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立法,为教育大数据隐私筑牢“防火墙”
2020-09-10
加强立法,为教育大数据隐私筑牢“防火墙”
《新京报》刊载朱永新文章
当下,教育大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共享使用等各环节都存在泄露隐私的风险。在采集阶段,存在未获得学习者知情同意采集数据和过度采集数据的问题;在存储传输环节,存在由于管理不当或技术不达标、软硬件有安全漏洞导致的泄露问题;在共享使用环节,存在过度挖掘以及被用于非教育行为(如用于精准投放广告)等问题,甚至对学习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威胁。基于此,我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大数据时代学习者的隐私保护。
首先,加强教育大数据隐私保护立法。其次,设立信息隐私认证体系,强化监管指导。第三,推动教育信息行业行为自律。第四,提升学习者隐私保护意识和技能。教育领域数据不仅涉及孩子成长、家庭隐私,还关系到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值得高度关注。大数据时代,通过社会各方共建共享,为教育大数据筑牢“防火墙”,学习者的隐私也将能得到更好保护。
线上教学,高校教师应做持久战准备
《中国科学报》刊载李锋亮文章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风云突变,北京大中小学返校行动被紧急叫停。6月17日,北京市教委对媒体表示,下学期要做好线上线下学习的双重准备。这对笔者而言多少有些“打击”。首先,笔者非常不满意本学期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不满意这学期的研究生指导。再次,工作中经常出现误会。最后,国际交流大幅减少,国际合作锐减。总之,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将给高校教师带来多重工作挑战。按照当前的形势,疫情防控很可能呈现常态化,所以高校教师要对这种常态化和持久战做好充分准备。笔者准备在暑假作出如下应对改变,在此和同仁进行交流与共勉。
首先,准备更多的教学材料。其次,指导研究生时将任务明确细分。再次,在工作邮件之余,增加语音或视频会议作为补充。最后,邀请国际学者装载中国的交流工具,比如微信。总之,高校教师必须主动作出应对,多投入、勤思考,保证在这种“新常态”下依然高效工作。
给无证教师“开后门”在线教育不能降标准
《中国青年报》刊载白晶晶文章
近日,新华社曝光多所在线培训机构教师资格证存在不公示或公示信息不准确等问题,不仅如此,相关机构的招聘信息对教师资格证也未作明确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线下教育纷纷“关停”,教培机构纷纷投身线上的“生意”。不少机构忽视自身能力,前期采用广告大战、促销引流的方式进行扩张,后期陷入缺乏足够师资承载增加的用户量的困境,只能偷偷降低准入门槛,给无证教师“开后门”。
线上教育培训虽然灵活、方便、自由,但是标准不能降低,平台方必须尽到告知义务,公示清楚师资的具体情况,不能夸大宣传,让家长稀里糊涂交钱。线上教育机构鱼龙混杂“水很深”,身为消费者的学生和家长,一不留神就会“中招”。严格监管,将相关教师资质的要求落到实处,不仅是保护莘莘学子的合法权益,更是净化教培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
“网课推广网游”不只是吃相难看
《北京青年报》刊载特约评论员文章
据央视报道,几家网络平台利用免费提供的上网课渠道,向未成年人推广网络游戏,未成年人进行网络学习,要先浏览大量游戏、交友等无关信息,所谓的免费网课页面中,也有大量精心包装的游戏广告。
游戏直播平台借网课推广网游,不只是吃相难看,同时也涉嫌违反了《广告法》相关规定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紧急通知》精神。网络平台借免费网课推广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可能比一般违法广告更大。有鉴于此,亟须推进涉网课平台审核备案工作,设置“凡进必审”制度,建立“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下的“双审查”责任制。有关部门应建立投诉举报通道,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对网课页面和内容的监管,对违规平台依法给予责令下架、限期整改、罚款等处罚。所有这些工作的目的,不但要给“坑娃”的网课平台亮红灯、敲警钟,还要将相关“互联网+”形态纳入法治轨道,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严惩“冒名顶替”,决心与作为缺一不可
光明网刊载谷珵文章
日前,“山东冠县农家女被陈某某冒名顶替上大学”和“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众对于“冒名顶替”入学事件关注的背后,是还高考公平于民、还社会秩序清朗的期盼與渴求。陈某某被解聘、学历被注销,相关责任人被查处,可以说,山东省对事件的处理是十分迅速的,彰显出严惩“冒名顶替”背后违法违纪行为的决心,也再度宣告了高考公平不容践踏。
高考公平的“高压线”不可触碰,不仅需要解决历史问题、追责善后,更需要将监督的触角探向前端,采取多管齐下的手段,把人为的漏洞堵住。对此,山东省教育厅在回应中承诺,将通过强化高中学籍管理、签订考生诚信承诺书、严查考生身份信息、强化信息公开、开辟网上查询通道、严格入学资格复验等措施,完善全链条管理责任体系。接下来,怎样将政策落到实处、有效推进,任重而道远。决心与作为,缺一不可。在这样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及时回应公众疑惑、一追到底进行问责,才能推动治理螺旋式上升,夯实信任的基石。
“螺蛳粉产业学院”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光明日报》刊载王丹文章
近日,国内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在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揭牌成立。立足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职业教育可以说适逢其时,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的高度吻合、现代学徒制的培训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还不断充实的人才储备对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一些职业教育院校囿于观念或体制等因素,不甘于“固守”自身定位,在教育和培训中选错了参照系,在具体教育和培训内容设置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脱节,与市场需求脱钩,学生毕业旋即遭遇就业难的现象并不鲜见。而与此同时,企业却长期受“招工难”所困。眼下的疫情危机无疑让这种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更重要的是,这一矛盾中的重点人群与今年稳保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有着较高的重合度。在此背景下,螺蛳粉产业学院的成立,对我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不无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