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吕不韦说子楚”的再创作

2020-09-18可永雪

语文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吕不韦华阳史记

○ 可永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史记》的吕不韦说子楚一事,大体内容以《国策》为基础,司马迁据自己的“别有闻见”进行精心提炼和艺术加工,其主要改动是:

其一,删略吕不韦与他父亲的问答,而以一句更富意味的“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取代;其二,把进说集中、凝结为两个重点:在赵说子楚,游秦说华阳夫人。

《战国策》记录吕不韦见到秦质子异人后与其父的一段问答可谓一叶知秋。这段问答,可以说是吕不韦的“一叶”,透过它可以使人们既真实鲜活又具体而微地看到吕不韦作为一个“大贾人”的本质。从他向父亲所问的几个问题“耕田之利几倍?”“珠玉之赢几倍?”“立主定国之赢几倍?”,读者就可以知道,在吕不韦头脑里所装的,乃是全天下,是整个社会!从耕田种地的农民,到做买卖的商人,再到立主定国操纵国家命运的政治家,不是全在他的囊橐之中吗?而他又全是从商人贾货赢利的角度看待这一切,所以决定要干“立主定国”这桩得利最大的生意。能有这样的眼界和气魄,表明他远远超越了一般商人,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颇具战略头脑的政治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发展到这个时代——秦末,已经达到的高度,在商人群中,竟然产生出这样的天才。

这场父子问答,对于显示吕不韦这个人的本质来说,应该说是颇有价值的素材,可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却没有被采用。这是为什么?因为司马迁有自己更精彩、更富概括力的表现方式。

《吕》传写吕不韦到邯郸做买卖,见到处境困顿、落拓的秦质子——子楚,脱口一句“此奇货可居”的话,这句话,包含着多少内涵啊!把人看成货,而且是可以囤积居奇的“奇货”,可以说,这一句就把吕不韦这个大政治投机商的心理本性,和盘托出了。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此奇货可居”就是这篇传记和吕不韦这个人的眼。如果说《战国策》那场父子对话是吕不韦决心要走政治投机这条路的开端的话,那么,“此奇货可居”就是他长时间从事这项事业,经过多方考察、寻觅,如今已经发现对象,找到目标,无比兴奋而发出的他吕不韦的“金口玉言”。

吕不韦作为一个“大贾人”,自从决定要做政治投机买卖之后,便周游列国,观察形势,了解各国政治、人事、亲族等等情况,一力寻找机缘。他见到子楚,冒出“此奇货可居”的话,表明他不但对子楚有了解,而且对秦国王室特别是华阳夫人有宠而无子的情况也很知底细,头脑里已经构想好了为子楚与华阳夫人牵线搭桥,要华阳夫人收养子楚为己子,并立为太子的方案。

吕不韦说子楚这一段,在《战国策》是紧接吕不韦与其父那场问答之后,原文为:

它完全是叙述性的,完全是记叙吕不韦的说辞,内容虽然是关系求归谋国的大事,话也说得郑重、尖锐,但文字却平实而简括。

到了《史记》,经过加工改写之后,便大不一样了,吕不韦的说辞改为吕不为与子楚的对话,单纯叙述改为情景毕现的形象呈现: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於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这里,第一,它把原来一段说辞改写成了吕不韦与子楚之间一场极微妙、极富戏剧性的对话,它写了进说者和被说者双方的心理活动,写了双方达成交易的全过程。第二,《策》文说辞内容虽也重要,关系谋国大事,但写得平实、简括。在《史记》里,吕不韦的说辞,劈头一句便用“吾能大子之门”以倾动之。起初子楚还摸不清吕不韦说这话的含义,故以玩笑之语待之,回敬说,“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等到吕不韦点出“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明白了吕不韦有意利用他的身份的意思,“乃引与坐,深语”。从子楚的回答看,这人也是个精灵鬼,所以两人一拍即合。第三,拍合之后吕不韦便为子楚分析形势,指出他所处的不利地位,提出“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争取立为适嗣的主意。子楚也立即拍板成交,保证事成之后拿半个秦国作为吕不韦的酬劳。这一段文字,把原来一件普通事件点化成了生动的文学情节,把一段平常的说辞,改写成了一桩微妙的政治交易谈判,把吕不韦这个大政治投机商和子楚这个即将发迹的落魄王子之间拍板成交的一幕,刻画得出神入化。

吕不韦入秦说华阳夫人一段,《国策》写得详悉,它致力于把进说的过程,进说的步骤、环节交代清楚,以体现吕不韦进说方案之周密,以突显吕不韦在进说成功上的作用与功劳;而《史记》,则略去过程的交代,将笔力聚焦于对华阳夫人的进说,特别是在如何打动和说服华阳夫人的说辞上下功夫。

先动之以情。吕不韦“求见华阳夫人姊”(《策》文是求见其弟阳泉君,改姊,更亲近,更知心),“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这里,介绍子楚以突出他的“贤”与“智”及他的政治影响力,而着力说的则是这个子楚“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以见其对夫人的孺慕之诚,景仰之甚。只此,便博得华阳夫人的欢心(“大喜”)。

再服之以理。“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弛。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早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这是普世规律,谁也违反不了,实已暗指华阳夫人的病灶;随即直挑“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这一事实。而这正是华阳夫人所面临的要害。怎样才能补救、破解呢?吕不韦给出的办法就是自己得宠的时候,“早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这样,“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乃最佳方案,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相信华阳夫人当时听到,一定为之动心,乃至喜出望外。

至此就够了吗?不,要使事情圆满成功,一要敦促华阳夫人抓紧,二要使她对子楚更为托底。所以接着又有“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之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和“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嫡),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适(嫡),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两段说辞。这两段话也绝不可少,尤其是后一条,是向华阳夫人表明:子楚深知自己的地位和处境,若得不到华阳夫人破格“拔以为适”,他是得不到继承人地位的。所以他定然知恩图报,因此,夫人“竟世有宠于秦”是必然的了!

明人高仪有曰:“不韦说子楚及华阳夫人,句句刺骨语,以故得行其策。然则不韦乃说客之雄,非直大贾也。”①他所说“句句刺骨语”,是说句句都很关键,句句都中要害。

正是因为吕不韦说辞中肯、犀利,处处都为进说对象考虑周全,才有“华阳夫人以为然”,随即“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并且“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托妾身’”。结果,“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吕不韦说子楚、说华阳夫人的大计,宣告成功。

这一谋略,或说这一件事,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之巨大与深远,少可与比。正如张大可同志所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就是通过这件事、这一谋略而得以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舞台的②。

至此,从通过“比勘对照”以考察《史记》中的文学再创作的角度讲,任务已完成。不过,有些题外话,还想一说,这便是关于吕不韦的智与能。

首先说智。一句“此奇货可居”,表明他在困顿、落拓的秦质子子楚与得宠而无子的秦华阳夫人之间建立了联系。本来远隔千里,互不相干的两个人,怎么会发生联系,成为互需互补的母子关系呢?这不是一般的头脑所能想得出、想得到的。要干成这样的事,就要靠像吕不韦这样的贾人的商业头脑和生意经本领了,因为只有他们的眼光才注目于全国、眼里有整个天下;只有他们才精于琢磨和发现互不相关的人、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互需、互补的关系;只有他们才不管天南地北,不管你姓李姓王,只问买卖双方的所需所求、所缺所少,从而从中斡旋,使两者得以交流、交换,达成一桩成功的贸易。可这桩生意太大了、太奇了,这里所谓的“货”,并非一般货物而是人,是有着特殊的身份、地位和权势的人,这就使这桩交易超出了商业范畴而进入政治领域。吕不韦不仅有商业头脑而且有政治智慧,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物!他成功地搭建起华阳夫人与子楚的母子关系,并因此而使自己成为秦相,成为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功臣等方面的“智”由此可见。

其次说能。吴见思评他,说是“写吕不韦阴谋,始而贾国,终而贾祸,一篇权术狙诈,写来如见”③。牛运震评他,说是“阴钓人国,显盗圣言(指其使门客编撰《吕氏春秋》),真大贾人矣”④。李景星则说:“吕不韦是千古第一奸商,尊莫尊于帝王,而帝王被其所贩卖;荣莫荣于著作,而著作被其贩卖。”⑤吴汝纶总结式地说“立子楚进美姬,所以贾利;作《吕氏春秋》,所以贾名;进嫪毐,所以贾祸”⑥。这些都是惊叹于吕氏的才能、才干的出奇和非凡,而且句句中的。各位评家论吕氏之能,都未离他作为中介(中间人)之能的特点,作为大贾人、大商家,不只要有看出甲乙双方各自的优势、劣势,看出他们互需互补之所在的眼光,更需要精通怎样才能使双方这互需互补的交换得以实现的本领,此乃大贾人、大商家所独擅之能,吕不韦可谓拔得头筹。

【 注 释 】

①《史记评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②张大可编著,《史记全本新注》第三册1569页,三秦出版社,1992。

③吴见思著,《史记论文》,民国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④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评注》,岳麓书社,2012。

⑤李景星,韩兆琦,俞樟华.《四史评议》,岳麓书社,1986。

⑥《桐城先生点勘史记》卷85,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吕不韦华阳史记
Channel parameters-independent multi-hop nondestructive teleportation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吕不韦之死
马钢华阳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吕不韦之死
“华阳柔印”成为中国柔印业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