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改革的原因、方法、成败判断标准
2020-09-12施红玉
施红玉
摘要: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40多年中国通过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40多年前改革之初与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对比,改革的原因、方法、成败的判断标准本质上是相同的。
关键词:基本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中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们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之初与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的原因、改革的方法、成败判断标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一、改革的原因
目的因:不断改善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的整个经济状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低下,物资供应匮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迫在眉睫,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是通过是通过改革让老百姓吃饱饭。改革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變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实现温饱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人民需求是不断增长的,有过更富裕更美好生活的意愿,正如安徽小岗村“一夜跨过温饱线,廿年未进富裕门”,顺应这一向往需求,解决这一意愿的途径在于深化改革。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享有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
动力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这里首先还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若不推进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无法深入解决前一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不断推进改革。”
二、改革的方法
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成最高权威, 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改革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关系重大。如果思想不解放,一切工作就很难推得动,本来可以办成的事情也办不成;如果思想解放了,想问题的思路就开了,路子就宽了,本来很难办成的事情也能办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适合合作经营就合作经营,适合分散经营就分散经营,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长官意志,更不能假公济私。当前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40多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持,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的进行。改革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无论是革命战争现代化建设,都必须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顺利推进,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改不改,怎么改,要看群众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改革是亿万人民的事业,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三、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即“三个有利于”
改革是事业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如何评价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改革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改革的成败的判断标准与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一致的,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下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对一些具体的机制体制进行改革,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40多年始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将改革推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道。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