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
2020-09-10吴军勇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无论是内容还是传播渠道,都在不断创新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成为编辑记者内容生产和传播绕不开的要素,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为报道添色,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围绕“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融媒体;编辑记者;网络语言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141-02
2019年12月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十大网络用语,分别是“不忘初心”“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柠檬精”“断舍离”“14亿护旗手”“996”“硬核”“雨女无瓜”“是个狼人”“好嗨呦”。不难发现,这些网络用语大多脱胎于娱乐事件,或为原始含义的谐音,既带有一定的娱乐效果,又具有一定的流行度,在网民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网络语言是网络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融媒体时代的重要一环,编辑记者需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必要性,学会正确判断和应用网络语言,充分理解和深入认识网络语言,确保我国媒体实现有序发展,充分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一、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使用网络语言的意义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它让媒介从单一的、独立的存在慢慢走向融合,实现介质组合,具有包容性,也具有显而易见的开放性。在这样一种趋势下,信息传播开始呈现出不固定的特征。第一,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的轨迹和模式,人人皆可为媒体,人人皆可创造“流行”文化。第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带来了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长篇大论已经很难引起受众的阅读欲望,越是短小精悍的信息,越容易激发受众的兴趣[1]。可以说,网络语言完全迎合了这样一种趋势,所以将其应用到新闻传播和媒体报道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简单、直白,更容易被理解
因为电影《流浪地球》走红的网络语言“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被很多编辑记者用于宣传交通规则及报道交通事故类的新闻,目的在于让受众意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避免违规驾驶等。但与此思路不同,某财经网站跳出交通思维的局限性,在报道中提出“理财道路千万条,安全投资第一条”,相较于原版,增加了“理财”“投资”等关键词,将其所辐射的领域由交通转向投资。该网络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警示作用,会立刻让受众意识到该篇报道的目的。
(二)给报道提供了更丰富的形式
网络语言往往能给人带来輕松之感,且十分形象、生动,所以将其应用到报道中,可以让报道打破传统的文字局限,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如短视频、情境动画、微场景、图片新闻、漫画等[2]。2019年夏天,面对香港暴徒将五星红旗丢在海中的恶劣行径,央视新闻发布“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的话题,引发全民热烈讨论。在随后近半年的传播中,“14亿护旗手”成为网络热词。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热门话题,以及“点亮护旗手”“ 护旗接力”等一系列活动,都让这一新闻、这一网络用词变得更加形象、立体。相关新闻报道、国人的爱国热情突破了传统的文字局限,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三)能诠释很多汉语无法直接表现的状态
尽管汉语博大精深,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常用语言无法描述或无法准确表达的情感和状态,而网络语言就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如“柠檬精”中的“柠檬”,本质上是表达一种心酸、羡慕,还略有几分嫉妒的复杂情感,但却又不能单纯用这几个词语进行替换。这时,网络语言就发挥了这样一种神奇的表达作用,同时又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3]。对于编辑记者而言,这样的词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语言表达的空白,甚至可以将复杂的描述变得简单化。如公众人物发表不实言论,信口开河,编辑记者在描述这种不负责任的语言行为时,就可以运用网络语言“翻车”。“翻车”形容出乎意料之事,用来报道这种言论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结果,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二、编辑记者使用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络语言的认识缺乏全面性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语言有优劣之分,有的具有一定的流行度同时不失格调,有的却只是低俗的代名词。另外,不少网络语言本身存在大量的“引申义”,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代表不同的含义,如果使用者对其用法和使用环境不够熟悉,就有可能闹出“笑话”。若是应用到新闻报道中,则容易出现主题不明确、主旨模糊的问题,轻则影响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重则引发消极的舆论,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使用网络语言存在“跟风”嫌疑
一个网络热词往往会在短期受到网民的追捧,因为网民本身不需要承担过于沉重的社会责任,至于这些网络热词是否契合自身要表达的主题,自然无人追究[4]。但是编辑记者如果盲目跟风,强行使用,往往会适得其反。毕竟编辑记者需要对自己报道的内容负责,需要对舆论效应负责,需要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果为了追求点击率与关注度,将原本使用普通语言就可以清晰表达的部分强行替换成网络用语,出现歧义和态度模糊的情况,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三)使用负面网络词汇,打破了媒体应有的道德底线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导致传统媒体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广告收益的急剧下滑,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在内容上下功夫,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编辑记者为了追求爆点、追求点击率,将一些有话题、有热度的网络语言应用到报道当中,甚至夸大内容、虚假报道,只为博得关注,但这样做就丧失了一个媒体人的职业操守,打破了媒体人的道德底线。
三、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一)正确认识网络语言
1.必须从网络语言的积极意义出发,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大多是新型的语言形态,而且多数情况下,在互联网上的含义是脱离本意的。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中得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便捷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和聚集性。如2019年“十大网络热词”之一的“初心”一词,其作为一般的网络用语有着较为固定的含义,常常被理解为“初恋”“难以忘怀的感情”等,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在无形中赋予了“初心”另外一层含义,即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执着。2019年5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工作。随后,新华社推出了短视频《初心,从未改变》,该视频一经推出便席卷各大新媒体平台,全网浏览量当日便突破1.3亿次。“初心”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网络用语呈现在短视频当中,作为报道的主题,不仅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认知和印象,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精神、价值体系。
2.融媒体时代,要注重网络语言的负面影響。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期,一些含义模糊、模棱两可的语言一旦得到广泛传播,很有可能被受众误解,进而引发不可控的舆论效应。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编辑记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语言识别能力,对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网络语言能免则免,当不用则不用。
(二)正确选择网络语言
1.特定时期的网络语言具有特定的含义。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网络语言的含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其他含义,甚至在某段特殊时间和社会事件、娱乐事件关联起来,呈现出新的意义(主要指消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编辑记者如果沿用其最初的含义,显然就会与网络、与社会、与时代脱节。因此,编辑记者在使用具体的网络语言前,要进行网络检索,判断其含义是否发生了变化,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2.网络语言具有时效性。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超出某一时间范围,就有可能变成过时的“梗”,不仅不能在新闻报道中发挥作用,而且会弱化编辑记者想要表达和传播的含义。如曾经流行一时的网络语言,后来渐渐淡出了网友的视线,各种新媒体、自媒体也不会使用这样的语言,取而代之的则是新的网络语言。这就意味着编辑记者要从受众角度出发,从受众关注和受众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利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排行榜,找到时下受众关注的“热词”,并适度使用。
3.围绕网络语言,进行融媒体策划。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编辑记者在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各种新载体、流行的报道方式,结合网络语言,采用更契合内容的表达形式。毕竟很多网络语言本身就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将其与各种有趣的连环画、表情包、动画或视频搭配起来,往往会让新闻传播得到更理想的效果。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要更好地使用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和内容呈现过程展现其意义和价值,就必须正确认识网络语言,充分挖掘网络语言的积极意义,确保网络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孟繁静.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J].青年记者,2016(26):29-30.
[2] 史晨曦,吴丽莎.后消费时代网络语言的异化研究[J].记者观察,2019(27):153.
[3] 韩永丽.网络传播环境下出镜记者的个性塑造[J].新闻传播,2019(18):93-94+97.
[4] 吴敏.对报纸媒体融入网络媒体的探析[J].记者观察(中),2019(02):20.
作者简介:吴军勇(1991—),男,浙江金华人,本科,学士,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