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析核心概念,推进深刻说理

2020-09-10安爱华

高考·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深刻核心概念外延

安爱华

摘 要:议论文写作是逻辑思维展开的过程,而辨析概念至关重要,是命题、判断和推理的基点。可通过深入材料理内涵,发散思维明外延,比较异同辨区别,运用语法析关系,来培养学生辨析核心概念的能力,推进深刻说理。

关键词:辨析;核心概念;内涵;外延;深刻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指出,近年高考作文注重思辨,要求“考生在真实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综观近年作文题,多包含一个或数个核心概念。比如2019年,全国卷的“劳动”,北京卷的“韧性”,浙江卷的“作家”与“读者”等。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新颖,论证说理的充分深刻,是议论展开的关键环节。

然而,很多学生无法厘清概念,造成观点偏颇,论证转移话题,推理无序混乱、引据常不同质等情况,致使文章思维混乱,缺乏说服力。为此,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谈谈提升学生辨析核心概念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材料,精析核心概念的特殊内涵。

正确审题,先要找准材料的核心概念,后抓其本质属性,明其内涵,精准立意。界定概念最常用的方法是“下定义”。

表达支架为:种概念=种差(本质特征)+属概念。

其表达形式一般为:××是_______。

如:“工匠精神是一种细致严谨、勇于创新、超越世俗功利的工作精神。”这样使“工匠精神”与其他精神区分开来,让立意不再空泛肤浅,而显准确深刻。

当然,因汉字的多义性,一个概念的意义是丰富多样的,但命题者常通过材料设置真实语境,赋其特定内涵。我们阐释概念时要将它从众多意义中剥离出来,找出其在材料中拥有的特定含义,这样议论才有针对性,不致偏题。

如这段材料:许多人认为易中天要在五到八年内完成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是瞎折腾。而易中天表示,他已经66岁了,要抓紧时间折腾。他说:“我的观点是国家不能折腾,而个人可以折腾。年轻人可以折腾,老年人更要折腾。年轻人折腾因为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可老年人不折腾就没有时间了。”显然,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是“折腾”。“折腾”常指“翻来倒去、反复做某事、折磨”等。我们要抓住材料中的特殊含义:“胡来、乱来;年轻人勇于尝试、创新,不怕失败;老年人要老当益壮,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方为切题的立意。

同时,我们可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概念辨析、语用“压缩语段”题型之“下定义”结合起来训练,也可让学生观看辩论赛的“开题立论”环节,从而把握下定义的方法。

二、发散思维,明析核心概念的外延。

概念除厘清内涵外,还需阐释其外延。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属性的事物或对象。运用发散思维列其外延,可开阔思路,丰富选材。

比如: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假如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该题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趣味”。“趣味”指一个人喜欢的事或物。倘究其外延,可分雅趣、俗趣和低级趣味,那么:可追求精神的雅趣或物质的俗趣,需摒弃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如此辨析,我们就不会简单武断地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是作出辩证合理的判断。

当然,除立论需明析概念外延外,举例时也要对此作清晰具体的界定,否则给人含糊空泛之感。我们可从概念涉及的对象、内容、形态、时间等方面进行发散,明析外延,再据此联想合适的事例加以论证。

比如,对“忧患意识”作外延发散:

如此发散,使论证广博深刻又紧扣中心。明析外延,还可让学生多读名家论述文,引导他们概括文思,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眼界,理解概念外延。

三、比较异同,辨析核心概念的细微区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中明确指出:“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而学生因对概念把握不准,行文时常滑向近义词,犯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的错误,致使立意不准或论证跑题。比如:混淆“劳动”与“奋斗”,“老规矩”泛化为“规则”等。为避免这一偏差,可以运用比较法,即把两个相近或相反的概念拿来比较辨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概念更明晰、论证更深入。例如,“孤独和寂寞都给人孤单的感觉。但细微区别在于,寂寞是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的世俗心境,而文化意义上的孤独却是超凡脱俗者的精神体验。”这就显出作者思考深入,立意别出心裁。

比较法表达支架为:

××不是_______,而是_______。或××不等于_______。

比如辨析“憂患意识”时,可比较它和“消极悲观”的异同:我们强调增强忧患意识,不是“消极悲观”,灰心丧气,最终意志沉沦,而是要能居安思危,认清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奋发的精神状态和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

运用此法,我们还可和语用题的“近义词辨析”结合起来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感知概念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使思维深入,论证周密。

四、运用语法,分析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

写作中遇到的概念常是一个词。根据构词方式,用语法分析词的语素关系,能让概念的阐释更有逻辑的力量。比如:

“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哲学。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与得虽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只有施予才能获得,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施予。当然,这种“得”更多的是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这才是舍得的真义。

“舍得”是一个由相反语素组合而成的联合式词语。作者将“舍”与“得”拆开,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创新、令人信服的解释——先“舍”后“得”,“舍”方能“得”。

运用语法分析概念,我们还可以和语用题的改病句结合起来训练,从而提高辨析概念逻辑关系的思维水平。

以上是辨析核心概念常用的有效方法,当然,方法不只这些,还有拆字、譬喻等其他特殊方法,这里不再详述。总之,概念是思维的基点,清晰辨析概念,不仅让文章立意精准新颖,还能开阔文思,推进深刻说理,让议论绽放思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施仁港,用概念界定来构筑高效说理的平台[J],语文月刊,2018(11):4-8;

[2]褚树荣,植入逻辑知识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J],中学语文教学,2018(5)33-35。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议论文序列化教学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为FJJKXB18-595。)

猜你喜欢

深刻核心概念外延
硅外延片过渡区控制研究
一片树叶启情思
浅谈作文立意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
网络思维:超越“深刻”的“浅薄”
入坑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