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记录在云南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及意义

2020-09-10佘达文李佼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

佘达文 李佼

摘 要:在民俗文化传播中,视觉传播是一种较以往的传播手段更为强大的传播。和文字信息相比,视觉化的信息具备通俗易懂、有利于跨文化传播、阅读轻松、便于记忆等优势。它可以推动文化的多元化,也能促进文化的一体。因此,保持文化的多元世界,保护和传承多元的民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影视记录;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033-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影视记录在云南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运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C051

对文化的影视记录源于影视记录手段或工具的发明和使用,而影视记录方法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是技术)本身就具有文化意义。理解了影视研究工具在一种文化中的意义,才能从原始材料中剥离出更为完整和正确的意义。此外,在研究对象和影视工具之间的互动中,研究者还能挖掘出研究对象的文化观念,丰富研究成果。

一、影视记录在云南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作用

(一)记录与保存作用

影视方法独特的记录功能在于:以影像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以及生活在这个文化中的个体,将文字文化中的宏大文化叙事浓缩,具象于个体生命、具体的事件过程中,[1]也就是用影像的形式记录学者在田野工作中的发现。文化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尤其是那些存在于物质文化形式中的民俗事象——民众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现象,以及通过在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工艺等特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民间组织行为、民间信仰等现象,表现民俗文化。影像不但具有复制和记录的功能,而且能够建构学术观点。影视记录就是充分发挥属于影像的、有别于文字记录的独特的视听功能。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文化的多元性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可能走向单一。尽早用影视手段将一种尚未消失的传统文化全面地记录下来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宣传与交流作用

视觉语言具有国际性,无须翻译。影视记录也可以发挥其影像语言的特长,以具体的文化集团中具体民众形象的忠实、准确、直观记录,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系统。影视记录以其声音和图像带来的可听性、可视性和形象性进行记录和传播,不仅可以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和联想空间,而且因为直观性的特点,在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中,或者在文字语言出现障碍的情况中,依靠文化的可视性,依然可以为我们记录与描述民众文化提供可靠的保证。这为影像文化的解读提供了令人欣慰的传播途径,使得不分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接受,由此为民俗文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宣传与交流途径。

(三)教学研究及文化普及作用

影视信息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如果将其应用于教学,就可以把书本上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画面,使旁观者有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再加上老师对画面的讲解,会使学生比较快速和深刻地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一种亲和力极强的传播媒介,影视记录作品展示在大众媒体上或者博物馆等公众教育结构,能够让公众领略到各民族文化独有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培养公众的人文精神,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影像资料还可以用于佐证研究者的观点和论据,从而使理论的阐释更具力量。影像资料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还可以使不能到现场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者如同身临其境,可以通过这些生动直观的影视信息来进行学术的研究。

二、影视记录在云南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意义

(一)对民族文化的建构与重建

影视中的文化重建是一个有选择的过程。重建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单独的文化特质、文化丛,也可以是整个文化。实际上,影视记录有意无意地带着很多不可名状的因素和假设。摄影机镜头是很有限的,所拍摄的只是被选择的一部分。影视被编辑、剪辑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结果,所以当地文化被拍成影视之后就隐含了很强的主观选择性。

(二)作为一种民俗志文本或田野空间

影视作品必然能够透露出一个文化族群的审美需求,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比较,就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为田野调查提供更多的依据。在开展田野调查之前,这样的工作尤其有意义,通过这种形象、感性的手段和一种文化进行预先的接触,会有助于调查者更快地进入当地文化,借助感性的力量,更理性、更透彻地理解这种文化。

(三)文化及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影视记录具有自身的文化及艺术价值。[2]其中的艺术品味和价值取向除了要遵循一般的电影美学法则以外,还要在此基础上集中探求其取材的民族的民族性或民主化的电影表现。民俗文化影视作品既塑造了具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的民族性格,又围绕性格表现了一定民族的文化民俗、风情,渲染了人物性格成长的民族环境。两者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影片的民族特色。影视记录从人物和情节中体现出的内涵意蕴是影视的本质精神,民族地域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则体现出影视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血肉。影视记录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离不开画面对一定民族地域风光、民俗风情的展示,它们共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及艺术价值。

(四)对民俗文化的形象认知

影视记录的过程是一个对民俗文化的形象认知过程。无论是主观视角还是客观视角,还是兼而有之,形象认知都是影视文化作者和观看者对田野中被摄对象的观察认知,还有被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和观看自己被拍摄的影像作品时对自己在影像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的再认知。

1.影视记录者作为他者的认知。无论是学者还是影像制作者,当他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领域之内,无论他如何投入其中,也依然不可避免地要以自己固有的本文化的视角看待、评判他所看到的一切。观察视角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主观性,为此,影视记录者仅仅是处于一种他者的视角认知所拍摄的民俗文化。

2.影视记录作品观看者作为他者的认知。影视记录作品观看者所处的观看位置具有主动性,观众可以选择观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也可以选择不去观看。其实,当观众在观看一部影像文化作品时,一方面,被迫从影像制作者所给出的位置和视角去观察;另一方面,也让自己进入或跳出这样的位置,接受或者拒绝,同意或者重新审视,在接受影像感动的同时,也在接受并创造着各种文化意义。在此,观看者无论是对影视记录者的观看,还是对被摄对象的观看,同样也是出于他者视角的认知。

3.文化持有者的自我认知。在现代化大潮中,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相对封闭性被打破,社会成员对文化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文化的稳定性受到嚴重冲击。[3]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知也出现了偏差。影视记录作品因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让很多人了解除了自己的文化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类型,而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姿多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本民族的群体在看到自己文化被别人欣赏之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对文化重新进行自我认知,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积极投身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三、结语

影视记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已成为趋势。本文在此将其提出来,仅仅是一种回溯,希望能够探索使用影视记录作为工具,研究、记录民俗文化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并力图在研究中不断实践。也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共鸣,为影视记录手段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技能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张雅欣.影像文化志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61-62.

[2] 朗樱.少数民族电影文化浅论[A].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58.

[3] 黄凤兰.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47.

作者简介:佘达文(1983—),男,云南双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影视民俗。

李佼(1983—),男,云南禄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民俗学。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