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思考

2020-09-17郁世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郁世萍

摘 要:全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是来自民间,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源之一。文化是全世界各地区的人类种群在其生存的特定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所反映出来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种人类特定的生存状态、一定的生活方式以及独有的思维方式。在市场经济快速发泽、人类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人类应当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施以有效的保护措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这是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乃至全人类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思考与对策

人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施以特定的保护措施,是因为当今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施以保护措施,是为了其能够更好地传承,使其不至于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处于被淘汰的局面。但从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被遗忘的情况。本文对我国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1 关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探讨

1.1 社会群众认识不足,保护非遗措施乏力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群众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且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效益,各地区文化部门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缺乏必要的紧迫感。

另外,部分地方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存在误解,认为只要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加入县市、省、国家、世界等非文化遗产名录,便可以得到保护与传承,而不主动干预。抑或是部分文化部门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挂牌视作一种荣誉,但却在具体保护措施上没有真正的计划与资金支持。部分地区文化部门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到位,以至于社会公众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保护理解不深,因此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参与度较低。

1.2 保护机构组织不力,非遗传承人才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需要特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员以及经费支持的。但是,我国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单位却存在着专业人员不足、经费欠缺的困境,难以满足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求。

1.3 部分非遗传承缺人,保护传承前景堪忧

受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的严重冲击,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或者是被遗忘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地位大不如前,而且项目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又不甘于寂寞,不愿承担传承重任。

如山西省东南部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早已不再繁华并逐步失去吸引力。清末咸丰同治年间至抗日战争前,上党梆子逐渐步入鼎盛时期并且当时场场演出几乎座无虚席。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与新四军挺进晋东南地区,为上党梆子注入了新的生机,一部部反映抗战时期的上党梆子经典剧目诸如《小二黑结婚》在晋地传唱,久演不衰。但是现在,上党梆子的观众寥若晨星。上党梆子传承人马正瑞已年逾耄耋,即便是年龄较小的张保平、张爱珍,也已是岁至花甲。即便这些老人有心力愿意向年轻人传承经典的上党梆子曲目,可当今的年轻人绝大多数不愿静下心去学这些“收益不大”的传统曲艺。而且,由于上党梆子的观众正趋于流失,愈来愈多的上党梆子剧团被迫解散,更是没有年轻人投身上党梆子这个传统曲艺。因此,如今上党梆子传承堪忧。

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探讨

2.1 发挥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在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地方高等院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般来讲,地方高等院校师生大多是由本省人员构成,对本省当地的文化遗存与风土人情较为熟悉,因此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理解更为深刻。以山西省高等院校招生为例,山西省所属高等院校在本省招生比例超过70%,而这些高校在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山西省部分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主体作用。晋中学院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技艺引入校园,该院美术学院师生接受了平遥推光漆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薛生金老先生的漆艺技艺的传授,并且在美术学院建成漆艺大师工作室,带领师生对漆艺技艺进行传承创新,创作了优秀的漆艺作品。

高等院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代表,不仅要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和技巧,而且要深刻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及其代表意义。如2017年5月,“晋中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项目启动,晋中学院的副院长李山岗教授担当了“非遗进校园”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包括剪纸、刺绣、左权民歌、形意拳、平遥推光漆器等十多个非物质文化遗项目被列入了晋中学院的课程体系。“亲圪蛋”大学生民间音乐艺术团、“漆艺工艺”艺术爱好者俱乐部、“形意拳”非遗传习所……是大学生举办的非物质文化社团。学校通过开展主题讲座论坛、知识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们可以亲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体验,成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2.2 政府统筹规划,高校科学组织

各地政府文化部门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是长期、系统且有规划的,不能够因为经济利益一带而过。各地区的文化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部分院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護传承试点单位,组织、学习、研讨关于本地区的特色非遗相关知识,构建一个完善的非遗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各地高等院校要响应各地政府文化部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对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行科学的组织、规划。高等院校要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小组。政府财政部门也要对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3 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靠多方共同发力,政府文化部门、地方高等院校要在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起到主要作用。地方政府应进行非遗文化的全面保护,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要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建设专业化的保护机构,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同时,各非遗文化传承人也要创新传承方式,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后继有人,推动优秀非遗文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巧晖.“文化展示”中的传承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19(4):85-93.

[2]吕竑海.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J].大众文艺,2018(13):1.

[3]卢媛媛.新时代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8(10):46-50.

[4]王燕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思考[J].美术观察,2016(6):12-1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