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博物馆观众对文物价值的认同

2020-09-17郭喜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2期
关键词:阐释认知

郭喜锋

摘 要:博物馆以文物为基础举办展览,最终目的在于得到观众对文物价值的认同,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文章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观众对文物价值认识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策展人在“人”与“物”之间建立有效、顺畅的沟通渠道的前提条件和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文物价值;认知;阐释

1 观众对文物价值认同产生偏差的原因

“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①博物馆以文物为基础举办各种陈列和展览,其最终目的在于取得观众对文物价值的认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对于历史和科学价值,文物的艺术价值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艺术类的展览往往聚焦于展品本身的美,弱化其功能及社会意义,强调器物的欣赏快感。而对于一个不以单纯传达文物艺术价值为目的的展览而言,必定包含许多艺术价值不太高的展品。这种情况下,展览策划者希望观众认同的是文物背后更具隐蔽性和抽象性的历史或科学价值而非艺术价值。

根据认知学的规律我们知道,观众对文物价值的认知是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的。比如古代铜镜,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可知,铜镜在古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能用得起的物件,其除了可以照物拂面外,还具有礼物信物、娱乐说教、辟邪降魔、祭祀天地等功能,并且还产生了相应的职业—“磨镜”。但是在缺乏相应知识架构的观众眼中,其材质的经济价值不如金银,艺术性比不上青铜礼器和玉器,且出土数量也较多,因此会想当然地认为铜镜在古代只是一种普通的生活用品,这样就产生了价值认同偏差。

日本著名博物馆学家鹤田总一郎曾提出:“在博物馆范畴中,‘人与‘物从更深一层次意义上讲是分指两种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载体。‘人是指承载着现、当代文明的精神文化载体。‘物则是指承载传统文化和作为文化见证的物质文化载体。”②这就意味着,观众与文物的对话,实质上就是两种文化载体的交流—现代文化的载体对传统文化载体实现理解和传承的交流。因此,策展人需要对文物进行必要的释读,让观众通过展品了解背后的人和古代社会,沟通历史、当下与未来。

2 阐释:架起“人”与“物”沟通的桥梁

一个成功的展览是以契合公众心理需求为基础,建立有效、顺畅的沟通渠道,在博物馆提供的权威知识与社会大众的认知局限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以实现“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对话。展览策划人员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2.1 加强对“物”的研究

“打铁还需自身硬”,策展人要对展品本身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才能根据展览主题将文物的价值信息深入浅出地传达给观众。

对于博物馆藏品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比如宋向光将藏品信息分为自我、历史、现实三个主层面;曹兵武将其分为本体信息、功能性信息、历史或者社会性信息及博物馆化信息四个层面;严建强将物的内涵抽象出三个层次的信息,即本体、衍生与流转。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与器物的制作、使用、流传有关的人的活动,以及相关人的生平、技能、审美、信仰、社会环境等情况,将实物置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情境中,透物见人。这就需要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器物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但是目前国内许多展览对展品的研究领域仅限于考古、历史学科,缺乏其他学科角度的解读,很难让观众看到一个多维度、内容充实的展品释读,同时也造成了展览趣味性不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对考古工作人员来说,在发掘伊始就应当树立为展览储备信息的意识,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和学科方法尽量详细地记录考古过程,尽可能全面地揭示信息。其次,对博物馆而言,应当积极与高校或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对馆藏品进行联合研究。甚至可以借助发展智慧博物馆的契机,将文物的高清图片、基本信息及现有研究成果与公众共享,鼓励公众对文物进行研究并上传,与博物馆进行互动,拓宽文物的研究维度。

2.2 加强对“人”的研究

对“人”的研究就是要认识展览受众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期待与诉求,他们的认知心理与学习行为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对受众的认识越充分,展品价值的传播就越具针对性、越有效。

首先,博物馆工作人员要更新自己的理念,切实认识到“人与物并重”的重要性,改变自说自话的状态,树立主动从观众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其次,对观众的研究方法要多样化,研究内容多维化。我们不应当满足于观众满意度检查,而要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对观众进行人口学、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综合研究,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最终建立一套有效的观众评估指标体系。最后,改变重调查轻分析的现状,让观众研究切实为博物馆工作提供指导作用。总之,策展人需要在知识生产和大众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能把观众当成傻瓜,也不能居高临下地灌输。

2.3 展品释读方式多样化

造成文物价值认同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环境的改变,因此要实现观众对文物价值的认同,要么寻找两种文化的契合点,也就是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联系;要么让观众在古代文化环境中来理解文物的价值。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体验法。体是体味,验是验证,都有亲身经历、亲自查证的意思,人们由此获得的经历会深深地埋藏在脑海中。体验式展示设计通过一系列交互式的静态与动态的展示方式,全方位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与展示内容、与其他观众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吸收展示信息。这种方法在科技类博物馆和儿童博物馆中运用较多。

第二,提供语境法。在文章中,语境是指语言的环境,只有在充分了解语境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把握某句话的意思。具体到展览中,语境法是指为观众提供文物所在年代的文化背景,让观众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文物的价值。比如,要让观众理解石刀的文化价值,展览设计者就需要向观众提供当时的背景信息,比如石刀的用途、用法、使用石刀的人的级别、石刀数量与等级或财富的关系等。

第三,联想类比法。即将文物所处年代的情况与现代社会进行类比。比如,对于对古代青铜礼器不甚了解的普通观众而言,说明牌上孤零零的生僻字是毫无意义的,这时候将其与现代饮食器进行类比就容易理解多了。

第四,情感共鸣法。“博物馆的情感内涵是博物馆文物特有的精神特征。西方博物馆界1981年出版的《博物馆、成人和人文科学》论文集中,有的作者提出博物馆陈列要更能‘激动人心。1992年胡泊·格林希尔提出‘非理性陈列的概念。”①由此可见,情感共鸣法也是促使观众认同文物价值的好方法。因此,展览设计者就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3 结语

总之,在博物馆展览中,观众对文物价值的认同程度越深,博物馆的教育目的就实现得越彻底。因此,策展人员有必要认真研究造成观众对文物价值认同偏差的原因,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来“纠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观众在博物馆展厅中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博物馆藏品的意义:社会行为的物化[J].中國博物馆,1997(3):17-23.

[2]曹兵武.作为媒介的博物馆—一个后新博物馆学的初步框架[J].中国博物馆,2016(1):77-82.

[3]周婧景,严建强.阐释系统:一种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新探索[J].东南文化,2016(2):119-128.

[4]沈辰,何鉴菲.“释展”和“释展人”—博物馆展览的文化阐释和公众体验[J].博物院,2017(3):6-17.

猜你喜欢

阐释认知
体演教学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诗性的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