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09-10陈建新杨麟刘刚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创新创业

陈建新 杨麟 刘刚

摘 要: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解决体育类大学生在此方面面临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逻辑分析法,对2019届广州市大学城高校体育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创新创业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类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比较低、创业政策执行力不强、科技含量低、融资渠道狭窄,需要更多的资源。

关键词: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206-02

一、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已逐渐显现,一些体育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上,通过改革优化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组织创业培训、重视体育类学生“第一、二、三课堂”的学习效果与联动、创造机会提高体育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措施,积极进行了大胆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文以2019届广州市大学城高校体育学院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采用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知网一些关于高校体育类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文献,掌握最新的相关数据。

第二,访谈法。通过对一些成功创业的高校体育类毕业生进行深度回访,了解当今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现存的主要问题。

第三,数据逻辑分析法。收集整理广州大学城体育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数据资料,使用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的理论成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广州市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第一,本次广州市高校体育类学生受访对象总计100人,体育类男生占86%,女生占14%。其中体育类学生大一15%,大二42%,大三27%,大四18%。调查数据显示:男生的创意意愿明显高于女生,绝大多数的创新创业学生为男性;在年级分布方面,大二学生占比最高,大一和大四学生占比较低,这与大三大四年级创新创业比例最高的预期结果存在较大差距。分析可能是大一刚熟悉大学生活,大二期间学生群体中萌发创新创业的热潮,然而随着创新创业的推进,很多学生面临重重困难而退却,创新创业人数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且大四阶段很多学生更热衷于找工作、实习等,对创新创业热情不高。

第二,体育类创业成功率占比9%,基本成功的15%,不算成功的76%。数据表明,广州市高校的体育类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整体较低,创业失败比例超过四分之三,说明四名创新创业的体育类学生中仅有一人成功。分析其原因,缺乏适合的项目和专业指导是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创业积极性不高和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广州市高校体育类学生选择的创业方向主要包含体育专业领域、感兴趣的领域、热门领域和低风险领域,占比分别为21%、42%、9%、28%。从调查数据来看,多数体育类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体育专业领域和低风险领域。这说明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向比较盲目,大多偏向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受周边同学的影响,缺少结合市场需求和市场调研,创新创业科技含量较低,多数还是传统领域,比如经营健身房、餐饮、体育用品等。

第四,数据显示,广州市高校体育类大学生专业知识占40%,家庭背景占30%,人脉和资本占各15%。调查数据说明,体育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十分依赖于外部资源的支持,本身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对其专业素养的培养,还要重视应用资本开展创新创业。家庭的背景支持和社会资源问题都是重要因素。

第五,调查显示,广州市高校体育类大学生缺乏资金占37%,产品需求少35%,社会经验少16%,不懂市场规则的占12%,充分说明创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资金链,也取决于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所以资金问题和对市场调研也是体育类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六,多数人认为体育生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类大学生自身能力有限占比17%,市场需求不足占比13%,科技含量低占比15%,而缺乏資金支持占比最高,达到55%。

由此可见,缺乏资金、产品科技含量不足、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符是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学生还是受传统家庭的影响,思路不够开阔,没人没资源在关键点进行点拨,经营出现问题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导致资金链断裂创业失败。

(二)广州市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1.广州市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第一,融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由于种种原因,项目不出色,价值不高,体育类大学生又缺乏有效融资的渠道,导致创新创业融资难度很大。虽然国家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银行系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支持,然而审批程序十分严格,多数学生难以通过审核顺利获得资金。很多学生依赖于从家庭、亲友等方面筹款,这对学生家庭背景等方面的限制很大。由于创新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创新创业难以顺利开展[1]。

第二,据统计,国内高校拥有的体育类大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器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其创新创业的需求。大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器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目前仍普遍存在商务环境不浓厚、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1]。环境氛围的严重不足,眼界不够开阔,不具备全局思考的能力,没有团队合作也是制约创业成功的一些重要因素。

2.国家政府政策的不足和体育类大学生思想问题制约

第一,国家出台相关体育类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及配套政策后,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很多部门和程序,最后落到实处耗时费力。很多学生因程序繁杂而被吓退;还有一些学生因创业项目达不到要求而得不到政策的扶持,导致创新创业热情逐渐回落;更多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选择最熟悉的路。

第二,很多家长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希望孩子进入政府机关或大企业,找个铁饭碗,既有社会地位,又有生活保障[2]。有些家长不希望孩子自主创业,尤其是认为体育类大学生不适合创业,导致体育类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创新创业信心不足。

3.体育类大学生创业自身因素的影响

第一,体育类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缺乏了解。了解创业政策,是降低创业风险、合理选择创业方向的重要环节,然而多数体育类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扶持政策缺乏了解。数据显示,仅有6%体育类大学生经常关注,31%学生偶尔关注,63%学生不愿了解。由于对创业政策缺乏关注和了解,很多学生不具备创业能力,有些学生即便创业也难以争取到优惠政策的扶持,难以支撑下去。

第二,体育生心理准备不足。创业是一门手艺,和体育类学生学技术一样,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成为专业人士。但是体育类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相关技能的学习与演练。创业需要了解市场调查、财税、营销、员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体育类大学生而言这些都十分欠缺,只能一边做一边学,很少有学生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创新创业之前没有做市场调研,不了解市场趋势,不清楚如何避免各个方面的疏漏,心理准备不足,往往是凭着一腔热情,一旦遇到困难就无以为继,不能做出正确决定,停滞不前,甚至打退堂鼓。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体育类大学生创业大部分只停留在生存创业层面上,没有设定近期和远期的目标。规模很小,生存期短,成活率低,也是体育类大学生害怕创业和为什么创业失败的原因。

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言而喻。很多学生潜意识地选择最熟悉的路,但是由于理念、方法和经验等局限性,导致创新性不足,获得的资源有限。体育类大学生所创业的项目通常是自身熟悉的餐厅、零售等行業,起步较低,技术含量不高,虽然便于学生掌握和操作,但发展空间有限。现在鼓励和互联网行业嫁接,做成功的却不多。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然而目前仍局限于传授创业知识、讲解创业案例、解读政策文件的层面上,无暇顾及大学生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企业家精神培养相对匮乏[3]。

作为一个创业者,将来的企业家,不要到市场上去寻找机会获得做事情的空间,要多通过为社会解决问题寻找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做一个正确有效的定位和规划,才能有远大的未来。体育人有吃苦吃亏的精神,如果花更多时间精力在方法和思维上,会收获良多。

四、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议和对策

(一)抓住政策机遇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代体育类大学生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好好把握,对国家政策导向有敏锐的觉察力,多解读相关法规政策方面的知识,保证创业走在正确的路上,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类大学生敢于创业、用于创业、成于创业。

(二)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需要针对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训。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特别是对体育企业家人才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深入洞察用户的生活和灵魂,从而找到创业机会。比如,苹果手机用一个键就能实现全部功能,亨利·福特让汽车广为人知并加以普及。高校要提高体育类学生实战素养、优秀的运营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比如海底捞的服务做得比别人好,其创始人创业的第一桶金便是来自于他卓越的运营能力。高校体育学院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创建实践基地

高校应为体育类大学生搭建教育平台,创建学习场景,构建虚拟社会资本。不仅要开展创业园实践等教学活动,还要加强大学生与企业的互动,拓宽大学生视野,帮助其完成社会资本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的转化生成,有效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五、结语

优化高校体育学院的双创教育体系,让体育类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培养意识,对他们实施规范的、完整的、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体育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和提升。提升体育企业家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掌控能力等,不管哪种能力只要能运用得恰到好处,一定会有特别的收获,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志武.大学生创业制约因素及政策取向[J].中国冶金教育,2019(3):84-87.

[2]“安徽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问卷调查分析[EB/OL].[2012-3-5].http://www.dss.gov.cn/Articl_Print. asp?ArticleID=316049.

[3]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5.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创新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