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雄安新区为例

2020-09-23张淑清周雅婕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道德与法治道德

张淑清,周雅婕

(1.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2.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一、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为确保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和质量,丰富儿童法规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保障法制教育的落实,自2017年9月1日起,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要逐步替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小学开始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更换,对加强公民的法制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巨大意义。

(一)提高教学水平,解决理论支持

教学效果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深入调研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从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等,获得教学改革以及学习指导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有利于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学科推力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特定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儿童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重要载体,具有学科导向作用。探究和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更好地实施“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课程理念,促使其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质量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课堂。因此,小学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转变品德课是“副”课的观念,扭转只会念教材的教学方式。把法治和道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探索新时期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理念,逐渐转变教师观念,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四)改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上应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一改过去生硬死板的说教方式,利用影视或者网络语音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直观有趣,使教学活动显得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一)问卷设计的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和学科特点,问卷设计问题41个。问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的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课堂表现、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等维度进行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放2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为97.14%,符合统计学的要求。调查以河北雄安新区城市小学(县城)、镇小学和村联校各一所为调查范围,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无记名问卷的形式进行,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小学生抽样分布表见表1。

表1 小学生基本情况表(n=204)

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雄安新区城市小学生占50.50%,是调查对象的一半,这表明城市小学资源可能会带动整体的数据呈现较好的趋势。其余在镇小学和村联校,分别为24.00%和25.50%。调查对象在年级分布上,三年级的学生占总数的49.50%,几乎占到调查对象的一半。

三、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生的学习态度反映着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地导向作用。研究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了三个相关问题,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态度统计表(n=204)

一个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是其在智力方面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学习态度是搞好学习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通过自我评价便于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表2可以看出,93.6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是满意的。95.10%的小学生对自己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态度表示满意,但有10个学生表示对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态度不端正,不是很满意,仅占4.9%。教师可以通过日后的教学中观察学生,更加关注那些自我评价不满意的学生,是成绩不好还是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定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96%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思想道德状况感到满意。整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道德状况良好。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时间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结构的安排。充足的教学时间是课堂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围绕“学校教学时间安排”设计了三个相关问题,调查情况如表3所示。

表3可知,认为学校能够按时足额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生占95.09%仅有4.91%的学生认为学校无法按时足额开设该课程;在课时的保证问题上,有50.49%的学生表示《道德与法治》课程经常被其他学科学习或测验替代,有49.51%的学生在该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这应该引起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表3 《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间调查统计表(N=204)

(三)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映了学生对该教师的认同度。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调查围绕“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设计了四个相关问题,调查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师评价统计表(N=204)

表4显示,97.54%学生认为教师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认为教师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占96.57%,96.08%的学生认为教师态度和蔼,认真负责,有亲和力,因此,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达到98.04%。

(四)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与前提。教学内容改革之后,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围绕《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革,设计了四个相关问题,调查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方法调查统计表(N=204)

从表5可知,90.69%的老师,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信心和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研讨,85.29%的同学认为课堂讨论激烈;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83.83%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组织法治竞赛活动,91.67%学生能积极参加法治知识讲座,充实自身的法律知识。

(五)学生的课堂表现

学生的课堂表现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的课堂表现,表明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利于其身心的积极转化与发展。不良的表现,教师要加强引导,更多关注这部分学生。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设计了三个相关问题,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显示,学习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93.14%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同学之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学生能遵守纪律,礼貌文明的达94.61%;学生上课觉得轻松愉快,有兴趣学习,收获比较大的占98.53%。总之,学生的课堂行为是积极主动,身心投入。

表6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表现调查统计表(N=204)

(六)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与重要性认识

对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小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如何,调查结果如表7。

表7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与意义的调查统计表(N=204)

表7显示,98.04%的学生对教材的案例选择是满意的,内心的默认有助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有95.6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规则意识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教学评价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学生管理的评价就应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创设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学会评价,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助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围绕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设置了三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8。

表8 《道德与法治》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管理统计表(N=204)

从表8可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宽严相济,贯彻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其中,认为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占90.69%,只要学生犯错,有57.81的学生认为一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责罚;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认真学习,94.16%学生认为老师一定会表扬。

四、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家长只关注孩子语数外学习成绩,对品德类课程的关注度不高,忽视这门课的学习情况。小学生受家长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于追求语文数学课的成绩,到了考试前背一背道德与法治的重点内容,结果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的做法,导致了恶性循环。有近7%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不到1/4或几乎不上课,老师对于蕴含在教材内的重点以及对人生有益的宝贵财富缺乏挖掘,没能将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都比较被动。

同时,由于开放的课堂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储备与教材之间会产生多元碰撞。导致6.4%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案例不太认同,对此一知半解,课下也没有用心去思考,不能实现课程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与法制意识增强的教学目标。

调查显示,有43.13%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不如语数课重要,有49.51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等,这充分说明学生以及部分老师对该课程的不重视。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和监督。近年来,学校听课、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很少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参与,也很少对该课程组织质量检测。

教育行政部门不够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语文数学每年都有不同形式的竞赛,主科教师会有各种培训的机会。每年都会抽取不同年级进行语文数学的统一质量检测,致使《道德与法治》课渐渐边缘化,一线教师就很难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任课教师很难得到培训的机会,自身专业素质无法及时得到提升。导致培训缺乏的主要原因还是对这门课的价值认定不到位,忽视了这门课在学生终身学习以及人格养成的重要性。老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及时更新,内容缺乏拓展,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生硬的道德说教。

(二)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调查表明,小学的《道德与法治》侧重于传统的讲授法,对该课程及教师、学生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学校仅仅从考试分数来判断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开学初检查教案,疏于平时对这门课的听课、管理与质量监控,导致《道德与法治》随意性大。对学生表扬也是流于表面,缺少平时个人的记录,没有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过程性评价缺乏详实的资料与关注。

(三)任课教师专业素养低

在本次调查的278名教师中,有87.05%的教师是兼职。《道德与法治》大部分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同时由于对语文数学课程的严格质量检测和要求,导致《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的教学出现“心有余力不足” 现象,教师无法将精力投放到该课程,甚至在临近考试时造成了被其它学科所占用的现象。部分教师仅仅把内容和教学时间压缩,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重点、应付考试,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阵地,与初衷相悖。

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单纯利用教科书,而不重视其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辅资料稀少。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也没有创造这样的条件,所以就造成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只有教材发生了变化,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知识和理念的灌输,而不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教学偏离实际生活。

(四)学生活动时间少,没有真正发挥其主体性

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思考机会少的学生占到53.4%,说明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教学设计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仅仅是为教教材而去备课,教教案。在课堂上,部分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同学,从而造成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课堂效果不佳,课堂氛围不活跃等问题。

五、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学校要更新观念,端正认识

学校的教育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学要求。《道德与法治》虽然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课时较少。但就学科地位来说,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因此,从重要性讲,学校要把《道德与法治》在一定程度上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同起来,同等对待,同等规划。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学科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国家重视小学素质教育的科目体现,如果长期忽视,会影响社会人才的协调发展。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要善于组织和管理学校,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资金投入[1]。从课时的保证入手,学校上下齐动员,全体师生参与,营造一种学法律、养道德的积极氛围。

(二)建立健全学生的学科评价制度

通过教研活动,任课教师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机制,包括过程性评价的指标与权重分配,重视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记录,最好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从方法上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对学生的道德现状进行综合判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采用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儿童评价。主要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我与互评等[2]。老师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管理,建立竞争机制

学校要进一步发挥管理的长处,填补管理中的漏洞,用制度和措施来完善教师的考核奖惩机制[3]。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力,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科的教学能手竞赛、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经常指导和监督课程的实施。要让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提高,主动进步,促使教师自觉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感悟知识真谛,开启人生明亮的心灯。

学校要积极承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一些规范性措施,促进教师队伍职业化发展。

(四)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专业能力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断地探索、反馈、调整,形成符合当地学情与教学情况的教学规范,最大程度地保证给教师便捷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和不断学习的任务。

要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不同年级的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逐步深化德育、教育教学活动,准确把握教育部替换教材的目的与意义。注重引导学生生活,加工后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还要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思想解放,更新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做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师生要共同营造轻松愉快课程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活跃度,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知礼懂礼守礼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五)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自觉掌握道德法规知识

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的科学设计学生才能更好的吸收。教师认真备课,设计多种教学活动,课堂氛围好,学生便能从课堂氛围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在讨论与思考中自然掌握学科知识与生活规范。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口述书中的教学案例,学生便会觉得课堂索然无味,失去对德育类课程的学习兴趣。目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无论哪种方法和模式,都要认真设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六)健全家校共育机制

小学时期是儿童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期,小学生是《道德与法治》的主要教育对象。孩子们是一张白纸,随着学生交往对象以及社会活动的场所不断扩大,生理心理逐步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进行完整的道德教育,光是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个社会、家庭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学生的考试分数固然重要,良好品德的形成、动手实践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同样重要。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课程实施则是手段,学校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家庭环境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要努力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引导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规则,培养相应的积极情感。在内容上,家庭、学校、社会保持三位一体化,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在空间上,进行相互补充,给孩子营造出完整和谐的育人环境。

学校还可以设立微信公众平台,方便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方便学校与家长交换意见。可以就某些问题、就学生的状况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好学生。老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进行德育,如举办一些线上活动,让家长上传孩子感动的一瞬间;发动家长记录孩子日常的行为等。线下活动,学校可以布置一些德育相关的作业,家长进行配合,鼓励学生多种方式进行参与,家长全程陪伴,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家校合作的和谐育人环境,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期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道德与法治道德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