品的方法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有针对性、推进性的深度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系统思考问题,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五、 把握问题广度,提升學习能力

设问要考虑大多数孩子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适当改变问题的角度,把握问题的广度能开阔孩子思维的空间,调动孩子积极参与思考,拓宽孩子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技能。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在学生编完6的乘法口诀和写完相关算式后向学生质疑了一系列的问题:

师:4×6=()是怎么算的?

生1:用4个6相加得到的,也就是6+6+6+6=24。

生2:可以用6个4相加也是24。

生3:学了口诀直接用四六二十四计算。

师:为什么六六三十六只写了一个乘法算式?

生:因为6×6=36乘数交换位置后还是一样。

师: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

生1:都是6的乘法口诀。

生2:我发现每句口诀的得数都比上一句多6。

生3:从下往上看就每次都少6。

……

师:如果在背诵口诀时忘记五六多少了,你会怎么办?

生1:可以计算5个6相加是30,得到五六三十。

生2:也可以计算6个5相加是30,所以五六三十。

生3:因为四六二十四,用24再加1个6等于30。

生4:如果记得六六三十六可以用36-6=30。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继续往下编口诀,你觉得六七会是多少?

生:六六三十六,36+6=42,六七四十二。

师:六八呢?

生42+6=48,六八四十八。

……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到六的乘法口诀?同学们六的乘法口诀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学生专注倾听、用心思考。教师言传身教,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进一步引导了孩子从各种角度思考、分析、质疑问题,增长学生知识水平,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中有效设问是拉近师生关系的纽带,也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知识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中精准的设问可以激发思考热情,明确思考方向,提升思维深度、拓宽思维广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并且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充分发挥重要的作用,全心全意服务于全体学生。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分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将来发展一帆风顺,必将彰显出人生的最高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烈.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分析[J].教师,2018(20):114-115.

[2]李婷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J].新时代旬刊,2018(9):30-31.

[3]徐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6):88-89.

[4]张玉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27):54-55.

[5]何欣欣.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J].新时代旬刊,2018(2):99-100.

[6]刘荣,高建成.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8(13):229.

[7]任晓坤.浅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12(4).

[8]朱临.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与应用——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3).

[9]李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10]赵海燕.课堂评价存在问题分析及方式创新的探究[J].作文成功之中:教育教学研究,2013.

作者简介:

简艳华,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松涛小学分校。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