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地方党报转型升级道路分析
2020-09-10李宏庆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得全新的传播方式,且内容更加丰富,传统的新闻壁垒被打破,去中心化传播格局就此形成。现代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涉及服务这一板块,尤其是知识服务。党中央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提出打造特色化新型智库的要求,党报因此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分析地方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基础上,提出智库型媒体建设的原则,并探索地方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地方党报;智库型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24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8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主流新闻出版单位应当积极落实媒体型智库的建设。本文探索互联网时代,地方党报的转型升级道路——智库型媒体建设。
一、地方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契机
从网络舆情及社会治理角度来看,互联网是当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机遇。当前,网络舆情事态严峻,各类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党委和政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应对,这为地方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带来了契机。
一方面,地方党报在媒体人才、设备及资源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媒体人员在新闻与舆情方面有着较高的政治敏感度,熟知新闻传播规律,且沟通技巧娴熟。同时,对于体制规则、政策方针的把握也十分准确,媒介资源及社会人脉丰富,外界信息能被其迅速掌握。此外,在之前广泛开展的融媒体建设过程中,传统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中使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采编系统、数据平台、人才队伍实现了全面升级,再加上传统主流媒体本身就是党的喉舌,因此地方党报的政治优势相当显著[1]。正是基于这些优势,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传统主流媒体能迅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方法,进而引导舆论方向,占领制高点。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社会治理体系呈多元化态势,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及体系建设已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互联网时代,各级党委政府能否第一时间准确把握舆论的走向及信息的脉搏,从某种程度上讲已成为衡量其执政能力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而“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的新兴媒体智库,理应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积极构建特色新型智库的同时,还需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积极创新传播手段。这一系列方针指引,无不揭示了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建设新型智库媒体的广阔前景和现实要求。建设新型智库媒体,有机结合“新型思想库”“新型主流媒体”,将是中国主流媒体发展道路上的新起点。
二、地方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的原则
地方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媒姓党,地方党报智库型媒体的建设,也必须姓党。在智库型媒体的建设过程中,地方党报应密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主要方针确定为团结、稳定、鼓劲,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在互联网时代,涌现出大量新技术、新平台,给地方党报提出了新课题。掌握新技术、用好新平台、宣传新思想、传播正能量已成为地方党报的新任务。在媒体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地方党报在智库型媒体建设中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谨记满足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的职责。
其次,必须坚持大众传播的基本原则,准确把握社会舆论规律及动向。地方党报智库型媒体的建设,要在广泛传播自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传播其他高端智库或研究机构的创新发现与理论成果。要想获得最佳的“思想产品”传播效果,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改变智库型媒体宣传报道的方式[2]。地方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必须加大媒体自身优势的发挥力度,围绕“信息送达效率”和“受众接受程度”的标准展开,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完整性提供保障。同时,在选择宣传和报道方式时,应当密切结合大众传播基本规律及原则,用公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
最后,要准确深入地认识到智库型媒体的公益属性,密切围绕“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进行研究及传播。各级决策者在处理问题及作出决策的过程中,智库应当及时提供相关思路、策略及方案。地方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还需要与智库一般特征相符合,以国家、社会及民众利益为中心展开调研、采访及报道,必须始终坚持专业立场、实事求是,切忌轻信盲从、追名逐利,以免公共政策及公共利益因研究成果存在偏差而遭受损害。
三、地方党报智库型媒体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健全地方党报与智库的合作机制
智库型媒体兼具特殊的媒体和特殊的智库的双重特性,运用这些特性,可以进一步扩大地方党报的生存空间。而深化与智库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则是推进智库型媒体建设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等领域,智库有着相对专业的研究,而在地方党报的广大受众中,政策制定者与政府管理人员占相当大一部分。吸纳国内外重要智库中各类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渠道及传播平台,可有效将智库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帮助政府决策、引领社会舆论走向的媒体智库产品。
地方党报在与智库的合作中,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必须重视两种合作机制的建设。一是临时合作机制。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或作出重要决策时,地方党报应当主动联系智库,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读、点评,或在新闻报道及评论撰写过程中,引入专业研究人员提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3]。智库学者在思考分析时需保持冷静,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媒体发布更具权威性的报道。二是长效合作机制。智库可为地方党报无偿提供部分研究成果,或將其研究成果定期抄送给地方党报,或指导地方党报采编人员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而地方党报可派个别记者入驻智库,向智库开放部分传播渠道,提升智库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实现媒体与智库间常态化的人才与研究成果双向互动。
(二)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组建专家团队
在地方党报智库型媒体的建设中,要充分明确自身具备优势的领域,并将其确定为主攻方向,同时以该方向为中心组建专家团队。根据笔者对各地情况的了解,地方党报可从下述三方面入手,组建智库型媒体专业人才队伍。首先,地方党报可加快原有内部人才的转型速度。目前,地方党报内长期工作在一线岗位的优秀人才很多,他们接地气,对社会和某个领域有着深刻全面的认识,他们实地调研机会更多,拥有贴近现实的思想。所以,地方党报应围绕这部分人才开展学术训练,促使其知识理论水平及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增强其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其次,要面向学界、业界,积极引进专家。地方党报可邀请科研院所或高校专家,充分发挥智力集成作用,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第三,落实外围研究圈群组建[4]。地方党报可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整合资源,以实际需要为基础,聘请证券金融、宏观经济、移动互联、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知名专家,组建外围研究群,并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论坛、联合发布研究报告等。
(三)与决策部门建立对接机制
地方党报智库型媒体的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要熟悉决策的全过程。部分智库型媒体的“思想产品”之所以欠缺实用性、时效性和靶向性,主要原因就是智库型媒体对政策的熟悉程度、对战略思维及问题意识的训练欠缺,与决策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智库型媒体需与决策部门积极建立对接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地方党报要实现转型发展,智库型媒体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地方党报要在巩固传统渠道、传播平台及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完善,致力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研究成果的宣传与转化速度,确保自身的转型发展顺利进行。
(四)建立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
任何组织要实现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支持,这要求组织具备超强的筹资能力,智库型媒体建设同样也是如此。充足的资金能为各项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且能提高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力,为研究成果的权威性提供保障[5]。所以,地方党报在智库型媒体的建设过程中,需对筹资问题予以足够重视,将其纳入重点工作的范畴。
而在筹集资金时,可通过下述渠道开展工作,如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社会组织及公众捐赠、企业赞助、报社广告经营收入、委托研究费和调研费、基金收益等。然而,若智库型媒体过于商业化,其自身的公益性便会受到损害。因此,在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的基礎上,也要对资金公共积累机制的建设予以关注,促进自有资金的增多,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外界的依赖程度。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地方党报要实现转型升级,应当利用党媒宣传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智库型媒体的建设。通过立体传播,促进党媒宣传、数据服务抵达率的提高与覆盖面的扩大;通过数据服务促进立体传播和党媒宣传信息密度及内容品质的提升;通过新产品、新服务,促进新型主流媒体新价值与新能力的形成。建设智库型媒体,可以将地方党报以往单一的新闻传播角色转变为集研究、服务与参与为一体的多维角色。唯有如此,地方党报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克锡.建立媒体智库,实现城市党报转型升级提质[J].新闻世界,2018(11):78-82.
[2] 张波.打开党报履职新天地——从苏报智库运营看地方媒体智库建设路径[J].城市党报研究,2019(05):20-23.
[3] 刁毅刚.发展媒体创新智库,服务互联网新经济——媒体创新型智库三人圆桌论坛[J].中国传媒科技,2017(02):30-32.
[4] 褚凰羽.新时代党报智媒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9(10):16-19.
[5] 朱雷,吴晓亮,马正红.建设媒体智库:地方党报集团转型的可行性及模式研究[J].传媒观察,2017(02):40-43.
作者简介:李宏庆(1968—),男,河南鹤壁人,本科,记者,鹤壁日报社融媒体运营管理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