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社会新闻报道的格局?提升新闻传播价值

2020-09-10李嘉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格局

摘 要: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要规避题材的琐碎,必须扩大新闻报道的格局,提升传播价值。本文对提升社会新闻传播价值的具体做法进行探讨:首先,可以适当介入新闻事件的发展,使新闻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其次,可以超越对题材的常规挖掘,发掘出更多的非常规报道点;再次,可以让新闻更多体现人文关怀,从而与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振。

关键词:社会新闻;格局;传播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128-02

社会新闻涵盖面广,包括好人好事、官司纠纷、风俗习惯、趣闻逸事等,以其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传播社会新闻也是媒体用以增强新闻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在社会新闻采编实践中,扩大社会新闻报道的格局,可以让社会新闻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笔者供职的重庆交通广播以及长期关注的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都市频道都开办有高收听收视、高口碑的社会新闻栏目,如《交广关注》《天天630》、《大城小事》。在此,笔者试以这些栏目近期播出的新闻作品为例,浅析如何扩大社会新闻报道的格局,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价值。

一、适度介入,让新闻的发展打破僵局,寻找新闻的另一种结局

社会新闻报道不光要求记者客观记录新闻过程,有时候也需要记者多跑多想,合理介入事件进程,令新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第一个例子:一位老大爷独揽家中的经济大权,存折写的是他自己的名字,密码连老伴都不告诉。有一天,老大爷突发脑出血不省人事,住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急需用钱来救命。尽管老伴和子女在家翻箱倒柜找出了存折,但是由于不知道密码,钱就是取不出来,一家人干著急却没有办法,于是向《天天630》求助,希望记者帮忙把钱取出来。这一条新闻可能有很多种结局,第一,银行严格按照规定办事,没有密码就是不让取钱,导致老大爷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第二,银行破例让家属把钱取了出去,不料家属却把钱花在其他用途,事后老大爷自己醒了,拿不回钱,就找银行打官司,让银行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这就太尴尬了。眼下,家属着急用钱给老大爷救命,非常值得同情;银行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防止储户的资金发生意外也无可厚非。怎么协调呢,有没有可能寻找到新闻的第三种结局呢?

第二个例子:一个马虎小伙在手机银行上转账,由于没有仔细核对账号和户名,把4万元误转到别人账户上。实际收到钱的人是他多年前的一个客户,一直没有联系,如今汇款人早就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了。汇款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报警、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到银行营业厅索要收款人的联系方式,希望收款人能够退款。然而这些都是徒劳的,汇错款是由于他自己的疏忽,又不是对方偷的骗的,难以动用警务资源来处理。银行也没有过错,不该冒着风险泄露收款人的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汇款人没有办法,拨打了《大城小事》热线。

以上两个新闻线索似乎陷入了报道的僵局,如何打破,需要记者打破常规的思维,主动介入而不是被动跟随。第一个例子中,记者先到医院采访昏迷老大爷的病情,再采访老伴和子女的现状,又与家属去银行;第二个例子里,记者不仅采访汇款人,也和他一起去银行。总之,新闻要“跑”起来。记者要站在各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于银行来说,要做得不违规;对于储户来说,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在第一个例子中,记者提出了一个处理方案:让银行把老人治病所需金额直接打到医院的账户里,要求医院专款专用,只用于老人治疗。这样一来,既解了家属的燃眉之急,又免了银行的后顾之忧,两全其美。在第二个例子中,记者提出:银行工作人员不必把收款人的电话号码告诉汇款人,这样就不涉及泄露储户的个人信息,但是请银行给收款人拨打一个电话,告知他有人错汇了4万元,询问他是否愿意归还。如果对方愿意,事情就好办了。

最终,新闻朝着记者努力的方向发展。第一个例子中,银行工作人员马上去医院调查取证,当天就把钱打到医院的账户,用于救治老人;第二个例子中,收款人接到银行电话后,立刻表示愿意归还,让银行把他的电话告知汇款人,汇款人拨打后,二人马上在支付宝上加了好友,款项瞬间就退了回来。

新闻只能呆板地客观记录吗?未必。如果只是记录,或许老人的救命钱还要继续拖延,或许汇款人永远也找不回错汇的钱。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前提下,如果能寻找到新闻的另一种结局,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好。

二、让普通线索华丽转身,从而让新闻内容体现出不同寻常的看点

在日常的社会新闻报道中,新闻题材绝大部分都是平淡无奇的,毕竟让人心潮澎湃的新闻现场是凤毛麟角。社会新闻要求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新闻价值。同样一件事从“发生” 的视角看 ,可能是新闻,用“发现”的眼光看 ,价值可能大不同。[2]如果能把普通新闻线索经营好,认真抓取新闻点,那么新闻将呈现出更多的看点。

第一个例子:老人的手机遗失,被拾金不昧的小学生捡到,最终物归原主。这个线索太常见了,如何让常规题材的呈现效果不常规呢?除了讲述好人好事之外,有没有可能挖掘出新闻的另一面?这一条报道的信息是这样铺陈的:老人遗失手机,沿途找寻;孩子捡到手机,立马交公;双方在公交站“会师”,皆大欢喜。记者没有急于结束采访,而是继续和失主聊天,背景细节陆续浮上水面:老人的女儿非常孝顺,不仅带他去国外旅游,还给他买了几千元的智能手机,并且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拍照、发微信,手机里就保存了不少旅游的照片;如今,手机失而复得,老人再也不敢马虎,专门在腰上拴了一个手机包,防止手机再次丢失。这些看似和小学生拾金不昧的主题没有太大关系的细节,一起组成了名为《一部手机的新闻关键词:“暖心”“孝心”和“放心”》的报道。以一部手机的奇妙旅程为线索,新闻讲述了3件事,分别是小学生拾金不昧的暖心、女儿的孝心,以及老人通过自己的防丢小妙招给广大老年观众的提醒,让大家都放心。把有关这部手机的3件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形散而神不散,有新意又接地气,把一个普通的新闻线索制作成了不普通的新闻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第二个例子:公交车上的乘客捡到钱包后交给了驾驶员,驾驶员把钱包还给失主,失主拨打630热线表扬好心人。这个线索非常普通,但是如何“变废为宝”,的确考验着脑力。在报道中,记者捕捉住一个有趣的细节:这条公交线路是630,和《天天630》同名。于是,记者把这一巧合放大,把标题拟为:《乘客乘坐630路公交车后,拨打630栏目热线爆料》。在新闻结尾,记者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把这个钱包看成是一个接力棒,那么在这场爱心接力中,好心的乘客和驾驶员开了个好头,再加上失主对630栏目的信任,让630栏目把爱心传递得更远。”于是,以630公交开始的爱心传递,最终由630栏目收尾,630栏目对真善美的传播成为这场接力的最后一棒。一个比喻,在无形当中提升了新闻的立意,扩大了小线索的格局。

只要做个有心人,在日常工作中善动脑,再普通、再微小的新闻线索也有着改头换面的可能性,从而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三、以情感密码解锁社会新闻,以情感共鸣增强题材感染力

在仔细分析各类型的社会新闻栏目之后,我们会发现:社会新闻的绝大多数题材都是日常生活的琐事,而且类型基本雷同。每天都在重复发生的事情,它到底有什么价值值得去传播呢?新闻传播价值是新闻被受众重视、满足受众需要的若干因素的总和,是受众裁决新闻适用度的标准。[3]社会新闻记者无法奢求每天都有无比精彩的硬新闻去采访,但是记者可以把寻常的社会新闻打磨出不一样的情感味道,用共情的人类心理赋予琐碎日常的事件以新闻价值。

第一个例子与一对母子有关:11岁的儿子打手机游戏,花光了母亲辛苦一年攒下的一万多元积蓄。当记者见到这位母亲时,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细节,她明显有些苍老,不像是孩子的母亲,倒像是奶奶。从这个细节入手,记者发现了新闻背后的情感密码:她的第一个孩子患癌去世,为了有个孩子,她在39岁那年成为高龄产妇,冒险生了现在这个儿子,如今儿子11岁正是调皮的年纪,她已经年过半百。由于夫妻不和睦,她一直独自抚养孩子,在洗车场从早到晚忙碌,尽管手、脚、脸上都生了冻疮,但是为了孩子,她一天也不敢停歇。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不料被孩子充值花在了手游上。有了这样的故事,新闻就突破了“熊孩子”顽皮的初级层次,从而进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更深一个层次。有了这样的报道方向,加上母亲的眼泪、冻疮以及孩子的认错悔过,新闻就有了情感亮色。

第二个例子是一对小夫妻:妻子遭遇网络诈骗,被骗走3万元积蓄;丈夫心有不甘,希望通过报道让更多人知晓骗术,以防上当。这同样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线索,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却发现了这对夫妻的情感经历:二人相识于网络,经过5年的异地恋,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二人生了两个宝宝,由于经济压力大,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家里拼命挣钱,妻子则专心在家带孩子。于是问题出现了:二人的交流变少了,妻子怕影响丈夫工作,遇事也不跟他商量了,接到诈骗电话自作主张,结果被骗。如今,丈夫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关心交流不够,非但没有责备妻子,反而百般安慰,温情重新在家中弥漫开来。当记者得知这样的新闻背景后,自然没有把诈骗电话的骗术作为新闻叙述的主线,而是讲述了这个小家庭的情感故事。新闻当中,夫妻二人互诉衷肠,一边回忆往日的甜蜜,一邊畅想未来的幸福,这些细节让一个普通的诈骗线索变得有血有肉、峰回路转。钱或许追不回来,但是只要有了爱,生活就充满阳光——这是每个观众都能够看懂的情感密码。

线索往往枯燥无味,但可以用情感密码解锁出不一样的社会新闻,从而让寻常的线索呈现出不一样的视界格局,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之感。而这个过程,离不开记者踏踏实实的走访、善于发现情感密码的洞察力、合理布局新闻内容的专业素质以及以情动人的写作功底。

四、结语

社会新闻缘于取材范围,常规报道的琐碎庸常似乎不可避免。但是在新闻采制中,记者可以适当介入新闻事件的发展,令新闻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也可以超越对题材的常规挖掘,发掘出更多的非常规报道点;还可以让新闻更多体现人文关怀,从而与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振。如果熟练使用上述3种技法,那么扩大报道格局,提升社会新闻作品传播价值并不是无法企及的。当然,提升社会新闻传播价值的方法并不仅限于这几种。扩大报道题材类型、增加舆论监督比例等都是提升报道传播价值的有效方式。本文仅基于社会新闻最常见的题材类型进行探讨,以期突破日常业务瓶颈,助益业界同人。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70-274.

[2] 高汉雷.做好党报社会新闻的“第三只眼”[J].中国记者,2011(6):96-97.

[3] 张军.浅谈新闻传播的价值与方向[J].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9):273.

作者简介:李嘉(1974—),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主任编辑,副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格局
刍议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传播价值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是格局
格局与结局
贵州省贫困空间格局分析
贵州省贫困空间格局分析
以天地为格局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特殊效能分析
纪实类医疗电视真人秀的传播价值分析
电台经营需摆脱固有的上升通道思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