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法治疗慢性咽炎
2020-09-21黄少霆王曼郭苏影王俊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北京0000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
★ 黄少霆 王曼 郭苏影 王俊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 北京0000;2.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往往迁延难愈,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临床表现为咽部不适,如咽干、咽痛、灼热、发痒、异物感等。西医多采用病因治疗或局部治疗方法,效果欠佳。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喉痹的范畴,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和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提高,近多年来,以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的健脾祛湿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多有报道[1-2]。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健脾祛湿法为基础,结合辨证论治或以祛湿为主,或以健脾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5例,女43例;年龄18~65岁,病程6月~10年。其症状。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中有关慢性咽炎的诊断标准:长期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堵塞感、干、微痛、痒、干咳等为主症,常患有不同程度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易恶心、大便粘滞或溏。咽部检查见粘膜弥漫性充血,粘膜增厚,双侧咽侧索肥厚,咽喉部淋巴滤泡增生。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3]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标准属脾虚湿困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慢性咽炎的中医诊断标准;②近2周内未使用过抗生素类药物者;③年龄18~65岁者;④病程6个月~10年者;⑤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⑥对本研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者;②患有咽部良恶性肿瘤;③患有其他系统重大疾病者;④有药物过敏史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 以健脾祛湿法为基础结合辨证论治,其中湿滞脾胃以平胃散合半夏厚朴汤为主方,脾虚湿盛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周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戒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预防感冒,不用其他治疗方法。
2.2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咽喉充血、淋巴滤泡增生和咽部异物感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减轻,咽部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减轻,咽部异物感基本消失。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68例脾虚湿困证患者治疗后,治愈49例,占72.06%,好转14例,占20.59%,无效5例,占7.35%,总有效率为92.65%。见表1。
表 1 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4 典型病例
4.1 祛湿为主,辅以化痰利咽 部分慢性咽炎患者,除咽干、咽痒、略痛、频繁清嗓等临床表现外,以咽部异物感为主症前来就诊,咽干而不喜饮,饭后腹胀。舌质淡,舌苔白厚腻,脉象弦。对此类患者,笔者从湿邪论治,治以燥湿为法,辅以化痰利咽,同时随证尚可佐以温化、运脾、消导等法。用方每选平胃散、半夏厚朴汤合方化裁。
案1 患者刘某,男,35岁,媒体从业者。2017年9月2日初诊。主诉咽部异物感半年余,时轻时重,咽干不喜饮,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晨起刷牙易恶心,大便粘滞,日3次。舌质淡,舌苔白厚腻,脉弦。咽部检查见咽后壁粘膜色淡肿胀,咽侧索肿胀。电子喉镜提示慢性咽炎。辨为湿滞脾胃证,治以燥湿运脾,佐以化痰利咽。处方:苍术15 g、厚朴10 g、陈皮10 g、白豆蔻6 g后下、炒薏米 20 g、紫苏叶 9 g、干姜 6 g、法半夏 9 g、茯苓 2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7年9月10日二诊:咽部异物感、脘腹胀满减轻,舌苔见减。前方接服7剂。
2017年9月18日三诊:咽部异物感、脘腹胀满明显减轻,舌苔转薄,大便也转正常。前方去干姜继服7剂。
2017年9月27日四诊:自诉上次服药后咽部已无不适,自行停药。视其舌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嘱其饮食清淡,按时作息,戒除烟酒。
按:平胃散方出自北宋周应所著《简要济众方》,由苍术、厚朴(姜汁炒)、陈皮、炒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赞该方:“平胃散乃治脾胃之圣剂。”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上述患者脘腹胀满、舌苔白厚腻抓住这一表现,径用本方,加入干姜、白豆蔻、炒薏米温化寒湿;因湿郁生痰,阻滞气机,痰气互结于咽喉故合用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两方合用燥湿运脾、行气散结,疗效似远较他方为捷。三诊时舌苔转薄、大便已正常,示湿邪减去,脾阳已复,故去干姜不用。
4.2 健脾为主,辅以升阳益气 部分慢性咽炎患者,除咽部异物感、咽痒、略痛、频繁清嗓等临床表现外,以咽干为主症前来就诊,咽干而喜热(温)饮,不思饮食,四肢乏力,面色萎黄,时有腹痛,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腻,脉虚缓。对此类患者,笔者多从脾虚论治,治以健脾为主,辅以益气升阳,同时随证佐以温脾、燥湿、生津等法。用方每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案2 患者贺某,女,56岁,职业为教师。2017年9月28日初诊。主诉咽干6年余,平素时感乏力,饮食不佳,咽干喜热饮,胸前痞闷,饭后腹胀,入冬畏寒怕冷甚于常人,大便时溏或先干后稀,日2~3次。舌体胖大、边缘齿痕明显,苔薄略腻,脉缓。咽部粘膜检查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状增生。电子喉镜提示慢性咽炎。辨为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渗湿,佐以升阳益气。处方:太子参15 g,白术12 g,茯苓10 g,甘草3 g,白扁豆10 g,山药20 g,桔梗 9,砂仁 6 g,干姜 6 g,肉桂 3 g,升麻 6 g,葛根9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7年10月6日二诊:食欲增强,饭后腹胀已不明显,腹痛已无,咽干较前缓解。舌淡胖,边缘齿痕,脉缓。前方7剂继服。
2017年10月14日三诊:咽干已不明显,饭后腹胀已无,大便成形,日一次,自感身体舒适。舌体胖,边缘齿痕,苔白,脉较前有力。前方去干姜、肉桂,7剂。
2017年10月22日四诊:咽部症状消失,饮食可,大便成形。视其舌体略胖,边缘齿痕可见,苔薄。按: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临床上治疗脾虚湿盛证的常用方剂,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本案以太子参易党参,太子参为清补之药,益气升清补而不腻,缓解咽干;白扁豆、山药健脾益气而能止泻;桔梗开宣肺气以利咽,又能载药上行;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除饭后腹胀;患者患病日久,平素四肢乏力、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溏,脾气虚证明显。咽干而喜热饮、入冬畏寒甚于常人、时有腹痛,考虑因脾气虚日久而兼有脾阳不足,故方中在健脾渗湿的基础上加入干姜、肉桂温中祛寒止痛;升麻、葛根升脾胃清阳之气,加速脾气复苏,阳行则津布着重缓解咽干这一主症。三诊时,患者腹痛已无,大便成形,故去干姜、肉桂。四诊诸症已无,视其舌象胖大,边缘齿痕,苔白,考虑其脾气虚日久,当以缓图。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药性平和,温而不燥,嘱其服用较长时间,符合“中医治病求本”。
5 体会
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喉痹”范畴。传统中医理论多从肺阴虚、肾阴虚或肺肾阴虚论治,用方以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为主[5-7]。自从,国医大师干祖望先生在其《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一书中指出:“本病中医一直认为是肺肾阴虚和肾阴不足……真正属于此两者至多不超过20%。而出于脾土衰弱者十居八九。”并以《素问·阴阳类论篇》“咽喉干燥,病在脾土”为理论依据后,目前医家多从脾虚土弱予以论治,用方多以参苓白术散为代表。这一立论对中医治疗慢性咽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临床也喜用这一方法。然而,脾虚以后无力运化易生湿邪,湿邪困脾日久易造成脾虚,面对一个患者是以湿邪为主还是以脾虚为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临床上辨证至关重要,辨证不准,治法则误,用方又从何谈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