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在农村儿童间火热现象浅析

2020-09-10刘玉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短视频

9月18日,中央网信办公示了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这是中国大力推进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一次落地。

多年来,因为农村居民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数字鸿沟”引发各方担忧。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新媒体迎来技术与内容的双维爆发式发展,而短时频发展更是狂飙突进,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下,存在“数字鸿沟”的一些农村地区,新媒体(短视频)发展、应用、传播如何?在凝聚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值得总结的地方?本刊特组织了三篇稿件,探讨、分析这些问题,以期为数字乡村建设、媒体宣传报道提供一点参考。

摘要:作为近年来网络视频中的一个新兴产物,短视频以其时间短、内容新异有趣、风格轻松搞笑、操作简便的特点征服了不少用户,其中不乏大量农村儿童,并且这些用户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火热化、增长化的特点。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时间居家的特殊环境更是使农村儿童的短视频接触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本文以农村儿童为主体,在短视频大火的当下,进行一些思考,试图了解短视频在农村儿童这一群体间大火的原因、影响及未来发展对策。

关键词:短视频;农村儿童;传媒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003-03

一、农村儿童接触电子产品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短视频用户已达到7.73亿,实现了1.25亿的用户量增长[1]。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无论是在上学日还是周末,当下儿童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娱乐休闲的时间都较长,更值得关注的是,乡镇农村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明显高于城市儿童的平均每日88.4分钟,达到平均每日108.18分钟,在农村孩子的生活中,对抖音等短视频软件的应用已占据了重要位置[2]。这一数据不仅打破了人们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城市儿童接触电子产品更多这一概念,也折射出了农村儿童对短视频的热衷程度以及短视频向农村儿童逐渐扩张延伸的趋势。相比起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农村儿童热衷于短视频背后蕴含了更为深沉的因素。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的多样化、通信技术的升级等接通了农村用户使用新媒体的“最后一公里”。而农村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力量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关爱。探索短视频在农村儿童之间火热背后的原因及问题,对短视频对农村儿童的影响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是引导农村儿童正确对待短视频以利自身发展进步,改善短视频平台发展,培养良好的新媒体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二、短视频在农村儿童之间火热的原因

(一)新的网上娱乐活动对原有的农村儿童生活的冲击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多数农村家庭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3%[3]。与城镇93.9%相比,相差不是很悬殊,这表明我国农村儿童接触短视频的条件也日趋成熟。在新媒体时代下,智能手机催生出了不同类型的娱乐活动及产品,比如影视、直播、游戏、短视频等等,成为了农村儿童课外生活的“调味品”,受此影响,农村原有的娱乐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冲击。现在的农村儿童,早已不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玩泥巴、下河、爬树的形象了,而是一个游走在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支撑的信息世界中的形象。

(二)精神文化生活贫瘠

正如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指出,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不只是在学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更容易在儿童校外生活上体现出来[4]。与城市儿童相比,一方面,农村儿童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少,补课班、兴趣班较少,有较多的娱乐休闲时间,因此便可以有了充足的时间刷短视频;另一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普遍没有图书馆、博物馆、大型公园等可供农村儿童学习与休闲的基础设施,为了避免单调枯燥的课外生活,他们便把主要的娱乐方式定位到操作便捷、内容丰富、成本低的手机上。“不玩手机没玩的”既是农村儿童反驳父母的口头禅,也是农村精神文化需求的痛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短视频早已超越了娱乐工具这一属性,更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陪伴者。

(三)短视频通俗搞笑、泛娱乐化的特点迎合了农村儿童的心理

在短视频众多的内容中,虽然也有时事新闻类、文艺类、专业技能类的作品,但娱乐轻松类的内容无疑是居于中心的部分。作为新出现的娱乐产品,各类短视频短小通俗、内容有趣搞笑,很容易满足信息闭塞环境下农村儿童好奇的心理,直观的图文、搞笑的表演、精心的剪輯、动感的背景音乐都能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官体验,精准的算法推荐更是使儿童刷到的每一条视频,都是自己想看的,做到了“我刷即我爱”。通过短视频,他们能够了解到农村之外的世界,看到各种有趣的事物,在精神与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短视频的热衷度与参与度也进一步提升,甚至会和其他同龄人互相分享观看。因此在农村,我们不难看到几个儿童一起共看短视频的场景,也不难听到儿童们口中和一线城市同步的最新流行语、“梗”以及短视频神曲。

(四)碎片化阅读满足农村儿童浏览习惯

无论是抖音的15秒,快手的57秒,还是今日头条的4分钟,对于用户而言,都不需要付出太多思考,也不需要具备较高的门槛,手指轻轻上下滑动,便可以观看不同视频,遇到不喜欢的,也可以快速划走,碎片化的内容,非常符合农村儿童的注意力法则。与传统书籍、报刊、电视、长视频相比,短视频往往在十几秒之内就能牢牢调取用户的注意力,让用户产生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业界所推崇的“黄金6秒原则”更是将用户注意力的抓取做到了极致。随着时间成本的降低,以往放学后、饭间、睡前等碎片化时间,现在很大部分都被刷视频所占据。农村儿童注意力跳跃性大,尚未形成健全的认知思考机制,传统媒介理解起来困难、耗时长的特点,恰恰是一般农村儿童所回避的,而碎片化内容却广受欢迎,当一个视频刷完后,大脑奖励机制开始生效,儿童便会倾向继续刷下一个视频,寻找新的内容,从中获得快感。

三、短视频对农村儿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对于农村儿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比如获取信息、释放压力、娱乐身心、辅助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有利于人际交往等等。作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短视频不失为一种好的课外教育辅助手段。比如抖音号“地球村讲解员”,目前,该号的粉丝已超过1200万,作为科普类短视频,其内容涵盖自然和人文科学多个领域,贯通古今,连接世界,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将这些知识浓缩到不超过1分钟的视频中,神秘有趣。生动轻松类的知识内容,打破了传统严肃类知识的传送壁垒与困难,更容易引起农村儿童的兴趣。除此之外,还有物理、化学、历史、天文、地理等账号,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他们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手段传递知识,更能激发儿童们的好奇心与参与感,成为农村儿童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使农村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和城镇儿童一样的优质资源,进而缩小城乡之间的“知识沟”,促进教育公平。

(二)“使用与满足”模式下,过度沉迷短视频对农村儿童身心的损害

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畸形之下的短视频媒介似乎已经超越了这一概念,更像是让人上瘾的“媒介依存鸦片”。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正沉迷于短视频,进而引发近视高发、身体变差。教育部指出,农村学生的视力不良上升速率已经开始超过城市。短视频新奇有意思的内容很容易刺激农村儿童的感官,个性化推荐的使用与即时满足,更是满足了农村儿童的好奇、自我认同的心理,越刷越上瘾,乐于接收到浅层次信息,疲于独立思考。面对这些刺激感官、促进多巴胺释放的内容,许多大人都难以抵抗,对于生活在基础设施匮乏、娱乐活动稀缺环境里的农村儿童,更是会在这类娱乐形式中迷失自我,越陷越深,最终滑向“娱乐至死”的深渊。

(三)缺少把关的不良短视频内容与跟风模仿带来的现实伤害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短视频时代,把关人这一角色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即使在把关过滤和一些短视频的未成年人保护工具的监护下,也会有不少“漏网之鱼”,这些内容可能涉及暴力、色情、违法、犯罪等。短视频美拍被指有小学生直播露体,甚至频繁出现性暗示动作,该主播则称“‘裸播’可以涨粉”“我们班很多同学都玩”。把关条件缺失下的农村孩子就如同一块块多米诺骨牌,当第一块失去重心后,带来的必然会是一系列的倒塌。还有一些是盲目的跟风模仿,14岁女孩哲哲模仿短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的自制爆米花视频,结果发生爆炸不幸去世,缺乏監督的盲目跟风模仿下,短视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由于农村儿童的判断能力不足,再加上家长引导不到位,他们就很容易受短视频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四)错误的价值观的引导

短视频行业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出现了炫富、低俗、恶搞、奇葩、反智、炒作等不良现象。17岁抖音网红温婉因炫富、发表不当言论、私生活混乱等问题被封,被封前受到大量未成年人追捧;14岁生二胎、直播私奔征友,快手、火山小视频“热捧早孕网红”被央视曝光,看似“从校服到婚纱”、家庭幸福美满等“岁月静好”的画面,实则传递的是早恋、早婚、早孕的扭曲价值观;无下限的恶搞,抖音短视频将“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进行推广,被罚款100万元……农村儿童的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若没有外界的正确引导,很容易接收一些单向、浅薄甚至错误的信息,而披着短视频外衣的不良内容在不自觉中就吸引孩子沉溺其中,屏蔽了世界的多元和宽广,引起价值观的扭曲与偏差。

四、解决措施

(一)主流媒体积极发力,避免“泛娱乐化”趋势

国内主流媒体要积极转型,在短视频平台开辟自己的天地,生产出一批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为良莠不齐的短视频注入正能量,避免“泛娱乐化”趋势的野蛮生长,以更好地引导农村儿童成长。中央广播电视台于2019年11月推出央视频的APP,以短视频为主,兼有长视频和移动直播;《人民日报》设立短视频平台;《新闻联播》入驻快手和抖音,这些都是主流媒体向短视频的迈进。其中央视频APP中开设的“美育云端”作为一个着力打造艺术精品的版块,内容涵盖我国诗词文化、传统戏曲、古典乐器、民歌、舞剧、各国音乐等等,此外,还有全国10家艺术院团接力的美育云端课堂视频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长期被忽略的美学教育。

(二)规范短视频行业发展

加快构建新时代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未成年人群体的网络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政策制定与平台履责并行”[5]。不断完善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最新出台的《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均是对网络平台进行履责约束,同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进行科学、系统规范,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提供立法指引的有力武器。在统筹全国的基础上,将重点向农村等薄弱地区倾斜,加强“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建设,对农村地区的定位更加精准。优化平台内容,严格把控内容的生产与监控,积极构建绿色网络环境。短视频平台应在追求商业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引导农村未成年人看到更多、更好的内容,增益身心健康。

(三)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应鼓励农村开展素质拓展等活动,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通过培养新的兴趣点,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力。可喜的是,目前新农村建设增加了许多体育基础设施,可通过组织孩子们进行体育运动和趣味户外活动,在顺应孩子好玩天性的同时实现强身健体的效果,从而避免他们形成手机依赖。河南汝南县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绿色上网工程”,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建立农村青少年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广大农村青少年提供多领域、全方位的服务,通过设置“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屏蔽不良内容,为广大农村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除此之外,也要大力推进中小型图书馆、教育基地等“稀缺基础设施”的建设,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比如红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等,因地制宜,辐射周边的农村儿童,让孩子们在课后有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当地优质的资源中充实文化生活。

(四)家校应联手引导、监督农村儿童

家长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责任人,履行监管主体责任是家长不能推脱的责任。虽然现在已经有了面向儿童的未成年人保护工具,但时间长了,共用一台设备的家长也不愿意在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频繁转换。要想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媒介,首先,家长自己就应以身作则,去寻求工作、生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努力寻求合理的方式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不能一味地“一刀切”,而要充分考虑孩子刷视频的心理和动机,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予以尊重和支持。而学校除了要履行日常的教育与监护任务外,还应该在法律和政策层面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使其成为青少年的一项基本常识和技能。作为网络素养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更要进行创新,讲求有效的方法,而不能仅仅靠程式化的宣传与教育。

(五)努力培养农村儿童的媒介素养

农村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境地。相比于城市发达地区的儿童接触新媒介早、有其他形式的媒介替代品,农村儿童可能会把手机当作自己最主要的娱乐工具,囿于薄弱的媒介素养,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它。家长学校可以管一阵子,但不能管一辈子,很多孩子本身就抵制不住这些短视频的诱惑,就算能在家长学校的监视下暂时放下,一旦脱离监视,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所以,形成正确的媒介素养才是根本。要让孩子不仅具有参与、使用大众媒介的能力,更要有解读、批判它的能力,对于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群体来说,更要培养他们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保持自觉的能力。要将课堂、社会机构、政府等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策划举办媒介素养提升活动,使农村的媒介素养教育有活水源泉,使农村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五、结语

目前短视频在农村儿童中盛行的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尤其是乡镇农村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超过城市儿童,更需要我们撇去火热虚浮的表面,做一些实质性的思考。媒介技术的发展,农村环境的特殊性,使用电子媒介门槛的降低使得农村儿童刷短视频率直线碾压城市儿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感慨万分的媒介现象。短视频对于农村儿童而言无疑是一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事物,其中既有正向的一面,同时也夹杂着许多负面因素。但短视频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合理利用、正向开发才会产生更大的效用,尤其是对于农村这一广阔的资源市场。短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媒介形式,我们应该持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让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儿童的茁壮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01-02.

[2] 苑立新.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01-06.

[3]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01-02.

[4] 张淳艺.别让农村儿童只剩下电子产品[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827/ c1053-31318970.html,2019-08-27.

[5] 唐绪军,黄楚新,吴信训.新媒体蓝皮书(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07-08.

作者简介:刘玉(1999—),女,山西吕梁人,本科,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短视频
短视频生态现状及优化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问题与建议
NowThis短视频新闻的精品化策略浅析
我国短视频著作权的保护研究
生活类PGC短视频运营及前景分析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