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新业态下高职院校养老人才培养研究

2020-09-22左春雨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专业群人才培养

[摘要]文章分析了养老业态新变化,指出了养老新业态下中高端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高职院校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大爱·慎独”的专业精神;以组建专业群为契机,重构课程体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手段,推行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及育人体系;以组建产业学院为路径,探索复合型养老人才培养;以面向全社会养老人才培训为己任,不断提升社会养老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群

[作者简介]左春雨(1977- ),女,辽宁铁岭人,天津职业大学,教授,硕士。(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天津市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基于产业学院的‘育培结合、‘书证融通养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PYZJ-0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4-0099-05

2020年是“60后”退休进入老年的起始年,“60后”老人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且经历过改革开放,与以往老人有着不同的消费观念,这标志着养老转型已经到来。养老需求的变化促使社会人才需求产生了新变化。本文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感、学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以及社会培训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中高端养老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一、养老业态新变化

1.2019年养老政策频繁出台。201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养老相关的政策文件。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6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9月20日,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 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等。这些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2.养老人口将出现井喷式变化。从我国人口出生统计来看,1962—1964年是我国人口出生高峰年,1960年出生的人到2020年刚好满60岁,正式步入老年。与“40后”“50后”进入老年不同,“60后”基本是独生子女家庭,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开放。部分“60后”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拥有独立的个性特质、时尚的品质追求,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相应会产生更高的养老需求。2020年“60后”步入老年后,我国社会不仅养老人口急速增长,而且随着医疗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往高龄化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老人需求将产生极大的改变,这意味着我国养老出现了新需求,养老行业出现了新业态。

3.中高端人才需求将急剧增长。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促使大量资金流向养老行业,从而涌现出大量各种档次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虽然资金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养老行业的发展,但是养老人才供给却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中高端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校培养,还需要实际运营的历练。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办养老类专业的学校仅有208所,规模大的在校生为430人左右,规模小的在校生仅为12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养老机构中,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养老类课程,如天津养老院有96%的院长没有接受过系统培养。此外,社会大众不能正确认知养老行业、养老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人才培养。

二、高职院校中高端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职业认同度较低。受社会大众对养老事业认知偏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报考养老类专业是分数较低的无奈选择。从天津职业大学历年招生第一志愿率和最低分数来看,第一志愿率一般在0.3左右(即录取的学生70%以上不是第一志愿),调剂率在0.4左右(即有40%的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录取最低分数基本为学校最低线。从每年的入学调查以及申请从事养老行业学费补贴(养老专业学生毕业后2年自愿从事养老工作,天津市民政局给予50%学费补贴)来看,学生申请率在30%~40%之间,即50%以上的学生入学时表示毕业不愿意从事养老工作。社会心理学说服理论表明,18~25岁的人生态度改变最大,個体对他人的说服比较敏感,并且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重视“大爱、慎独”的职业情怀培养。从教育心理学来讲,人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调动人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教育,引导学生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岗位做起,逐渐形成坚守、热爱、热衷于养老事业的职业品质。

2.人才培养没有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开办养老类专业以来,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大部分课时和实训用于老年护理,认为养老的主要任务就是生活照护和医学护理,只要给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和生活照护就能满足老人的需求,人才培养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和消费观念在不断提升,养老产业也在不断成熟,在养老评估、养老顾问、全人照护、老年用品营销等方面的人员需求也将逐渐增加。第二,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速、转型,以及政策的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成为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相应服务组织将会不断增加和趋于成熟,对护理、社工、心理照护等服务人员及运营管理人员的需求将大大提高。第三,医养结合不仅需要医生、护士、药师等医学专业人才,而且需要既懂护理技能又懂经营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第四,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嵌入式小微机构需要连锁化运营,而连锁化运营管理需要相应管理团队的支撑。高职院校应培养集心理、卫生、护理、营养、康复、营销、管理等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中高端管理人才,使学生掌握跨学科知识和跨专业技能。因此,相关专业的互通互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素养、职业定位、课程体系等都需要进行适时调整与跟进。

3.养老机构的用人定位有偏离。按照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预测,2034年仅失能需要生活介护老人将达到7400万,若按照国际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从全国养老机构需求来看,存在大量养老护理员的缺口,以致很多养老机构分配刚入职的大学生从事护理员工作。从实际运营来看,护理员不需要太高的学历,40~50岁人员通过短期的社会培训就能达到技能要求,且他们在家庭中有照护老人和小孩的经历,从事护理员工作更为适合。职业体验与认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老年社区、养老机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老年协会等企业和行业,从事老年护理类、老年社会工作类、经营管理类等岗位的养老照护、康复保健、老年社会工作、基层管理、需求评估与管理等岗位的一线操作与管理工作,从事老年服务与管理先进技术应用、实施以及现场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应及时调整用人偏差,与高职院校共同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养老类专业人才的责任。

4.养老人才的社会培训不够规范。人社部发〔2017〕68号文件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取消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其目的是对行业培训“放权”,让企业更大胆地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才。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护理人员培训可以按照职业技能等级开展相关培训。民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年底前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万名养老院院长,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养老行业对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需求量有增无减,养老服务社会培训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目前,就全国养老人员培训而言,由于护理员职业资格证已取消,原有各地人社部门对应的补贴也随之取消,而新的职业等级证书尚未建立,1+X证书中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和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尚未面向社会人员,新的培训补贴政策也尚未落地,形成了培训的真空地带。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将面向全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遴选和建设六个项目,突出服务家政、养老、护工等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建设200个职业院校标准化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基地,500个职业院校标准化培训基实训地,500个校企深度共建的创业孵化器,100所校企深度共建的企业大学,1000个职业院校重点领域(人群)典型培训项目,2000名职业院校培训名师或名优团队。这些项目的落地,将不断规范养老行业的人才培养。

三、高职院校中高端养老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1.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大爱·慎独”的专业精神。养老类专业对立德树人的要求更为严格,必须培养学生“大爱·慎独”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视老人为亲人,这是从事养老事业的基本职业素养。大爱是没有条件的,是纯粹的、无私的爱。“慎独”则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制度要求行事,追求个人道德水平修养,看重个人品行操守,是一种修为境界。如何培养道德品行高尚的人,使学生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高职院校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探索,以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为基础,引导其走向“慎独”的道德境界。

第一,通过志愿服务,传递大爱情怀。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的组织,相关活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每个专业都有志愿者服务活动,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与优势,引导学生社团到养老机构做志愿者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好养老工作的传承與发扬。高职院校还要通过社团丰富多彩的孝老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大爱·慎独”的职业精神。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容易受同龄群体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发的志愿行为可以带动更多养老专业学生乃至其他专业学生走进养老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使命担当精神。

第二,建立志愿者制度,实现学分互换。志愿者活动是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也是积极性较高的活动之一。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关激励制度,使学生通过志愿者制度、专业学分互换制度可以折换成相应的实践学分和德育学分,将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进行有机融合,这也是形成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三,注重养成教育,建立宣誓制度。高职院校要编制从事养老事业的誓词,倡导学生志愿并终身服务养老事业,并在养老专业教室、实训室等进行张贴,以提醒学生不忘初心;还要在志愿服务、学徒实习、就业实习前,组织学生重温专业誓词,举行宣誓活动,通过仪式教育强化专业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2.以组建专业群为契机,重构课程体系。养老服务专业群主要以养老产业链为核心,以养老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满足老年人生活和精神需求的特殊服务,养老服务涉及面较广,按照地点划分,有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养老专业群可以集中群内相关专业资源,优化专业发展环境。高职院校以专业群形式培养专业人才,能够提高养老人才的跨岗位流通性、适应性以及岗位的迁移能力。

调研显示,养老行业对管理人才、老年人康复、老年人心理咨询、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护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且服务从单一照护向全方位的预防、照护、康复三位一体转变,目标从追求数量向强化功能维护、提升质量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应以专业集群形式发展,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同时,“1+X”老年照护及失智老人照护技能等级证书的推出,也给专业群构建及专业群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养老类专业群适宜采用基于知识关系的专业群建设,基于知识关系的课程体系则是建设的起点和落脚点。

第一,构建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既是专业群形成的纽带,也是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潜在知识关系固化的载体,因此构建专业群平台课程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平台课程要积聚专业资源,使各专业的资源之间能发挥相互支撑的作用,建设单一专业无法建设的专业平台,如大型的实训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从而快速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从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相互支撑的角度来看,各专业希望从其他专业那里获得的是具有很强应用价值的核心能力课程,如果从专业群内各专业抽取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供学生学习,将极大地促进专业群内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也会大大增强。由此可见,《老年照护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能力等级证书》《高端家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1+X职业能力证书所涉及的课程,是养老类专业平台课程较好的典范。

第二,构建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通过综合老年服务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岗位目标,依据学校的资源及未来的需求,可以开发建设三大模块课程。第一类是针对老年人基础服务的课程,包含老年基础护理、家务基本管理、家政基础服务;第二类是针对特殊老年人照护服务的课程,包含失智老年人照护、失能老年人康复训练;第三类是助老服务类课程,包括健康照护、中医养生、营养膳食、社会工作、心理照护等。模块化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报考类别,也有利于同时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员的 1+X培训取证。

3.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手段,推行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及育人体系。养老类专业只能使用模拟人进行教学实训,而模拟人与真实老人有着极大的差别。养老类专业是典型的社会需求量大而社会认可度低的专业,即使已经进入该专业学习,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毕业后不会从事养老类工作。通过实践发现,现代学徒制是进行真实场景实训,改变学生对养老类工作认知的有效途径。

学生要在第三学期到养老机构进行学徒实习,为期一个学期,按照一门课程进行考核。学生学徒期间要在养老产业六大类职业岗位中至少轮换三个岗位,并接受带教师傅每周半天和院长每月一天的集中培训。学徒期间要采用跟岗、轮岗与集中培训三结合,老人、师傅、学生评价三结合,护理、沟通、管理技能培训三结合的“三三”机制。第四、第五学期学生回校学习,继续学习核心课程且每学期回到原企业实习一周,企业要安排老人、师傅与学生保持持续联系。第六学期要返回原企业再次进行学徒学习,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完成认知到发展的“五段递进”成长。

4.以组建产业学院为路径,探索复合型养老人才培养。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下以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学校参与企业团队建设与管理,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养老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为养老行业提供人才服务的有效途径。第一,企业要利用产业学院培养中高端养老服务人才,完成企业在职人员以及护理员的职业培训。对于高端管理人才可以探索长学制职业教育,采用现代学徒、半工半读、双元制等教育模式。第二,高职院校要利用企业资源,探索建立实训基地,采用实体运营与教学实训、养老服务研究为一体的管理体制,从而为养老类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教学途径。第三,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安排实训活动。从职场成长规律来讲,学生实训应从社工、活动策划、办公室文员、康复训练、管家等岗位轮起,逐步进入护理岗位,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养老职业的接受程度,提升其职业认同感,逐级获得职业成就感。此外,通过产业学院建设,还可以促使企业在用人定位、岗位设置、人员配置、轮岗、人才选拔、职位晋升、聘任、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越来越规范。

5.以面向全社会养老人才培训为己任,不断提升社会养老人才的综合素质。第一,开展社区、家政、养老初中高级培训。高职院校要依托专业优质资源与师资,打造面向社会培训的实训室,开发相应的课程,为养老从业人员提供社会培训服务,如养老院长培训、护理人员培训、社区工作者培训、家政服务人员培训等。高职院校要利用专业师资力量,为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并针对不同类型人群开展不同方式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要积极申报相关证书考点试点,并面向校内外开展培训试点工作,在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试点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社会培训及承接社会“1+X”证书考点工作;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实现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对接,为养老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岗位培训、证书获取、联合研发等服务,以提升养老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助老服务培训体系。高职院校要立足积极老龄化、终身学习、智能化养老等理念,开展社会助老服务能力、社区助老多元化服务机制、社会化网络服务、低龄与高龄长者照护等工作;要利用学校资源成立“第二年龄大学”,搭建“第二年龄大学”网络平台,提供合理赡养指导与咨询,更科学地完成助老、为老服务,并反哺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玉韶.从老龄政策看产业发展新趋势[J].中国社会工作,2020(2):22-25.

[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EB/OL].(2017-07-20)[2019-03-28].http://www.cankaoxiaoxi.com/finance/20170720/2203452.shtml.

[3]陈晓红,李淼.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23):40-42.

[4]蘭金林,田静,石伟平.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反思——基于2008—2018年CNKI核心期刊文献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74-80.

[5]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92-96.

猜你喜欢

专业群人才培养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新兴专业集群化的路径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