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融合背景打造学校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12韩保明
韩保明
摘要:思政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教学科目,而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的关键途径。从当前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基于学科融合背景,简要阐述打造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特色的探索经验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学科融合;思政课程;思政特色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但只有重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才能真正实现育人成才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打造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特色的重要性。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学技能过硬、师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
当前思政课程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新问题与新挑战不断出现,一系列的实践课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与回答。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发挥思政课程的特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各大中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教学技能过硬、师德素养高尚的思政课教师,不仅可以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还能够形成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精良、治学教学严谨、结构体系合理的教师队伍。众所周知,无论对于哪一个学科来说,要想将学科引向深入,团队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建设和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
结合学校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充分掌握教学目标与教学需求的前提下,教师队伍的优良与否将直接决定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学校思政课教师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思政特色队伍,从而形成人才辈出、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首先,要加强对理论知识拔尖、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人才的重点扶持,造就在教师团队内部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教学大家,从而为整个思政课教师团队注入灵魂、树立榜样。其次,要加强对刚刚崭露头角的教师新秀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其真正才能的领军人物。再次,要加强其他思政课教师人才的定期培训与教育,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思政课后备教学人才。比如,结合我校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教师管理经验,在校领导的重视下,学校成立了以菅红匀老师为首,由多位经验丰富、有冲劲的教师组成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来进行思政课研究。菅红匀老师从事思政课教学十余年,从学校的思政科组长成长为学区的思政中心教研组长,并将她所带领的团队推向了中山市。而团队成员唐亚琪老师初生牛犊不怕苦,对思政教学情有独钟,入职第二年,便代表西区参加全市思政课技能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正因为有了菅红匀老师的引领,我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不断壮大,并逐步走向专业化。由此可见,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对于学科研究还是实践教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
(二)组织思政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
思政课程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来说,无论是在政治素养方面还是知识视野方面,都具有相对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因此,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素养的提升这一内容,学校相关部门还要不断拓展教师的思维模式与教学模式。思政学科涉及哲学、文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为了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学校必须从学科融合的视域出发,通过科研与教学交叉学科的优势,不断开阔思政教师的视野。另外,很多中青年教师正处于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阶段,无论是吸收新知识还是理解新内容的能力都更快更强一些,而思政课程整个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些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潜力与教学能力。因此,学校要给予教师们更多的交流空间,并为教师交流与沟通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来自不同学校或者不同学科的教师实现畅通无阻的学术交流与教学研讨,从而让更多的教师能够直观、形象地认知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其他教师团队的交流与沟通探索到不断完善的路径与策略。
比如,2019年3月,广东省各市的思政课教师到我校跟岗学习。我校唐亚琪、菅红匀、刘安莹老师分别执教示范课,与全省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共同探讨思政教育的新路径,获得全省思政骨干教师和中国研修网专家的一致好评。该类思政公开课活动,一方面给予了我校优秀思政教师更多的展示机会与展示空间,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示范上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剖析自我、受人检阅的过程,能够通过其他教师团队的评价得到更加客观与直接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教师们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查漏补缺,并且在与专家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三)大胆创新,引入社会教师资源
在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的努力就想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程涉及学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更多的是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等于三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生充分地接触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与资源,不断地积累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才能够真正理解思政课程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都是在大学一毕业就投身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而且大部分教师在上学期间包括教学期间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思政学科的理论研究方面,对于一些比较前沿的政治思想可能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學校要大胆创新,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不断壮大思政教师队伍。
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思政大课堂”这一形式,定期邀请学校校长、退伍军人、法治副校长等非专业思政教师来学校进行思政授课,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在听完讲座之后及时进行课后总结与反思。其他专业思政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接受这些来自校外或者社会层面的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拓展自己的职业思维与知识视野,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与不断进步。学生们通过不断接触外界的新鲜知识,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式,也会深刻感知到人人都可参与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思政课堂是主阵地,思政科研是助推器
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空间,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关思政知识的主阵地。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将直接影响思政课程的最终教学质量。但是,如何切实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利用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这对于广大的思政教师而言,不仅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难题,更是一场新时代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全新挑战。当前阶段,广大思政教师在结合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高效利用思政教材的同时,集思广益,采取了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让思政小课堂通过时政热点巧妙串起了社会大课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理解相对比较晦涩的思政课程内容,使得思政课堂教学既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又能够充满趣味性;另一方面,不断推动思政教师创新课堂形式的助推器其实还是思政科研,科学的思政科研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身思政素养,给予思政教师更多的教学启发,从而帮助教师不断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切实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比如,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父母课堂——家校思政的途径”“基于校训的思政课校本教材研究”等省、区课题研究,并以此为抓手,促进和推动思政课精品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的开发及教科研的深入推进,使得老师们在各种比赛中的成绩水涨船高,老师们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2017年3月,菅红匀、唐亚琪的“认识國旗国徽”微课获得中山市一等奖。2017年6月,唐亚琪获中山市青年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学技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18年1月,菅红匀、唐亚琪的“上学路上”微课荣获中山市第五届微课评选二等奖。2018年12月,菅红匀、李明明、梁锦英的论文在广东省首届“家校共育”高端论坛上获奖;菅红匀、李明明等6位老师的论文在家教论文评比中获奖。2019年3月,精品课团队菅红匀、李扬、胡书鹏、唐亚琪、徐旭辉的“四通八达的交通”道德与法治精品课获市二等奖,陈美琪老师执教的思政课获西区一等奖、中山市二等奖。这些思政科研项目与精品课程的开发,既充分激发出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又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技能,切实丰富了学生的思政学习体验,提高了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此外,创新学习形式,通过大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比如我校胡书鹏老师到深圳梅林小学送课,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赞誉。
三、创新思政课程推进形式,进一步扩大课程的延展性和实效性
(一)结合实时热点,丰富思政课程推进形式
教师队伍再强大、教学科研搞得再好,如果在推进环节与执行方面不够彻底的话,也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因此,在大力建设与提高思政课程师资力量,创新与深入钻研思政课程理论科研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政课程推进形式的创新与丰富。尤其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由于思政课程逐渐被学校边缘化,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少会真正重视对思政课程的深入学习与探究,并且在思政课程多为理论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于思政学习很难真正产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现阶段尽管思政师资力量与理论科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还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思政教师除了要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还要不断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课程的延展性和实效性。
比如,以文中提到的“思政大课堂”为例,除在讲授者的选择上尽量丰富之外,还可以选择邀请学校校长、退伍军人等其他社会人士参与到思政课程的讲授与宣讲之中。在大课堂的内容方面,也可以打破思政教材的桎梏,运用一切可能的方式与手段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的互相结合。非思政专业教师的人员所开展的相关思政教学活动,相对来说充满社会实践的气息,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对接。我们还可以利用平日的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国家重要活动、传统节日、研学活动、运动会、学科融合的机会等进行课程的延展。
(二)学科融合,扩大思政课程的延展性与实效性
思政教育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思政课上,还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现思政教学的丰富化与深入化,从而真正扩大思政课程的延展性与实效性。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讲,思政学科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更加具有综合性,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将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与互补,将思政课程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才能够实现思政课程的全面性与深入性探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比如,我们可以将思政教学融合到数学、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教学中,还可以大胆创新,将学年中的春秋季研学活动继续延展和深入,分年级、分层次地做好研学后的汇报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运动会、传统民间文化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等一系列举措和平台,扩大思政课的延展性与实效性,将思政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努力实现思政课学习的知行合一。
在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不断建设与完善思政学科的师资队伍着手,通过提高思政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来推动更具特色的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并且通过创新与丰富思政课程的推进形式,实现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实现更加有效的高质量的思政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讲好用好思政课教材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头脑[N].光明日报,2018-07-24(13).
[2]赵中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3]许东波,谭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发展报告[J].民营科技,2017(7).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