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泗州城

2018-01-15李宏玉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兴盛

李宏玉

[摘 要]泗州城遗址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城根村和沿河村一带,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朝毁于战乱,唐代修建,宋代扩建,明代最为鼎盛,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没顶之灾,康熙三十五年,泗州城彻底被泥沙淹没,城址面积约2.4平方公里。泗州城作为州治城市共兴盛了945年,它见证了一座因古汴河、淮河而興的漕运城市,诉说了一部与水相关的城市兴亡史。经过三年多的考古发掘,目前泗州城遗址的轮廓、布局已经基本清晰,部分重要遗存已经揭露出来,其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关键词]泗州城遗址;漕运中心;兴盛;淹没

泗州城遗址它是中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也是我国唯一遗址尚在但完全废弃的古代州城遗址,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泗州城位于盱眙县城西,淮河镇城根村、沿河村及大桥渔场三个自然村,北有扁担河,南为淮河。面积约2.4平方公里,城址平面形状略呈长圆形,其中有约六分之一面积处在淮河及其支河河道里。因淤垫很深,遗址整体保持状况较好。

一、历史沿革

泗州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州治初在宿预(今宿迁),历160余年。随着汴河的开通,汴河入淮口的地理位置变得极为重要,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泗州移临淮(即今盱眙县淮河镇境内),这里成为泗州州治。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州治沉没,共945年。从清康熙十九年至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裁虹并泗,泗州在盱眙,历97年。从乾隆四十二年到民国建元(公元1912年),废府州制后,改泗州为泗县,在原虹县 (今安徽省泗县),历135年。

现今盱眙泗州城遗址即为公元735年—公元1680年的泗州州治所在,该城址为唐代始建,宋代扩建,明代最为鼎盛。关于泗州城在宋初《太平寰宇记》、清代《泗州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唐宋时期的泗州城有 “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的特殊地理地位。泗州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为中原之襟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是古代典型的河口城镇。 “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力争”。是黄河、淮河、长江水道的中转点,唐宋时的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

二、州城淹没

泗州城唐代初建时本身就位于淮水和泗水的交汇处,地势较低。据水文地质资料和多次对泗州城遗址进行的勘探,唐代地面高程海拔为6.7米,明代地面经勘探在现地面以下6米(现泗州城遗址海拔高程为13米)。在南宋黄河夺淮前,泗州城就有七次被洪水浸害的记录。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将杜充决开黄河,由泗达淮,使黄淮合流。元代以后,为了保证北方的供给,京杭运河成为治水重点。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总理河漕的潘季驯推行 “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漕、治河方针,即“筑堤障河,束水归槽;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在泗州淮口下游筑高家埝(即今洪泽湖大堤),人为地把淮水蓄高,致使泗州地区受害惨重。清代和元、明一样尽力保护漕运,使蓄淮济运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实施,泗州城则长期处于洪泽湖正常水位之下。黄河夺淮以后,被称为“水漫泗州”的大水,年有十多次。清康熙元年、四年、五年、九年、十一年、十五年,泗州都遭大水为害,受灾非常频繁。“康熙十八年冬十月大水,水势汹涌,州城东北面石堤溃,决口七十余丈,城外居民抱木而浮,城内堙门筑塞,至日暮,城西北隅忽崩数十丈,外水灌注如建瓴,人民多溺死,内外一片汪洋,无复畛域,自是城中为具区矣”。自康熙十九年连续大水以后,泗州城再也没有恢复的希望,因此历史上把泗州沉没的时间定为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

究其泗州城最后沉没的原因,除了清康熙19年大雨是无可阻挡之天灾之外,其最大的根源是洪水到了泗州一带没有了泄洪的出路。泗州历史上,因为地势比较低洼,饱受洪水之害,唐贞观3年(629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的500多年间,受大水灾患就达29年;宋代黄河南徙后,拦入清口,遏淮不得直下。元朝建都于北京,为了更便于江南的物资能直接运抵北京,下大力气取直修通了北京直通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泗州城开始逐渐失去了漕运带来的繁荣城市的机遇。大明王朝的后期,虽然泗州城的漕运之盛逐渐归于平淡,但屡屡发生的黄河夺淮,洪泽湖、大运河水位抬高,直接侵害泗州城池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对于当时的大明王朝来说,京杭大运河是大明朝廷和大明天下最最重要的命脉之河,京杭大运河不能通航,直接影响是江南的盐粮、贡品等不能及时抵达北京。所以,明代万历年间,国家“河漕总理”的潘季驯治理黄河夺淮之水患方法是,在与淮河相接的洪泽湖东岸,加筑起防洪大堤高家堰,来提高淮河水位,从而使淮河之清水从淮安清江浦的黄河夺淮主道口的清口处,倒灌黄河,以此清水来冲刷黄河带给大运河的泥沙,以此来达到“济运”安全,保证朝廷的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畅通无阻。应该说,潘当时实施这一治水方略,根本无法保证洪泽湖西岸的泗州城及周边区域不被淹没。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保证江南的粮、盐和税赋进京,维护皇权利益,这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不可替代的大事。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泗州古城沉没的第二个原因便是明清两代所推行的“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错误治水政策。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主持治河时,堵塞黄陵冈,修筑太行堤,截断黄水北流各泛道,逼黄水南泛,主要走汴泗、睢泗、涡河入淮,使黄河泥沙在淮河下游淤积日益加重。

明万历32年(1604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的一部分。朝廷特派巡按御史邵陛前往泗州治水,邵陛所筑的邵公堤和保护明祖陵的砖石堤,换来了暂时的太平与安宁 ,明代之所以能够把泗州城给保持住,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明朝皇家的龙脉在这个地方。在整个“水漫泗州”的历史过程中,封建统治者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对泗州河防工事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一些治理水患的官员怕危害明祖陵的顾忌,多次修筑防洪堤,在治水策略上也采取过“分黄导淮”和在洪泽湖大堤增设减水坝等措施,到了满清王朝,康熙皇帝与大臣们只知筑坝拦水,不思疏导根治水患,其结局已注定了泗州城难逃淹没的厄运,最终导演了这座千古名城沉没的悲剧。endprint

猜你喜欢

兴盛
河南心意拳系列之三:兴盛周家口
临沂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浅谈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
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的兴盛和传承
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开通与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