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2017-03-01刘志国宋志敏颜现华
刘志国 宋志敏 颜现华
摘 要: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不仅有丰富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通过在高校中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的活动,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树立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 传承与保护
引言
河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传承了上百年的历史。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的继承与保护。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通过在高校中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专项活动,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树立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为研究对象。以衡水学院、邯郸学院、沧州师范学院、保定学院、邢台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以及河北大学为调查对象。[2]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邢台学院图书馆、邢台医专图书馆、邢台技师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职工体育有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文件进行收集、整理、概括,给本文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按照本课题的需要设计,查阅相关资料文件和专业的书籍,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科的调查方法,并进行效信检,统计發放 200份调查问卷,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依据。
(3)访谈法
利用访谈法来访谈相关的专家和部分民间艺人来制定合理的问卷内容,同时访谈一些学生来进行访谈调查,得到相关的第一手数据资料。结果概括出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整理分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4)逻辑分析法
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结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通过走访河北的八所院校得知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开展中男性所占比例较少,女性参与人数较多,以学生为主、教师一般工作较忙,参与时间不充足。大多数参与者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给参与者带来强身健体的作用,还可以愉悦身心,在运动中减少工作、学习压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主,其次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然后建立文化场所。抓住主要根源进行保护,从制度到具体个人进行合理保护,保护形式多样,逐步进行完善保护。[3]
2.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保护和继承的现状调查
(1)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角色研究
河北省历史久远,文化丰富,不但有着大量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是邢台沙河市的藤牌阵,邢台梅花拳,邯郸武氏太极拳,沧州吴桥杂技,保定雄县鹰爪翻子拳。这些充分展示了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它伟大的魅力。
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极其了解。如河北省邢台市的张西岭和李玉琢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梅花拳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继承了一整套拳法套路和练习的功法,也有一套系统的武术理论知识,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独特的。对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4]
(2)“文化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河北非物质遗产场所开展状况呈两极分化状况。文化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沧州武术, 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从乡村到城镇培养了很多武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发展相关人才。文化场所的确立可以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良好的文化场所有助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种活跃向上的气氛带动大家,引导大家去发现、去不断的学习,在继承的过程中大家互相会取长补短进一步探究,然而有些武术由于难度复杂较大面临失传。保定雄县鹰爪翻子拳已经走进校园,常年参加武术锻炼近千人,有专业的训练场所,在当地具有浓重的体育文化气氛。
3.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的策略
(1)成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部门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机构得人较多,大部分还是积极进行保护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的成立有利于整合相关体育项目,自上到下能够系统的进行保护,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工作,开拓文化市场满足大众需求。[5]
(2)保护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确立是及时的,在调查中得知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的很好,很乐观,有些则开展的不好,面临失传的危险。邯郸永年杨氏太极拳开展的热火朝天,不仅在当地还是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练习者甚是广泛;而沙河藤牌阵开展不容乐观,练习者越来越少,传承人已经年过90,几乎面临失传的地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极其重要,他们不仅掌握完整信息,而且对其也有独到见解,这在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失的。
(3)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的相关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方到国家都有着很重大的作用,是我国五千年丰富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大的层面上来看,国际有关法律对世界各国、地区进行保护,我国也实施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文件。从省、市、县具体辖区要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逐步实现对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政府拿出部分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传承人来实施保护、宣传。
(4)以农村和学校为传承源
营造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开展农村群众文艺活动,活跃当地文化气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根源是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纳入校园里正规的教育,能够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中打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从客观上继承并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将来成长的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建议
首先,健全法律机制,落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法律起到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得到确立与保护,避免遭受到破坏与失传。突出进行保护,保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道路。发挥相关专业团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鼓励传承,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国家要提倡并组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组,多培养一些喜欢这些文化的精英,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讓人们看到它的优点。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将“政绩诉求”上升为政治诉求,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
其次,从学者这个层面来说,应将理性的学术化的诉求转化为具体的感性的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对民间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的普查工作。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者一方面要抛弃一切学理上的先入之见,放下架子,深入民间,尊重民间的习俗和做法,尊重民间的首创精神,不能采取拔苗助长或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方法强行将民间的思路和做法纳入自己的学术框架。另一方面,又要因势利导,将民间的素朴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让民众充分认识到本土的民间智慧和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应清楚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真正主体和主人是民间,是大众,政府和学者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政府应做和能做的工作是给民间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一定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学者应做和能做的工作是深入民间进行客观的调查,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和学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重构民族精神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为保护全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昱.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理论观察,2007,(04).
[2]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9,(02):103-109.
[3]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体育科学,2010,(8),66一70.
[4]胡小明.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体育学刊,2013,(9),1一3.
[5]路志峻,李金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10,(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