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针刺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临床经验
2020-09-18梁永瑛朱博畅应嘉炜张进张仁
梁永瑛,朱博畅,应嘉炜,张进,张仁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i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又称Graves 眼病、浸润性突眼等,是与甲状腺疾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与自身免疫、遗传、环境有关[1],占成年人眼眶疾病的20%~25%[2]。由于病程及全身免疫、内分泌状态的不同,可表现为眼部体征与甲状腺功能同时或提前或滞后出现,可单眼发病或双眼同时发病[3]。多数TAO 患者病程经历两个阶段,包括早期的活动期和晚期的稳定期,早期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角膜上缘和上部巩膜暴露、眼睑退缩、眼睑滞落、复视等;晚期患者眼球活动受限,当眼闭合不全时,出现角膜干燥、溃疡,甚至失明等严重并发症[2]。
张仁教授(以下称张老师) 是我国知名针灸名家,上海市名中医,从医50 余载,擅采取针灸治疗多种难治性眼病。张老师对TAO 的针灸治疗无论是选穴,还是针法、刺法等方面都具有独到见解,并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现在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TAO 属于突眼范畴,中医古籍称突眼为“鹘眼凝睛”。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目珠子脱出候》[4]中描述了眼位异常的表现及病因。现存我国最早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5]则首次记载了鹘眼凝睛的概念,称之为“鹘眼凝睛外障”,云:“此眼初患之时,忽然痒痛泪出,五轮胀起皆硬,难以回转,不辨人物……此疾皆因五脏热壅,冲上脑中,风热入眼,所使然也”,指出其临床表现为眼部痒痛及眼球突出、运动受限、视力下降等,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的特点。
现代中医学则认为,痰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目为肝之窍,突眼与肝密切相关,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津液不行,凝聚成痰,或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而致气血不足,机体气血阴液亏虚,虚火内生,日久灼津成痰,痰气凝结于眼,遂致目突;肝郁日久,化火上逆,痰火内结于目,可见眼瞳如怒视之状,导致瘀血内阻,最终出现痰瘀互结之证。
2 治则治法
张老师通过对现代、古代文献的研究,结合临床经验,强调治疗该病应采取同中有异的辨证用穴,近中远取的配合取穴,多种针法、刺法的综合应用,行气法和导气法的结合应用。
2.1 同中有异,辨症用穴
在临床实际中,虽是同一个疾病,所处病理阶段不同,证候也就各异;或是同一疾病,病情持续时间不同,治法也不一,这就要求同中有异,据症而用。在TAO 的不同发展阶段,除选用基本方外,根据病情不同,选穴上有加减,同时,刺法也随之改变。如新发或轻症TAO,无眼球及周围软组织受累的表现,仅以基本方为主。如患者甲亢全身症状明显,则应随症远道取穴以调节脏腑之气;如出现眼肌麻痹或高眼压时,基本方上加用丝竹空、目窗、上天柱等改善眼肌麻痹、降低眼压等穴位。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如情志、水土、地域、饮食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情志内伤为主要诱发因素[6]。在针灸临床中,张老师非常注重调神,重视心理疏导,当患者出现思虑过度、情绪不宁时,常加百会、印堂调畅情志,镇静安神。
2.2 中取结合近取,配合远取
中取结合近取,配合远取是张老师长期从临床中总结出的一种取穴组方原则,对眼病治疗尤其采用该法。这里的中取是指颈项部穴,如上天柱、天柱、风池、新明1 等穴位,相当于头针颅底带的位置,该颅底带位置贯穿经脉多,是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可通达脑络和目系,加强眼区经络的疏通[7]。中取效穴相当于君穴,在所有眼病治疗中,每次必取。近取,是指包括眶内及眼周边的穴区,一般根据不同的病证,有所选择,也叫辨病(症)穴,所以近取效穴相当于臣穴。远取,多指四肢或躯干部的穴位,起整体调节作用,相当于佐使穴。临床中,采用前后相对应选穴的方法使针感得气达到互相呼应的效果,这种取穴原则还可以推广至多种病症的治疗。如秩边(中取)深刺至会阴得气与中极(近取)针刺得气至会阴相配治疗尿道综合征;心俞(中取)深刺至胸前得气与膻中针刺胸前而得气相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均有明显效果。
2.3 多种针法、刺法综合应用
难治性眼病具有病情复杂、病邪深入缠绵难愈的特点,张老师治疗时十分重视综合治疗手段,即采用二种或是三种以上针法或刺法结合,起到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的作用。在治疗TAO 时,张老师除用毫针,还会加用穴位注射、耳针、梅花针相结合综合治疗。梅花针叩刺可增强即时效应。在球后、承泣穴位注射,可促使药物透过血眼屏障,加上平时按压耳穴,则可增加和延续针刺效应。当出现眼肌麻痹时,在上明、承泣穴采用齐刺法,对眼区形成围刺,增加局部针感。如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时,采用扬刺法,即同时针上天柱、天柱,类似于扬刺中四针同刺,增强穴位刺激,通过导气法使针感向眼区方向扩散、传导,提高效应。
2.4 强调感应,注重手法
治疗本病时有无针感,能否产生“气至病所”至眼区与疗效密切相关。张老师在临证时多采用行气法和导气法。行气法是增强眼病疗效的重要方法。导气法则对控制针感传导方向及促进“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多用于上天柱、天柱、风池等穴。
3 穴位选取
3.1 穴位针刺方
主穴:上明、球后(或承泣)、瞳子髎、上天柱(天柱上5 分)、风池、新明1(位于耳廓之后下方,即耳垂后皮肤皱襞的中点处);配穴:甲亢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甲状腺肿大或结节加人迎,眼压增高加目窗或头临泣。具体操作为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症而取,四肢穴上下肢各选一穴。眼区穴,以0.25 mm×(25~40)mm针直刺至得气。症情重者,上明穴和(或)承泣用齐刺法,即上明和(或)承泣一针,在左右各旁开0.5 mm处刺入一针;上天柱,针尖朝鼻尖方向成75°角进针1.4 寸,施以徐入徐出的导气手法,使针感向眼区放射。症情复杂者,用扬刺法,即增取天柱穴(上下左右共四针),手法同上天柱;新明1,将耳垂略向前外方牵拉,针体与皮肤成45~60°角,向耳屏切迹方向徐徐刺入25~40 mm 深,针体达下颌骨髁状突浅面时,以热胀酸为主,针感明显者可传至颞部及眼区。
主穴及配穴均留针30 min,每周2~3 次。一般6个月为1 个疗程。人迎穴刺法约成25°向甲状腺中心方向刺入,针至得气后,用提插加小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后取针,不留针。
3.2 穴位注射方
取穴有球后、太阳。操作为去针后,用甲钴胺注射液1 ml 在双侧球后或太阳穴各注射0.5 ml,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 在双侧球后或太阳穴各注射1 ml。两种药物在球后、太阳穴交替注射。
穴位注射选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具有缓解眼部平滑肌和血管痉挛,增加眼血流量,改善眼组织供血[8]。甲钴胺注射液具有营养神经,防止视神经功能退变,保护视力和提高视野的作用[9]。二药在眼区穴位交替注射,不仅有药物的作用,又有穴位的刺激作用,起到既益气又活血的作用,可促进眼区的瘀滞消散,加强治疗效果。
4 病案举隅
4.1 突眼合并复视
刘某,女,58 岁。2018 年7 月8 日初诊,双眼肿胀伴复视1 年余,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眼科。2016 年4 月自觉全身无力,进食后有呕吐感,检查发现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异常,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口服甲巯咪唑片,指标好转后逐渐减量,至停药。2016 年12 月再次复发,出现双眼肿胀,劳累后肿胀感明显,睡眠欠佳,渐出现复视,诊断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继续服用甲巯咪唑片并服用中药控制。检查:双眼轻度外突,眼睑闭合尚可,左眼活动正常,右眼球活动度变小,向上及向内活动明显受限。舌红少苔,脉细。西医诊断: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断:鹘眼凝睛(肝肾两虚证)。
治疗:取穴基本方主穴,加配穴肢体穴。除基本手法外,因考虑到患者复视,眼球活动受限,故在眼区上明穴用齐刺法,毫针刺入上明,分别在左右0.5 mm处分别再刺入一针,电针仪连接上天柱和瞳子髎,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每周治疗2 次。3 个月后眼球向上活动明显改善,复视症状减轻,仅有向内活动略受限,故改为1周1 次,但仍不能长时间用眼。目前继以针刺治疗中(图1A、1B)。
按语:本例患者是甲亢后以眼肌麻痹为主,眼球运动受限,在治疗时,强调要重视刺法,在上明采用齐刺法,对病变范围小、部位深的神经肌肉麻痹疾病能增强针感,加强刺激,促进恢复。
图1 患者刘某治疗前后眼位对比图。1A 治疗前眼像。表现为双眼轻度外突,眼睑闭合尚可,左眼活动正常,右眼球活动度变小,向上及向内活动明显受限,复视;1B 治疗3 个月后眼像。眼球向上活动明显改善,复视症状减轻,仅有向内活动略受限
4.2 突眼合并复视及高眼压
陈某,女,43 岁。2015 年3 月8 日初诊,因双眼外突、转动困难伴复视2 年,加重3 个月余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眼科就诊。患者2012 年11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双眼结膜潮红,外院眼科诊断为结膜炎。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双眼渐出现外突,且眼球转动受限,情绪急躁。外院内分泌科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双侧多发甲状腺混合结节,内分泌突眼。采用激素等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指标及某些症状得以控制,但突眼症状改善不明显。2013年初先后予球后注射甲强龙及激素冲击疗法和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免疫抑制治疗,但仍无效,并出现眼压升高,视力下降,右眼从1.0 降到0.6,左眼从0.8 降至0.2。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盐酸左布诺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和甘露醇静脉滴注控制眼压。2014 年12 月,病情加重,双目胀痛,目赤畏光,斜视明显,眼球活动度变小,视力减退。眼科检查:闭目露睛3 mm,双眼明显外突,左眼>右眼,突眼度分别为右24 mm,左25 mm,眼睑裂增宽,眼睑回缩和上睑迟落,角膜外露。双眼活动度右眼>左眼,眼球运动上转,内转障碍。眼压,右眼39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46 mm Hg。右眼眼底尚可,左眼视神经萎缩,视乳头变白。视力,右0.3,左0.2。舌尖红,苔薄微腻,脉细。西医诊断: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断:鹘眼凝睛(肝阴不足证)。
治疗:上述基本方及配方均取,上明和承泣均用齐刺法刺入,上下六针形成围刺之势,刺至眶内眼球有沉重酸胀感,加风池和目窗穴,每周治疗3~4 次。治疗6 个月后,突眼度:右眼23 mm,左眼24 mm;眼压:右眼15.3 mm Hg,左眼15.8 mm Hg。眼球活动度明显好转,复视基本消失,控制眼压的眼药水由三种逐渐调至一种维持。因留有明显突眼,加天柱穴,左右天柱与上天柱共四穴,行导气法,促使针感往前额眼眶放散。同时改电针仪连接上天柱、瞳子髎,连续波,频率2 Hz 每周治疗3 次。继续治疗6 个月后,突眼度:右眼21.5 mm,左眼22.0 mm,闭目露睛也由原来的3 mm 降至1 mm。眼压:右眼11.1 mm Hg,左眼13.8mmHg。眼球活动外展略感牵掣,无复视。视力,右眼0.5,左眼0.5。目前继续维持一周1~2 次的治疗。
按语:本例患者为重度突眼,眼球活动受限,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功能损害。张仁老师考虑到患者病情较重,首先与患者沟通,要求其放松心情,需坚持长时间规律的针刺治疗。二是多种针法刺法综合应用。三是注重随证加减,在治疗半年后患者眼压及活动度改善明显,但突眼度改善缓慢,故加用天柱穴,与上天柱形成扬刺,针刺时需针感放散至眼区,同时以电针仪的连接上天柱,天柱及瞳子髎,使眼区穴位与后项部穴位针感相通,达到疏通前后经气的目的。
5 小结
本方是张老师在研究有关现代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验证而总结出来的。强调近取结合中取为主配合远取,经验穴与经典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组方。其中,上天柱属经外穴,为上海已故针灸名家金舒白所发现,主要用于甲状腺疾病或突眼症,上健明、上明穴为眶内经外穴,可直中病所。前后相配,发挥协同作用。配穴人迎穴相当于甲状腺的中心,具有疏通局部气血的功效;目窗为胆经穴,能平肝胆风火而降眼压,内关属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通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宁心安神而缓解甲状腺功能亢进之高循环动力症状。足三里、三阴交分别为足阳明之下合穴和足三阴之交会穴,均为调理脾胃、促进运化之要穴,具有祛痰除湿之功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之高代谢症状有效[10]。
临床治疗该病时除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外,还强调细针慢进,避免刺破血管造成眼部血肿,以有针感或达到气至病所为宜。轻、中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可采取针灸为主配合适量药物治疗,还可采取单纯药物治疗[11-12],效果确切,但无论何种程度的相关性眼病患者,均须长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