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2020-09-10吴敏
吴敏
摘要:数学是初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灌输式的数学教学,强调背方程式、数学概念、性质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相符合。基于此,本文从“深入了解学生,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自主性”“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优化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的学习”几方面出发,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如何开展,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自主;评价
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成绩,重视的是灌输式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产生了很大的遏制与影响作用。而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来对以往的教学进行调整与优化,保证数学教学效果。下面,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深入了解学生,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知识的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学生因为之前的数学学习基础不太好,对数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有的学生本来就不愿意学习数学。为此,教师需要充分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并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这一章节时,因为教材中引入了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等很多重要概念,打破了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的分类,所以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学生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去搜集自己身边带有“-”即“负”号的数。在这一要求下,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有的学生发现在篮球比赛中,得三分用“+3”表示,失3分用“-3”表示;有的学生发现天气预报中有些地方的温度是-xx°。然后,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讨论这些数的意义。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从较深意义上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正负数及其意义,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自主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为此教师不能再在数学课堂上“一言堂”,而是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是反映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自主学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一定的小组合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先不要在课堂上急于进行知识的讲解,而是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去加以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去探索它们的不同特征,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小组去思考、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端点个数”“长度”“是否可以度量”等角度去对探究内容加以讨论、总结。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定义,以及小组的讨论,学生可以充分掌握“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他们的不同特点。这种自主探究来的知识比教师灌输的知识更有利于让学生内化,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其中。
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他们的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与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在这方面,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方面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保证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在开展“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时,教师可基于整体教学情况确定共同目标,即“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路是消元。之后,教师可以再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层次目标的划分,如学困生的目标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掌握,解法的掌握;学优生的学习目标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中间层次的学生要在掌握解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能力。结合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从而促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完成任务,得到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
四、优化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其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转变以往的结果性评价,注重给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数学能力的有效发展。
例如,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活动、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都作为评价的依据,而不单只看学习的结果。教师要注意从学生是否积极发言,是否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可以和其他学生有效合作等多方面出发,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多肯定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不足要运用委婉的语言去指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充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加以调整、改进与优化,切实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晓峰.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新建议[J].科技风,2017(16):47.
[2]张大中.论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初中数學课堂建构[J].教育观察,2017,6(2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