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小程序在高校图书漂流中的价值、发展与应用

2020-09-10杨巧岳云华于敏章祝钰虹王镱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微信小程序

杨巧 岳云华 于敏章 祝钰虹 王镱璇

摘要:为促进图书漂流在共享经济时代更好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文章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图书漂流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和发展展开探究,阐述图书漂流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分析高校图书漂流程序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应用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图书漂流;微信小程序;图书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20-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园书刊漂流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1914389155

一、微信小程序在高校图书漂流中的价值

(一)实现智能化阅读,优化用户体验

微信小程序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满足纸质图书或电子图书消费流通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智能化服务。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信用值和借阅信息,进行私人用户的个性化推送,可以优化用户体验,同时优化共享书店的实际运营[1]。

(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创造循环经济

高校每年有大量学生在毕业离校时,会以丢弃或废品回收的方式处理教材、教辅、图书以及笔记等旧书。这些处理方式没有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而绝大部分新生和备考学生,对实用的、新版的图书有很大需求,故高校图书漂流平台的推出,可以提高文献资料的再利用率,响应国家绿色节约型经济社会建设的号召,实现资源再利用,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加强校园文化与公共事业的建设

校园图书漂流平台的建立是校园公共事业的一个突破,它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将阅读与公共事业联系起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事业中,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响应政府“全民阅读”的号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图书漂流微信小程序的功能模块与服务模式

(一)微信小程序的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图书漂流模块包括有图书管理模块、图书检索模块、图书漂流模块以及个人中心服务模块。图书管理模块作为平台的“监察官”,负责对入库书籍进行内容审查与质量鉴定,保证使用者能够尽可能享受到高品质的书刊资料。所有共享书刊进入平台后立即受到保护,使用者必须在正规操作下才能进行查阅,并且平台与使用者双方的行为都将在微信第三方的监督下进行。图书检索模块是针对借阅者的需求开发的,按照书名、作者、作品性质进行分类,便于操作者快速找到符合自己意向的图书,平台也会根据借阅者的搜索喜好与图书搜索频度进行书目推荐,为阅读者提供更多选择。图书漂流模块专门针对参与漂流的师生而设计,借阅者通过“图书状态查询”了解所需图书(统计在库)的漂流状态,若图书符合当前的漂流要求,操作者便可以在填写漂流信息后等待系统进行图书投放,正式开始漂流流程。个人服务信息模块包括用户基础信息设置、漂流信息查询、借阅信用评估与平台其他服务。其中,借阅信用评估是对用户以往的借阅和漂流行为进行信用评估,以此判断其以后能否继续参与平台活动。

(二)微信小程序的服务模式

通过对比多项现有的图书共享微信小程序,可以发现这些小程序都采用了较为统一的服务模式。借鉴康思本[2]对共享图书四要素即主体、客体、平台以及目的理解,笔者将这种服务模式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体形成图书的供需关系。主体包括了图书的供需双方,供应方可以是个人、机构或其他具备供书能力与供书意愿的对象,而需求方则是提出需求的对象,两者产生供需的互补关系才能形成图书漂流或共享的基础。

第二階段,主体在平台完成注册与供需关系的发布。平台是基于腾讯在微信上搭建的由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定位等现代技术构建而成的集信息发布、交互、供需匹配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化平台。主体双方先在平台上完成相关的信息注册,然后通过平台发布自己的供需信息或直接通过搜索寻求互补对象。

第三阶段,主体通过平台完成对客体的共享。这里的客体是指实际中的图书,包括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完成了第二阶段资源互配的供需双方就可以在平台的支持下进行对客体的漂流或共享,同时平台将为主客体的安全信息提供相应的保障。

第四阶段,平台通过处理数据完善主体信息。完成漂流或共享过程后,通过主体反馈、信息采集等方式,平台对注册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完善,从而为其建立具有个性化的图书漂流面板。

三、微信平台在图书漂流服务中的应用特点

(一)面向客户基数大,易宣传扩散

根据2020年微信第一季度财报可知,微信总用户已超过12亿,月活跃人数有近10亿人,稳居国内APP用户总量榜首。相较于一般模式的图书漂流方式,建立在微信平台的漂流程序能够拥有更加稳定充足的客户流量。此外,微信平台本身具备强大的通讯功能,使得漂流程序能够通过用户直接在软件中进行传播与推广,且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财力与物力。

(二)客户身份不限,使用门槛低

虽然微信为小程序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但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小程序的使用者身份不受限制,客户身份地位各有差异,降低了图书漂流的使用门槛。从辩证角度出发,门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线上身份验证所带来的诸多限制问题,破除了其自我封闭的“孤岛”格局[3],保证了微信用户享有的各项权益,促使全民参与到阅读的行列中,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三)程序众多模式单一,多为营利性质

纵观微信可以发现,相关小程序的数量众多,运营模式却较为单一,从图书馆微信小程序的服务特点和技术应用来看,图书馆的微信小程序看似是借助微信软件的服务,但实际上是一个开放聚合的平台,具有一定的众创特质,改变了传统和现有的图书馆的产品供应,服务提供位于顶层结构,其基础结构一般包括客户服务层、数据分析层以及程序开发层。

四、微信程序应用在图书漂流中的主要挑战

(一)纸质书刊线下漂流的地域限制问题

线下的商品在其中心系统内具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并且服务效力会随服务距离的增加而减弱。高校所搭建的图书共享平台的主要受众是师生,这就决定了其服务范围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向外围扩张至校园边界,在与周边校园建立了合作关系的情况下,范围可扩至更大,但受距离的影响,漂流双方的意愿会随之发生改变。就调查问卷来看,人们心中的最合适的漂流间距为350米,大多数人在超过650米的情况下便会考虑放弃进行漂流活动,如果不能解决书籍的传递运送问题,那么线下漂流必将会面临更大的发展阻碍。

(二)漂流活动资金的可持续问题

相较于其他盈利活动,图书漂流活动存在明显的社会依存性和群众福利性,是建立在社会投资的基础之上的,服务于广大群众,映射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校图书漂流活动的活动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校园本身,其投资力度与高校本身资金实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对大部分高校来说,图书漂流活动不能保证丰厚的资金支持,漂流体系也难以支撑,投资主力依然是师生和其他社会群体。

(三)参与漂流活动的公众信用问题

就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来看,建立完全的“互信”体制是不现实的,各漂流活动的低回漂率无不表明共享经济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社会公德依旧是阻碍图书漂流发展的主因,采用信用评估、由第三方介入监督等方式会长期作为共享模式的伴随体制。

五、漂流程序应用的发展对策

(一)增强校方的渗透力度

作为针对高校而建立的公益读书平台,其推广与维持都需要一个稳定的背景支撑,学校的介入能够在这两方面提供相当大的便利。一方面,相较于个体而言,学校作为平台管理者更利于进行全校宣传,不仅能提高关注度,还能取得更显著的成果;另一方面,作为校园公益事业的一部分,漂流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图书的高效利用,促进校园文化事业的建设。因此,校方应据具体情况给予资金支持与制度扶助,以维系平台的正常发展。

(二)保证漂流活动的持续性与多样化

就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国外的自发型漂流还是国内的启发型漂流,都难以取得瞩目的成果,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能保证漂流活动持续进行且漂流形式过于单一。漂流活动本身是一个长期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并且关于活动的信息都应对漂流者进行公开,管理者应当具备这种长期发展与信息公开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推陈出新,结合时代科技的创新成果,设计顺应当代阅读者借阅心理的漂流形式,使其多样化、现代化。

(三)丰富服务平台,完善监管体制

微信小程序的优越性在于其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漂流活动应主动适应这种潮流,在坚持以“共享”为目的的基础上,拓宽平台的服务范围,增加校园相关业务的服务,以加强与学校的嵌合关系;定期推出不同主题和形式的漂流活动,以吸引师生持续关注并積极参与。完全脱离第三方管理的图书漂流体系是难以维持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与信用保障体系,并将其作为平台运行的基础保证,第三方需要对使用平台的每个人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其漂流行为进行信用评价。

六、结语

图书漂流作为一种新型的书籍阅读方式,近年来逐渐活跃在人们眼前。高校师生拥有极大数量的闲置书籍,通过图书漂流的方式进行书籍共享,不仅能够提升资源的再利用率,也能促进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微信小程序的应用为其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许一帆,陈燕,李梅,等.基于共享经济下的图书共享模式研究[J].商讯,2020(10):145-146.

[2] 康思本.共享图书发展难题与对策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02):79-88.

[3] 黄悦深.我国图书馆微信小程序应用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20(12):37-43.

作者简介:杨巧(1999—),女,四川彭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岳云华(1964—),男,四川遂宁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耕地资源保护和经济地理学。

于敏章(1988—),男,四川南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祝钰虹(1999—),女,四川乐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王镱璇(1999—),女,四川内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微信小程序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停车位租赁平台设计与实现
微信小程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微信小程序对大学生使用APP意愿的影响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点餐系统
基于Webpy+Apache HTTP Server 微信小程序架构搭建研究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医嘱服务研究
图书馆微信小程序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基于CNKI的微信小程序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路径探索
当图书馆遇上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