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特点及对策研究

2020-09-10史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新媒体影响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涌现,多元社会思潮也对学生价值导向、思维方式、日常行为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多元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及行为引导又具有稳定性特征,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两者的矛盾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才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引导发展的正确思路。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机理进行探讨,提出有效的应对举措,以期提升大学生对不良思潮的抵御能力,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024-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西安欧亚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XJSK17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其素质与能力培养关系到国家建设与民族发展。在进行素质与能力培养时必须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以正确的思政教育把守好舆论阵地,为大学生提供思想的“净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思维多元化,多元化思潮涌入,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认知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拓展学生思维视野的同时也增加了思政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这就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因此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分析及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的探讨就十分有现实必要性。

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发展特点

(一)多元性与交互性增强

开放的网络环境成为多元社会思潮滋生与传播的现实“土壤”,西方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对大学生原有的本土社会思潮产生了一定冲击,也引发了大学生关于思潮认知的新思考[1]。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渗透,导致思潮格局多元化,也引发了社会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教育担忧。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同时,社会思潮的传播也具有很强的交互属性,从一对一传播转变为一对多即时性传播,甚至是多对多传播的杂糅,传播矩阵扩大,大学生既可以是思潮的接受者,又扮演着思潮的创造者与传播者角色,点赞、转发等传播方式带来了多元社会思潮的集聚与规模效应。

(二)微观性与碎片化倾向明显

新媒体对应信息的碎片化呈现与传播也带动了社会思潮传播语境的变化,社会思潮传播既可以是宏观叙述也可以是微观经验或者断章取义。原本系统理论化的思潮被碎片化处理,使得其微观特征明显。新媒体带来的虚拟环境,数字网络技术对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引导,使得信息阅读与传播更微观、更精简,片段式的信息加工作用于社会思潮的演绎。主流价值导向的舆论环境逐渐分散与浮游化,引发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断章取义的信息报道传播,使得人们曲解历史与真实,分不清主流与支流,被错误的舆论所牵制,信息判断与筛选的能力逐渐降低。

(三)信息传播更为民主与高效

新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媒介的高效传播,没有了媒介传播的实体局限,网络化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做到“足不出户,秒知天下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与分析建构信息体系,成为新的信息源,继续传播[2]。这意味着社会思潮的传播限制更少,传播速度更快,其中也不乏错误的舆论思潮占据舆论主阵地,错误的价值导向威胁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地位的现象。因此,新媒体环境下要遏制不良社会思潮就必须让主流正确价值思想占领舆论高地。

二、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调研——以西安某高校为例

本文选取西安市某高校为研究对象,分学生和教师两大调查主体进行社会思潮影响性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论述学生群体。参与调查的500名大学生在性别方面,男性占比39.9%,女性占比60.1%,女性较多;在民族分布上,汉族占比79.9%,少数民族占比20.1%;群体涵盖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教育阶段,其中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数量占比达到87.8%;人文社科和理学、工学两大类专业的学生分别占比34.6%、29.6%,管理学和医学类的学生则分别占比15.5%、13.8%。调研信度、标准度、效度高。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某些社会思潮表示接受并认可,但接受動机有所不同。75.4%的学生是因其现实针对性强而接受;70.7%的学生因其理论说服力强而接受;61.8%的学生因其理论观点新颖而接受;61%的学生因其可以满足人类的利益而接受;剩余49.7%的学生则是因其宣传力大而接受。综合来说,学生群体受社会思潮理论说服力和现实针对性影响较大,容易被部分社会思潮说服,因此需要警惕部分社会思潮恶意向学生群体宣传不良言论。调查还显示有82.2%的学生认为某一社会思潮会对自身的思想理念产生一定影响;有60%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某些社会思潮会对自己的日常行为生活、当前生活状态、未来发展方面起到影响。这说明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日趋生活化、碎片化[3]。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的应对策略

(一)于外于内抵制不良社会思潮

一方面要做好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分析、识别与引导。不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导向、行为活动的影响不同。对于正向积极的社会思潮要鼓励引导,而对于糟粕式的思潮要识别与抵制。社会思潮表现复杂,要以客观的态度进行思潮来源与实质的分析。坚持以辩证思维和批判发展眼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做好不同思潮的区分与归类,将重点放在其历史背景、正负影响及发展效应上。明确有害的社会思潮,揭示其错误根源,严厉打击抵制,确保主流价值思潮占据舆论主阵地。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思潮接受心理与实际的分析。在心理剖析时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成长环境、知识经验等,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要针对其独立判断能力弱、自觉选择能力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做好个例指导等。关注大学生所处的就业学习环境和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变化,强化马克思主义认知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不良社会思潮的自觉抵御能力。

(二)强化新媒体管理阵地建设

不少不良的社会思潮都是以新媒体为发展“土壤”和扩散阵地,因此必须重视对新媒体管理阵地的规范化建设。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不可逆,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信息传播便利性的同时,也必须完善网络管理,规范媒体阵地建设,推动网络的法制化建设与发展。不断健全网络相关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对网络行为具体到网络信息的传播进行规范与约束,将不良的社会思潮、错误的舆论导向扼杀在其传播之前。社会思潮的传播有既定的规范和流程,在发生舆情危机后要启动法律应急处理预案,对于不实信息发布者及不良思潮传播者、蛊惑者进行处罚与制裁。鉴于网络媒体发展及网络信息传播的高速化特点,将重点放在预防,以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做好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监管,以新媒体管理阵地的规范化建设减少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降低传播危害。对于高校来说,新媒体管理阵地规范化建设必须走出校园网络局限,以丰富多彩、正向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抵御。具体来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导,发挥新媒体舆论传播优势,弘扬正能量和积极的社会思潮,让辩证思维、科学发展观统筹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民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健康的舆论引导,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创设中的渗透与融入。

(三)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微课堂

创新主流价值观教育形式,新媒体时代为高校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实施提供了新思路,构建以微教育为载体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具有现实必要性,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具有广泛的兴趣,其对于新媒体参与的热情,在社交媒体中的积极互动都是可以被充分利用的优势条件[4]。学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渠道,了解信息并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热点话题探讨,这种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信息检索方式更受学生喜爱,这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学习提供了突破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基于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和实际,要坚持思政教育的创新微教育,将核心知识熔铸于微课,通过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实现碎片化传播,并且融入有效的交互技术,学生既可以借助微课了解思政知识政策,也可以参与舆论互动。思政教育与微信、微博的关联也提高了教育素材的鲜活性,使得教育形式更新颖。一个热点微博话题,一张具有时代教育意义的微信图片,甚至是教育的微视频微互动,都可以让思政教育落于点滴之处,达到教育持续深化的目的。

(四)以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

坚定的信仰有助于自律意识的强化,指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元社会思潮,自觉判断与分析,规范行为,践行道德。社会实践以具体的实践锻炼,让大学生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将道德认知、道德思考转移到具体的德育行为,强化道德信仰。在行动中提升对不良风潮的抵御能力。将科学信仰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英雄人物、榜样的崇敬,以自觉的伦理道德认知应对新媒体环境下泛娱乐化的不良思潮,摒弃世俗、游戏、虚无网络等,将敬畏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四、结语

新媒体是柄双刃剑,既可以集中进行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进行正向的舆论宣导,也为不良社会思潮的涌现与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因此在对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只有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作用,做好主流媒体的教育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对不良社会思潮的判别分析,抵御遏制不良思潮的传播,才能净化舆论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性的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征.当代社会思潮对首都大学生影响的新趋势及应对策略[J].学理论,2020(07):124-126.

[2] 梁秀秀.网络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影响与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4):41-43.

[3] 柳博.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02):8-12.

[4] 李巨星,李明德,李建飞,等.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构建、评估及提升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67-69.

作者简介:史楠(1993—),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新媒体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