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
2020-09-12李德平
摘要:当新教师面对新岗位时,需要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如何较快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能力,是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从教学、学习和反思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并有效达成它们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教学;学习;反思;良性互动
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而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如何较快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是经常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及时总结。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学习、反思三者良性互动的角度切入,来探讨提升教学水平的思考向度和具体的可资路径。在日常的教学及反思中,只要把这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学将更有效度,教学过程将更具吸引力,教学内容将更具有针对性,教学对象将更具有自主性并充满活力。
一、教学与学习和反思的互动
对于教学,我们要思考的几个问题就是:教学对象是谁?这是一个明确接受主体的问题;教授什么?这是一个把握教学内容的问题;怎样进行教学?这是一个知晓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得如何?这是一个查验教学效果的问题。面对提出的系列问题,需要积极寻求多个解决的方法,认真探索测度问题的途径。因而,就离不开日常的学习积累和反思总结。了解授受主体,需要学习和了解对象的接受层次、积累情况、趣点所在、心理结构等内容。对于教学内容,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做人道理的传扬。其中,对于专业知识,需要建构一个具有合力同时又具有张力的知识体系。这种合力在于知识内容的聚合,可实现零存整取。这种张力在于具有与其它专业领域交流的“交际场力”,可实现收放自如。这就告诉我们,还要了解和掌握本专业之外的其它专业知识。实际上,这里的“专业知识”就明显具有了双重属性,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与学科相对的边际专业知识。只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边际专业知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具“繁殖力”,教学内涵更具丰富性。这实际上也与我们谈论的教学方法有关。教学方法的探索,总体上跟教学内容的获取一致,通过有效方法去获取教学内容,使得方法和内容既“同道”又“助力”。除了获取教学内容需要方法外,如何教学也需要方法的正向支撑。如何使教学课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需要方法的多样和有效,能够实现多样之间的灵活转换,有效结果的可测量和可比较。把握阶段性和跨越性是教学方法之一,自我与他者的角色互换也是教学方法之一。阶段性在于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跨越性在于本专业与边际专业的互通有无、供给互补。自我與他者的角色互换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思考,促成内容的丰富和方法的完善。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效果反过来会检验方法使用的恰当与否。当然,方法也在于学习和借鉴。学习其他教师的备课,观摩他们的授课,汲取经验,学习方法,模仿方式,在初期将是一个比较便捷的路径之一。因而,听课和评课就是值得好好把握和珍惜的学习计划。彼此探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提升平台和助力渠道。
二、学习与教学和反思的互动
对于学习,不仅与教学并进,能不断充实和供给教学,而且也是在教学中习得如何更好地去进行二次意义教学。比如,一般的或特殊的课堂生成,常常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偶发际遇。新生成的课堂资源,将更好地促成我们的次回教学。比如,对于可比性的探讨,我们在进行事例列举时,往往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他们会根据平时的积淀,列举出众多案列来。这样,就会为后续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学习,对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样的特殊专业尤为重要,也很必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国际性和普适性特征。它的国际性在于它所具有的跨国和跨文明特质。这种跨国、跨文明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在历时性中深入掌握本国文学的基础上,在共时性中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交流与互鉴,共融与共存,在比照中发掘彼此的价值和存在的独特地位。它的普适性在于它所具有的跨学科特质,这种跨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必须进行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谓的“打通”,消除阻隔学科“交际”的墙,最后能在不同学科间往来自如。国际性和普适性这两大特征,决定了该专业学习的道路艰辛和知识积累的旅途漫漫。所谓厚积薄发,对这一专业而言尤为如此。
另外,对于授课对象,就是我们教学的接受主体,同样也会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我们时刻要与其进行所谓的“斗智斗勇”,要持续学习这一接受主体他们的成长特征、心理特质、所处学业阶段特性、接受能力强弱、理解速度快慢、情景预设想象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分析。只有对其分析,预先找到其闪光点或是症候处,做到“知己知彼”,我们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地实现药到病除。学习,不断促进教学,同样也会导向课后的反思。
三、反思与学习和教学的互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及时反思和认真总结,方能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具有总结和反思的意识,方能鞭策自身的行为。反思是一个长期的、自觉的、渐进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找到处理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和解决具体问题的适应性途径,才能敦促自己进步。这种反思,不仅是自我的个人反思,也是与他人交流后受到启发从而带来的认真思考。也就是说,反思具有自觉性和交换性。对于教学的反思,会促进对教学的研究。教学的研究内容会包括整个教学的过程以及过程前后的正反延伸,正如在一个坐标里,如果把过程当着零点,那么正反延伸就是除零点以外的正负值区间的长度。反思越深刻,认识越深入,研究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窄化问题范域,研究才更专注。聚焦问题痛点,对策才更精准。比如,我们在教学中会一直反思,如何在文理院校有效涵养文化精神,如何真正使文化因子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传承文化的积极性。另外一个反思,就是如何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如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新。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能检视自己的不足。比如,我们在第一节课的绪论讲授中,针对举例《文心雕龙》中的“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讲解,就把其中的“乐”简单理解为音乐,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阐释。原因在于对《乐府第七》的学习不够,在于没有完全理解音乐与诗歌的关系。更进一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根据比较文学的发展阶段来讲解的话,可以通过学生分组扮演三大学派的代表人物来阐释各派的观点,通过扮演参与,去切身感受派别的观点捍卫立场。那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亲身模拟和示范扮演,学生就会主动去搜寻各派代表人物的观点,会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会更形象地、场景还原式地感受阶段性派别的立场观点、不足与局限。当在进行二次意义教学的时候,可把教学中的反思运用于实践,争取在间歇性尝试中获得期待性收获。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初入职的教师来说,教学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聚合。在这个动态聚合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多方的整合,需要教学、学习、反思三维的良性互动。对于像比较文学这样特殊专业的教学,这种良性的三维互动则更有必要。通过良性互动,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能力,助力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黄叔琳注,纪昀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乐黛云,陈跃红.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李德平(1985—),男,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