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新闻主播语言的美学解析

2020-09-10石竹青候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融媒时代

石竹青 候璇

摘 要:传统媒体的加速融合呼唤新闻主播传播意识、媒体理念的创新。在社会生活艺术化的时潮中,新闻主播应按照受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取向进行语言形式与内容的艺术生产,创造令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本文从美学角度详细总结新媒体平台上已然实践的新闻语态的各类成功的尝试,得出要兼顾新闻的“真”和语言的“美”,即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建立与受众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这是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的时代需要,也是5G技术和AI(人工智能)主播冲击下真人主播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融媒时代;语言美学;新闻创作;新闻主播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55-02

一、新时代新闻主播语言的审美呼唤

技术的迅速迭代使得网媒和社交媒体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传统媒体不得不俯下身来,认真思考并充分实践向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以央视新媒体中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成功模式建成后,自2019年起,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县级新闻单位开始动作频频。为了顺利实现中宣部部署的“202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全覆盖”的战略目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媒体的深度融合除了人事重组、流程再造等客观层面的改革外,传播意识、媒体理念的转变也刻不容缓。而作为传播最后一环的新闻主播,如何按照受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取向进行语言表达形式与内容的艺术化处理,创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播报作品,从而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不辱使命,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样是融媒时代提出的严峻要求。

(一)受众的审美期待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盛行带来了社会生活艺术化的浪潮,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美,感受美,评价美。从201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大尺度改版开始,电视新闻主播们也快马加鞭,努力摆脱藩篱,尝试各种顺应时代呼唤,顺应受众期待的审美表达。从服装、化妆,到声音、体态语,再到文稿内容、即兴评述等等,时尚元素越来越多,个性风格越来越强,语言修辞和感情色彩也越来越突出。这些新颖的变化逐渐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和着装谈吐的参照,也一定程度地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二)新媒体的娱乐冲击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加速了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倾向,特别是在信息过剩的时代,这种娱乐化倾向无疑会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如起于PC(个人计算机)端的新浪、搜狐、网易,移动端的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等。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社会百态,轻松娱乐的表达方式让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传播优势明显,接受效果显著,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

(三)新闻主播的拓新使命

媒体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简单叠加,更是理念、技术与方法的全新探索与尝试。融媒体制下,新闻主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职责便是如何拓展新闻播报的审美形式,在采访与即兴评述中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音韵美、诙谐美、形象美、深沉美,从而在传播效果上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影響力与感染力。尽管关于新闻艺术化、娱乐化的问题一直颇多争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通过适度而不失“真”的艺术化加工,让严肃的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贴民生,让百姓喜闻乐见,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是当下所有传统媒体新闻主播正在努力践行的使命。

二、新媒体平台上主播语态的美学创新

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融合激发了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潜力与创新热情,当众多电视新闻主播一改过去严谨固化的播音语态,在新媒体上纷纷亮相时,“爆款”频出,金句不断,其受欢迎的程度绝不亚于任何秀场的“网红”。由此可见,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新闻主播,在话语表达上的审美创新是功力深厚的。

(一)网络语言的时尚美

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的。[1]从最开始网民的偶尔使用,到如今社交语言中的广泛流行,网络语言以其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等审美特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随着新闻主播互联网意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健康积极、富有文化意涵及美学价值的网络语言开始出现在新闻播报中。

例如,康辉在结束语中使用数字语言:“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 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刚强评价网友及中国留学生:“有他们在,‘阿中哥’一定会成为这世界上最靓的仔!”康辉针对美国荒唐行为的国际锐评:“怼得你灰头土脸,怼得你哑口无言。”海霞形容日韩关系:“日韩互删好友,拉黑了对方。”数字谐音、XX哥、怼、拉黑等生动幽默的网络化表达,颇具时尚流行魅力,一经主播们旁征博引、妙语巧用,立刻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特色。

(二)暗喻比拟的修辞美

对于深谙语言艺术并拥有较好文学素养的新闻主播而言,在播报中恰当、适度地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并非难事。如2019年9月29日的《主播说联播》中,刚强说道:“在一个国家强大的背后,有来自每一位天生要强的奋斗者的默默奉献,他们都是祖国的牛人。他们不吹牛,就算是取得了气冲斗牛的成就,也依然默默耕耘如牛,甚至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们有一副天生要强的牛脾气,认定了目标,哪怕被人说是钻牛角尖,甚至对牛弹琴,也九头牛也拉不回。正是因为像他们这样天生要强的中国牛人多如牛毛,才使得我们的国家从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路从小牛到大,继续一直牛到底。何况我们是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天生就属牛,命里带牛,所以我们相信我们祖国必将继续牛下去,牛到更加强大。”

刚强用大家熟知的动物“牛”的中国传统意象比拟国人的优秀品质,整段口播共用到了17个“牛”字,赞美中国人民像牛一样勤劳踏实、自强不息,像牛一样谦逊,有韧劲又有冲劲。这个精妙的修辞手法让赞美高雅而富有趣味,既形似又神似,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文心雕龙》中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2]类比最难之处,便在于贴切自然,恰到好处,而一旦做到这点,就会使受众过目难忘,为新闻平添了许多人情味儿和审美趣味。

(三)反语讽刺的含蓄美

新闻主播在面对批评性报道时,选择怎样的语态,产生的舆论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当民生新闻的热度逐渐褪去后,主播们发现,一味严肃地批判与说教已不适合现下受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取而代之的,他们更愿意以戏谑调侃、幽默诙谐的方式来面对各种负面信息。于是,正话反说、欲抑先扬、明褒实贬,用辞表和辞里的南辕北辙制造引人发笑的荒谬结果,或是用夸张、嘲讽的语态进行否定和批判,比直白的表达更有力度,批评效果更为强烈,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给受众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如2019年7月的《新闻联播》中,“国嘴”康辉掷地有声的国际锐评,持续占据微博热搜榜的前列,转发量日均10余万。“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中,政治是常态,战争是例外,而中国恰恰相反,这一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美国某些人对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羡慕嫉妒恨,这些怀着怨妇心态的美方人士……”康辉用反讽的语言,给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以有力反击,委婉含蓄,旨意深远,耐人寻味。从美学角度来说,这种含蓄美与中国画里的留白艺术异曲同工,空灵内敛,可以带给人以极好的美学享受。

(四)合辙押韵的音律美

2017年,新闻主播朱广权在《共同关注》中的很多“段子”火了,“你若军训便是晴天,你若放假便是雨天,你若发奋写作业便是开学前一天,你若不发奋写作业便会遇到铁面无私包青天。” “给你点阳光你就出汗,那这个天气出门你就能够泛滥,还有沉鱼和落雁和你红尘做伴。上面是笼屉,下面是火炭,不用锅盖,你就是烧麦;不用发面,你就是蛋黄派;不需要斩断切片刨丝剁馅,你的汗里还自带咸淡。你就是一道行走的传统名菜,外焦里嫩直接就是一份外卖,只是味道,有点奇怪。”这些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的语言,使用了对偶、排比、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声调和十三辙的通俗文学押韵,赋有节奏和音乐之美,让普通寻常的天气预报脱胎换骨,意趣盎然,给受众带去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审美愉悦。

不少网友表示:“想不到有一天,央视的新闻节目也可以这么好玩儿,这还是我们认识的新闻节目吗……”由此可以看出,电视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时,注重挖掘语言表达的审美趣味,会让更多年轻人、网络原住民喜欢上原本十分严肃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从而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五)反常逻辑的清奇美

在使用语言论证某一命题时,最重要的是思维逻辑。无论是三段论、正反论,抑或从全称到特称、从特称到全称的论证结构,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里,逻辑的混乱不清必然导致论证的失败。然而,巧用看似毫无章法的逻辑关系,或改变语序、层次,或刻意让语形和语义不对应,或将语言放入全新的语境里,制造反常与意外,使受众自行腦补出其中的逻辑合理性,便会产生思而得之的惊喜和愉悦感。

2019年央视推出新媒体节目《主播说联播》,《新闻联播》的主播们悉数登场,每晚一分钟左右的新闻评论,主播们妙语连珠,舌灿莲花,调侃中态度鲜明,评论中彰显舆论导向,一经播出便迅速爆红,获得了无数“粉丝”观众的跟帖、点赞。面对各类国际时事,主播们一改常态,纷纷用语言逻辑的错乱搭配,制造出画风清奇的审美效果。例如,欧阳夏丹从国家物价的“稳”,一下子跳跃到台湾某些人的“坐不稳”,然后接着拿台湾说中国人吃不起榨菜的事进行调侃:“在台湾,有人居然‘振振有辞’地说大陆人民现在吃不起榨菜了。消息一出,网友乐了。因为这种井底之蛙的心态,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夜宵时间到了,要么上点榨菜?”前面的评论围绕2019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的一条平常的新闻短消息展开,就在即将结束时突然话锋一转,针对台湾少数居心叵测之徒的谣言展开回击。两条貌似完全无关的信息在主播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完美衔接,所产生的大快人心、荡漾心境的精神美感油然而生。

三、结语

归根结底,新闻语言也要遵循语言的基本创作规律,即符合美的规律,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人文关怀。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主流媒体新闻主播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如何让新闻的“真”与信息的“美”有机结合,进而与受众建立起传受双方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这是新时代赋予他们的艰巨任务和神圣使命。清楚地认识到这二者并不矛盾,要统筹兼顾,不可走向过度娱乐的极端,用朱广权的话说,“幽默不能失分寸,创新不能离主流”。[3]又要坚持创新与探索,因为在5G技术和AI智能主播的冲击下,这或许是真人主播最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和魅力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 金志茹.试论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其规范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0.

[2]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DB/OL].古诗文网,https:// so.gushiwen.org/guwen/bookv_4051.aspx,2020-01-10.

[3] 王琼瑶.《主播说联播》:主流媒体新闻语态的新变革[J].视听,2019(11):30-31.

作者简介:石竹青(1976—),女,辽宁锦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传媒艺术,戏剧与影视学。

候璇(1998—),女,湖南益阳人,辽宁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融媒时代
融媒时代我国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媒时代广告图形设计艺术的审美与传播探析
融媒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
浅谈融媒时代传统纸媒观念的转变
论“融媒时代”人力资源的变化
浅析融媒时代新闻编辑的发展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几个关键动作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创新思考
融媒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