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探寻计算教学之路
2020-09-12倪晶
倪晶
摘要:运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发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计算课作为培养运算能力的主阵地,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鉴于目前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数学计算教学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并探寻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策略,使得計算教学更尊重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有效促进其运算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教学;以学定教;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一、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运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低年级是培养运算能力的起始阶段,是学生打好运算基础的关键时期。计算课作为培养运算能力的主阵地,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对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数学教师们都非常看重计算教学。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计算教学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轻算法而重算理,或者轻算理而重算法,抑或是过于强调某一算法而限制学生的个性思考等,都影响了计算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
(一)重算理而轻算法,方法掌握不扎实
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理清算理是学习计算的前提条件。于是,在一些计算课堂上,教师片面地追求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算理,而忽视了对算法的教学,使得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很不扎实,造成运算错误。
(二)重算法而轻算理,意义理解不深刻
在数学计算课堂上,存在着很多过于强调计算法则,而忽视对算理意义理解的现象。教师将计算当作数学概念在教,而忽视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灌输现象异常明显。如此过于强调计算法则,反复地要求学生表述计算格式,计算教学形式化,使得学生只会机械地做题运算,对算理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造成不良影响。
(三)各种算法泛泛而谈,体会不到优越性
很多时候,为了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或者为了教学新方法,教师可能会引导学生去说出多种方法,对每一种方法都解释得蜻蜓点水,使每一种方法都显得很单薄,流于形式。而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就没有学习新方法的欲望了,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新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必要性与优越性,缺乏学习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刻意追求某一算法,限制学生的个性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委楚平老师认为:计算教学的最大目标并不是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而是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很多情况下,为了突出本课中计算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时,当学生提出多种方法后,往往会安排一个比较各种算法的环节,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看似很民主的一问,然而真当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时,可能有的老师就会否定学生的选择,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使得学生被迫“喜欢”某种算法。教师的刻意强调和过度引导,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遏制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而使得学生“越学越笨”。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对策探寻
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思考如何才能优化计算教学,促进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对策。
(一)算理算法,相辅相成,增强有机统一性
算法与算理,孰轻孰重?我们知道,只重算理而轻算法,或者只重算法而轻算理,都是片面、极端的教学。因为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算理是理解算法的前提,而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应是相互联系、并驾齐驱的。
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计算教学例题“9+4=?”为例,在教学时,先出示装有9个桃的盒子(有10格),盒子外面放4个桃,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放才能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多少个桃?” 很快就有学生上来交流,边演示边说明:“我从盒子外面的4个桃中拿1个放到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个桃,外面还有3个,一共是13个。”于是,“凑十法”的引入水到渠成,即看到9就想到9和1凑成10。然后,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分别说明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这样,在图文并茂的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来明确算理,进而发现9加几的口算方法。
又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学生根据例题列出:43+31。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尝试计算。学生经过思考,有了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说:“把31分成30和1,然后用43加30得73,再用73加1得74。”有的学生说:“先用43加1得44,再用44加30得74。”有的学生说:“先用40加30得70,再用3加1得4,然后70加4得74。”……学生说出了几种不同的算法。这时,教师进一步问学生:“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是怎么想的吗?”引导学生分析算理。计算教学的前提在于使学生懂得算理,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使得算法和算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二)以学定教,适当引导,切身体会必要性
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使用价值。以竖式计算为例:首先,竖式计算使用范围广泛,这源于它使用的工具简单,一支笔一张纸即可;其次,对于一些较大数或较复杂的运算,竖式计算具有优势;再次,竖式计算所强调的相同数位对齐,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与位值,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并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面对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们才会产生迫切的需要,积极探索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但是,在计算教学中,往往某种计算方法并不一定是学生最喜欢、最简便的方法,却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算法,那么如何使学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和学习必要性呢?以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除法竖式计算”一课为例。例题12÷4,计算非常简单,口算即能快速说出得数,而竖式计算反而更为烦琐,因此,学生不仅体会不到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与优越性,而且会产生厌烦情绪。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我们之前已经学会了用口诀计算出12÷4的得数,现在又学习了用竖式计算,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较复杂的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除法竖式开始,就是为了以后能用竖式计算更复杂的除法问题。这样,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依据,通过适时而为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今天简单的除法竖式,是为将来学习解决复杂的除法计算问题打基础的,从而明确学习除法竖式的必要性。
(三)算法多样,沟通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可能会在某一个阶段内只强调某一种算法,而忽视甚至抵制其他的计算方法。比如上文中教学除法竖式时,我们可能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用除法竖式来进行运算,将学生的计算思维牵引到竖式计算中,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思维定式。
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不能只局限于其中的一种。竖式计算只是多种算法中的一种。其实,竖式计算与口算、估算等都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简单的计算可以用口算直接解决,较复杂的、口算难以解决的计算可以通过竖式来帮助解决,而估算则可以检验竖式计算和口算结果是否正确。
就如用竖式计算除法算式12÷4的得数,就是学生运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进行口算的过程。教师不应过多强调除法竖式的写法,而应引导学生根据口算除法的过程,理解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这样不仅建立起竖式计算与口算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除法竖式计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避免过于强调、过度引导而排斥其他算法的现象,应多关注学生,依据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使不同的算法之间相互沟通、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有效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和运算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