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宁德白鹤岭福温古驿道的兴衰

2020-09-17夏华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兴盛

夏华冰

摘 要:宁德地处闽浙交界,是古代福建北上中原的必经之地。唐代以来开辟的福温古道,是古代宁德通衢南北的陆路通道,更是一条重要的官道、驿道和商道。文章以宁德市蕉城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鹤岭福温古驿道为例,浅析古驿道的兴盛与衰落。

关键词:白鹤岭福温古驿道;兴盛;衰落

驿道是古时陆地交通的主通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古代的官道主要用于运输物资、传递军令军情、人员来往等。古驿道承载着各地区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1 宁德白鹤岭福温古驿道概况

1.1 白鹤岭福温古驿道

宁德白鹤岭福温古驿道,俗称“白鹤岭古官道”,位于蕉城区西南群山中的白鹤半岭、岭头白鹤岭、界首岭间,是福(州)温(州)古道的重要一段。它北往福鼎分水关,可入江浙,南则道通罗源,接北岭,可达省城福州,是古代宁德通衢南北的重要陆路通道。福温路在闽东境内长约245千米,路宽约1.5米,路面皆用石铺砌,大部分地段盘旋于高山峻岭。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由时任宁德县主簿的丁大全主持修建。

白鹤岭古驿道,始于旧时宁德县西城门,经西岭岗直上岭头隘门,过隘门,经湾亭村后,跨宦溪桥,登界首岭至界首关宁罗交界碑处,即出宁德境,而后进入罗源半天罐塘、桥头洋,终于罗源县叠石村。今蕉城区境域内现存白鹤岭古驿道共有连续的四段,驿道全长10千米,宽1.5~2.5米,多由石磴层层累砌而成,历经近800年沧桑岁月依然保存完好(图1、图2)。

1.2 古驿道上的文物古迹

白鹤岭古驿道以其“石蹬崚嶒,迂回百折,盘空而上,至其巅俯而下视,直疑身在天上也”的壮美景观留存于世。在白鹤岭古道上放眼可远眺大东湖,历代往来于古驿道的官宦士大夫、文人墨客“神为之往”,不断地为之赋诗题词。白鹤岭古驿道沿线文物古迹众多(图3),目前已搜集到的诗词有60余首。沿途清晰可见或可辨认的摩崖石刻、碑刻共19处,古桥2座,关寨、烽火台遗址4处。2019年10月,宁德白鹤岭福温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宁德白鹤岭福温古驿道的兴盛

2.1 政府对南方地区管理的需要

自唐宋以来,由于北方战火频仍,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闽越地区人口激增,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南方多山地丘陵,道路崎岖险峻。为了加强对南方闽越地区的控制管理,便于官府政令的颁布实施、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商品经济的流通,政府迫切需要开辟驿道。时任宁德县主簿丁大全经实地勘察,决定废“南路二道”,开辟新的通往省城福州路途较近、较为平缓的道路,即白鹤岭古驿道,立刻得到朝廷的支持。

随着交通路线的逐渐增加,为便于各地官府间公文往来,官方在古驿道上设置驿站、邮驿网点。进一步加大了朝廷对南方地区的管理,促使闽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北方融为一体。明代在白鹤岭道上就设有驿站,清代改设铺递,其时共设白鹤、界首两铺递,分别位于白鹤岭岭头和界首隘。

2.2 当地百姓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驿道在古代不仅是官方传递信息的渠道,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线路。宁德境内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明嘉靖版《宁德县志》记载:“宁德(今蕉城区)处闽东北,摄乎福宁、福安、政和、古田、怀安、罗源之间,连山亘北,大海入南,水陆俱阻,货利不通。盖闽之穷邑也。”当时宁德、罗源两县的达官文人、集镇商贾和边界周遭的岭头村与河洋村(今罗源县中房乡满盾、叠石村一带)村民,皆有开辟大道,通衢省城、闽浙等地的要求。地方官员顺应民众需求辟白鹤岭路,并使其成为官驿大道。这条道路建成后,成了当时宁德通往福州府唯一的官道,大大缩短了宁德通往福州的路程,方便了来往的客商以及宁、罗两县的居民。

2.3 国家军事防御的必要

驿道开辟的同时还建立了关隘、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烽火台作为海防报警点,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局。根据明代的“军卫法”制度,当时的福建,与浙江、广东、辽东、山东、河北、江苏等被列入七大战略区。其中,福建、浙江和渤海地区为国家重点设防地区。将关隘、烽火台设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白鹤岭头和界首岭有利于军事防御。建在高海拔古驿道上的烽火台可以起到很好的海防报警作用。据《福建海防史》收集记载,当时的福宁州的烽火台就有几十处。至今白鹤岭古道上还遗留着关隘和烽火台遗址。

3 宁德白鹤岭福温古驿道的衰落

3.1 因风水争议几度遭废

宁德官宦文人十分注重风水堪舆学说,认为白鹤岭山峦犹如展翅白鹤,而古官道直插宁德县城,导致风水被破,宁德中举人数大大减少。而农民、客商则认为古官道是促进商贸与经济繁荣的必然选择。两股势力的争议之下古官道开开堵堵。

明嘉靖十三年(1534),有人提请县衙废除白鹤岭古驿道,重启南路飞鸾岭,得到时任县令叶稠的批准。至此,白鹤岭古驿道在开辟300年之后首次被废除。嘉靖四十二年(1563),原有的白鹤岭官道因遭倭害更加荒芜难行。县令林时芳于倭患平靖后,重建宁德县城,再启白鹤岭。崇祯三年(1630),庠生杨文炳等再次以“青鸾既变,士气不扬”为由,认为“岭路直射县城,有伤文运”,堵塞岭路,白鹤岭古驿道第二次被废除。废除期间无人维护,荒草丛生,破坏严重。

3.2 交通网格系统的发展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列车轨道的铺设、火船汽轮的起航,各地路网逐步完善,古驿道的功能被公路、铁路等取代。由于现代公路交通发展以及城乡建设的需要,特别是2006年白鹤岭岭头三村公路的修通,致使少部分路段为水泥所硬化或为燃气管道工程所破坏,古道虽仍然较为完整,但局部地段为水泥村道所替代,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3.3 新式邮政机构的出现

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的一声令下,中国古代延亘了数千年的驿递制度开始瓦解,驿站废弃,古道也日渐荒废。后来新式邮政机构出现,至此,驿道便失去其邮递作用,活跃了几个世纪的白鹤岭古驿道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4 结语

白鹤岭古驿道是古代宁德通衢南北的重要陆路通道,也是古代福建陆上五大出省古驿道之一福温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驿道成为古代宁德对外交通、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容纳、孕育和推动闽东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白鹤岭福温古驿道的兴衰不仅见证了宁德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道路交通和邮驿制度的变迁。白鹤岭福温古驿道是目前蕉城区境内,更是闽东境内保存路段最长、最完整的古道,沿线不仅自然风景秀丽,而且还保存着数量众多的摩崖題刻、碑刻、桥梁、关寨、烽火台遗址等,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宁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翁慧文.文明的足迹—宁德市文物保护单位揽胜[M].宁德: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

[2]荆福生.宁德文明之光丛书[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

[3]张君宾.福建旧方志丛书:宁德县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4]程小红.南粤古驿道:岭南文化的源头[J].人民周刊,2019(8):76-77.

猜你喜欢

兴盛
风雨泗州城
从居延遗址窥探汉代丝绸之路的兴盛
发展与兴盛
发展与兴盛
从战国 秦汉 唐宋时期浅谈古代“蹴鞠”的起源发展和兴盛
中国漆画装饰风格兴盛的原因分析
明清时期临清城市的兴盛与衰落
浅析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
诵诗的崛起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吟诵之风的形成
论唐诗兴盛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