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义

2020-09-22黄成峰

学理论·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特色习近平

黄成峰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在学习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中抓住纲要,提纲挈领,着重掌握其具有的四大理论要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要义;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005-0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展现出真理的力量。通过深入学习、思考和领悟,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四大理论要义。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第一大理论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要由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才能成功,这是被反复证明、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等,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于水火,中国先进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蔡和森提出要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建党理论和建党原则。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历史要求而诞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370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百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勇于面对挫折,勇于牺牲,勇于修正错误,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创的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经验总结,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迅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后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之不易,同时也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是其本质属性,始终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够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就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努力,如期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新时代,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建设的培根固本工程,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和“四风”问题突出等现象,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果取信于民。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第二大理论要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并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反映了为民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我们党信仰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国古代人民发明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和力量源泉。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人民是我们党的依靠,在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根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爱国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组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要坚持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国家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要在发展中站稳人民立场,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把精力和心思用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来,用在破解难题、攻克难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教育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建设教育强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技能、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使人民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使人民生活水平与时代发展同步提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使人民生活在安全的环境里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和共同愿望。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并系统提出“11种安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國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以保障人民安全为宗旨,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通过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防护网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确保人民生活环境安全。

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三大理论要义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战略安排,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伟大梦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了梦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奋斗目标,并分两个阶段进行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了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要一体化统筹推进,不可偏废。“四个全面”是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高度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完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我们要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实干兴邦,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必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奋斗,我们必将创造一个新的人间奇迹。

1.富强。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中国历史上曾经强盛富庶,泽被四方,国威远播。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景仰的东方大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人民生活殷实,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输国外。在近代,对富庶的中国垂涎已久的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近代中国陷入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黑暗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大的梦想,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通过近一百年的奋斗,使国家不断富强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持续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足强盛的国家和使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2.民主。1945年7月,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在延安有一段著名的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毛泽东同志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翻身得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国家治理中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文明。《诗经·大雅》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血脉。3 700多年前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有“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距今已有3 000多年。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良渚文化”证实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赓续不断,源远流长,从未中断。从人类历史发展上看,只要文明尚存,哪怕是遭受再大的磨难,民族和国家也会延续和发展,永远不会灭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描述21世纪中叶中国发展情况时说:“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把文明建设反映到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全国人民将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在高度文明和发达的富裕美丽国度里,过着幸福安宁美好的生活。

4.和谐。“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源头活水,在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广交天下朋友、协和万邦的精神文化密码。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之一,建设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内容。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使人民和睦相处、生活更加美好。

5.美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田园式生活,使中国古代人民非常注重美化居住环境,有在房前屋后植树种竹的传统,也素有洒扫整理庭院迎接亲友来访的古朴民风,对美好事物和美好感觉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精神。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是永恒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既要追求个人美、家庭美,又要追求我们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美,追求城市美、乡村美。我们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使中国像个美丽的花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到21世纪中叶,中国一定能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第四大理论要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的地球村,各个国家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各国人民有着共同的命运归宿,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全人类共同检视、面对和努力解决。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201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世界各國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任何国家都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必须团结协作,一起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危险。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中国积极倡导和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加强生物多样化保护,防止海洋污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倡导世界各国同心协力,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统一强盛的中国是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

善良的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但也不畏强暴,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维护者,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领航者。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已经五千多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在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专门辟出一章,着重论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必将造福于全人类。中国的统一强盛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强盛起来的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领头雁”的重要作用。

(三)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世界情怀、全球眼光和责任担当。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在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主导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共同去面对和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问题还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等。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人民要齐心协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中国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平台,为人类共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犹如中国新征程的思想灯塔,四大理论要义是支撑思想灯塔的四大基柱,是我们要深入学习、理解和掌握的理论纲要,纲举目张,只有掌握四大理论要义,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特色习近平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