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2020-09-22李苗苗

学理论·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

李苗苗

摘 要: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一个是唯物史观。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自诞生以来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今天所处的时代也产生着影响。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进行了浅析,以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018-02

在馬克思的一生当中有两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是揭露资本家剥削秘密的剩余价值理论,一个是探索人类社会奥秘的唯物史观。而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多从现实的感性的人出发也就是从绝大多数人出发,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载体,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与历史关系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伟大的命题。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形成。一个理论的产生不仅仅需要主观的思想条件,还需要有客观的、现实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形成的客观条件见之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群众史观的形成贯穿于马克思的幼年和青年时代。青年马克思进入大学后,了解并接触到了黑格尔,当他废寝忘食系统学习黑格尔哲学后,了解到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同时也为后来辩证法的产生积累了根基。而马克思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学和大学期间,马克思的思想开始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其中一个显著的代表就是他的博士论文。第二个阶段,马克思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当时的林木盗窃法案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群众史观也开始逐渐形成。第三个阶段,马克思跟恩格斯共同努力完成了《神圣家族》这部著作,在这部著作当中,阐释了世界历史就是人类劳动史。第四个阶段,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他详细深刻地论述了群众史观,群众史观得以完全形成。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已经明显地提出并且逐步为世人所熟知。从前期的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变中,马克思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使得群众史观这一科学的思想得以确立。

2.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上诉内容讲过,群众史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而马克思关于群众史观最主要的概括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并且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点也在马克思的《神圣家族》中有写到,他明确地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这一思想。

第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巨大财富的来源主体,因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是需要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而在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当中,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变革生产方式,不断地改进他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其次,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会明显地提升。这表明,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财富。但不同于物质财富的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相反,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珍贵。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仔细想来,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社会形态也不会发生改变。就不会由原始的社会形态转换为封建的社会形态进而变成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形态的变化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新中国的成立,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是极其困难的。人民群众犹如水一般,既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三层内涵

1.历史观领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从历史观的角度探讨群众史观,主要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方面来看人民群众所处的历史地位,即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斯大林写道:“历史科学想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再把社会历史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而首先应当研究劳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在于其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

2.认识论领域:人民群众是认识活动的主体。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理解群众史观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领域,而应该是在更为宽广的领域中去把握群众史观。在过去,理解群众史观常常是将其与认识论分割开来,使得对于群众史观的掌握不是十分的全面。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为基本也是首要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另外,人们的认识活动也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人们实践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以前所难以碰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将推动我们认识的发展。实践同时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然而,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需要进行历史的检验。

3.价值论视域: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价值主体。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谈论群众史观来揭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时也是价值的主体。是衡量社会价值的主体,从价值论的角度来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有着更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運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列宁也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启示

1.人民群众的利益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思想,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他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当劳动人民的意志相融合,共同作用,形成一定的合力。这种合力将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走向,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历史发展速度的快慢基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和满足程度。

2.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般说来,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取决于人民群众对于当下物质条件以及精神文化的满足状态。同时,判断社会发展的阶段也将取决于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如果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单向的也证明了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的低下,如果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样的,则证明当下的社会是快速发展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为了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要多方面刺激人民群众的需求。一方面,可以从人们的生产实践中获取,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各种需要,而各种需要在简洁的程度上又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借鉴外来的物质文明,从外来物质文明的碰撞中汲取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文化。

3.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人民群众需要的多样性以及利益的多元化。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主要取决于社会实践主体也就是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主要看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其满意的程度。因此,要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要认识到满足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需求对于人民群众主体性发挥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使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出现各种社会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先。

总之,有生命的、现实的人民群众构成了马克思群众史观的基础前提,而且人民群众还在尊重客观历史条件的基础之上,以自己的劳动实践为载体不断创造出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马克思在尊重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群众史观。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更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进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斯大林全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陈连军.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启示[J].学术交流,2014,7(7).

[7]徐绍航.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点[J].现代交际,2016,3(6).

[8]李群山.群众史观的三层意蕴[J].前沿,2013(13).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