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利用有意思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2020-09-10王晓华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动

王晓华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利用有意思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可以从调动原有认知,在互动中呈现思辨力;创设具体情境,在游戏中体验思辨力;分析典型案例,在实践中提升思辨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动;思辨力

根据《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以及当前对核心素养的现实诉求,思辨力已经成为本课程学习的关键能力。所谓思辨力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它不仅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更是学生思维品质的表征[1]。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意思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思维碰撞中学会思考、推理、判断与选择,培养应有的思辨力,并在思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调动原有认知,在互动中呈现思辨力

教学片段

师:暑假前,很多人的手机被各校的18周岁成人仪式刷屏了。是啊,18周岁就意味着是成年人了。你现在几周岁了?

师:我们可以怎样来判断自己到底是几周岁呢?

师:老师还了解了我们班部分同学的出生日期,你们来算算他们几周岁,并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师:看来我们班级同学有的满了12周岁,有的还是11周岁,距离18周岁都还有好几年呢,所以现在的我们都还是——未成年人。

师:在我国,未成年人可多啦。出示资料,怎么表示未成年人的数量?

师:在我国,法定的成年年龄是18周岁,世界上不同国家法律规定的成年年龄略有不同,请阅读知识窗。

师:我们来玩一个“快乐大转盘”的游戏,指针指向哪个国家,就要快速说出这个国家法定的成年年龄。可见,无论在哪个国家,未满法律规定成年年龄的都属于未成年人。

思考

这个教学片段,從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生日谈起,从围绕今年有没有过掉生日来辨析自己或同学是几周岁,感受到法律上所涉及的周岁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引导学生放眼世界,法律上认定的成年年龄,根据不同国家法律的规定是不一样的,让学生从知识窗中去探寻,在思辨中获得法律知识,真切认识到“未成年人”这个法律上的概念。还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知识窗的内容,了解未成年人在我们国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超过五分之一的占比,让学生根据资料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思维之花在互动交流中绽放:有的学生用饼状图表示,一个圆圈平均分成5份,未成年人占一份多一点;有的学生用柱状图表示,所有人是一根柱子,未成年人则是它五分之一多一点的柱子;还有学生用思维导图表示,把人进行各种分类,其中一类就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之一就是活动性,教学活动更多时候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教师就要积极创设具有思辨氛围的互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究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创设具体情境,在游戏中体验思辨力

教学片段

师:未成年人有哪些特点呢?

师:我们班的寻访小组,通过采访发现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各自的特点。我们玩“摘气球”的游戏,请你从这些气球中快速地找出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词语。

师:请举生活中的例子说说。

师:做事冲动,你有过冲动的经历吗?以后在生活中你会如何面对冲动?

师:原来易冲动带来的是这样的结果啊,冲动是魔鬼啊!遇到事情我们要像成年人那样冷静地解决。

师:易受伤害,在生活中你听过或者见过未成年人易受伤害的例子吗?面对易受伤害的自己,我们该如何适当地保护自己呢?

思考

情境是问题的载体,思维是问题设计的核心[2]。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摘气球的游戏,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在找出代表未成年人特点的词语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具有思辨色彩,引发学生思考和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问题中“攀爬”。学生在游戏与互动中,逐渐清晰未成年人的各种特点,并能够在教师充满智慧地引导下正确对待自己的特点,获得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端正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促进了学生发展,激发了学生持续探究的愿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思辨力的魅力,从而乐于思考。

三、分析典型案例,在实践中提升思辨力

教学片段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真实的案例,请你们做一回审理小法官。

师:案例一:大壮12周岁生日时,要求父母买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方便他自己骑车上放学。

师:案例二:年满7周岁的残疾女孩没有上学。

师:案例三:2012年1月以来,被告人于沛文、蒋继勇、曾小宝、刘子超相互结伙在祁阳县浯溪镇抢劫作案。于沛文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年龄,其他三人均为未成年人。而被告曾小宝的辩护律师称,曾小宝的出生时间是1999年9月26日,2012年1月犯罪时还未满14周岁。

师:就在这时案情发生了变化,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曾小宝爸爸在申请户籍时,填错了时间,实际出生日期为1997年9月26日,刚才的结论需要调整吗?

师:14周岁是《刑法》和《行政处罚法》的重要年龄节点。那么是不是说不满14周岁的我们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呢?

师:未满14周岁虽然不到《刑法》《行政处罚法》的最低年龄,但我们也要讲规则,守法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思考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应该回归到自然、纯净、简约的状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教学片段,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自学到的已有知识、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了“我是小小审理员”的活动,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推理、分析、综合等较高层次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维激荡中收放自如地运用法律知识捍卫每个公民的权利。当案例三审理时出现意外,学生能够抓住要点,合理利用刑法条款,智慧调整审理结果,催生了课堂活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认为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落实的关键是思维教学,任何一门学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发展学生智能放在首位,而思维是智能的核心。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立足于课堂的明智选择,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郑乐安.《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思辨力培养探索.教学月刊 中学.2017/11

[2]史俊华.构建简约、思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品课堂.2018/29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