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的转型路径

2020-09-10陈舒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编辑记者媒体融合转型

摘 要:媒体深度融合加速推动人才转型发展,传统媒体编辑记者在转型中应紧跟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增强自身综合能力,补齐自身短板,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特长,在专项能力上攻坚突破,让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做“一专多能”的全媒体编辑记者。

关键词:媒体融合;编辑记者;转型;一专多能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112-02

2020年大幕开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迎来第7个年头,“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深入媒介传播骨髓。媒体竞争向“内容为王”全面发力,人才成为主导这场战役的关键。

人才争夺白热化,加速推动传统媒体记者编辑转型。如何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找到合适的生存法则,提升全媒体技能,快速适应新形势,是每一个媒体人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突出优势、补齐短板,走“一专多能”路线,应是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的转型路径。

一、媒体融合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更高

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门。微信、微博、报纸、电视、网站、广播等信息传播平台百花齐放,各具特点。采写编评、选题策划、摄影摄像、音视频剪辑、排版设计、后台操作等能力是大部分媒体从业者都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但不同的平台侧重有所不同,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也有区别。例如,纸媒更偏重编辑记者的文字采寫、图片选择、排版设计能力;微信、微博、电子大屏等涉及短视频、动画的媒体,会对从业者音视频剪辑、后台操作能力有更高要求。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对信息的处理都在走“再提炼、形象化”的路线,谁拥有强大的信息整合力和一针见血的表现力,谁就能获得受众青睐,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常常看到,一则新闻同时在多个媒体平台传播,但呈现方式有别:微信等新媒体强调时效性,表达方式上可以灵活运用视频等方式,以此获得更高点击量;报纸等传统纸媒因为版面有限,对信息的处理要简明扼要,同时,偏向于内容等深度报道,尽量与新媒体区别开来。这要求全媒体编辑记者立足于不同平台特色,增强与之对应的本领。类似政策解读中的“一张图”表现手法,成果展示用数据图表来分析提炼,新闻的“划重点”“趁热点”处理手段以及视频制作中“表情包”“特效”的运用,都是编辑记者在转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技能。[1]

二、在转型中扬长补短、一专多能

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全能”编辑记者。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要求,许多编辑记者产生了本领恐慌,在自身发展需求和岗位要求下积极补短,力争采、写、编、录、剪等全面发展,成为技能全才。可现实是,“全能”编辑记者人人都能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世界上最早设立媒介融合课程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培养“全能”编辑记者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包括写作方法、视频编辑技术等。该学院教授明确指出,没有任何人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同样,没有任何一个编辑记者能够成为熟练掌握所有媒介技术的能手。近年来,许多媒体在实战中也发现真正“多面手”“全精通”的媒体人毕竟是少数。全国两会、国庆70周年大阅兵等各类大型会议活动中,带着AR(增强现实)直播眼镜、用讯飞M1采访设备等各种“神器”,使用抖音、Vlog(视频博客)等直播平台的媒体人吸引了不少眼球。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武装到牙齿”的记者,通常不是以个体出现,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团队和技术作支撑,个人专注做好采访、出镜或摄影等一件事情,其他的由团队补位,形成合力,效率和质量就有了保证。团队成员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分工更趋于精细化、专业化,这也要求个体必须有一技之长,能够独立承担起一部分任务。

全媒体编辑记者向“一专多能”转型过程中,一方面要紧跟媒体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增强自身综合能力,补齐自身能力短板;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出现“全不能”的情况,要找到自己的特长,在专项能力上取得突破,让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许多传统媒体在转型中注重编辑记者对新媒体视频剪辑等技术工具的运用,掌握技术和工具如虎添翼,工作能锦上添花。不过,媒体竞争核心还是在内容。无论是新媒体还是纸媒,“内容为王”始终不变。在海量的信息中,真正吸引读者、体现编辑记者能力的是对新闻的独到解读和深刻分析。因此在转型过程中,编辑记者还应不断加强政策理论、新闻专业业务知识学习,充分提升采编能力,向“专家型”“特长型”人才发展,多出精品和原创。

三、机制建设是推动转型的关键

媒介深度融合阶段,各大媒体机构大刀阔斧地进行内部改革,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人才流动。复合型人才成为媒体融合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储备了大批文字功底扎实、有思想深度的优秀编辑记者,这批人才也成为内部重点优化调整的生产力。然而,全媒体编辑记者在转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

以行业媒体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为例。在媒体融合中,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先行先试,在行业媒体中较早就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2016年,笔者开展的报社全媒体发展需求调查显示,采编人员已经尝试转型实践,对全媒体发展中新闻工作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认为不能为“全”而全,而要在专、特、深上下功夫,无论媒体融合走向何处,“内容为王”的核心永远不变,对转型发展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2019年末,报社媒体融合进入全新阶段,内部启动新一轮改革,生产力布局全面向新媒体倾斜。在岗位优化调整中,纸媒中的人才成为争夺重点。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职”,优质的岗位势必会吸引更多人才,促进全媒体编辑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技能,打磨精品。现实是,传统媒体优秀人才大多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积累了一定的成绩和口碑。当向新媒体岗位聚合机会出现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适不适合自己”“有没有晋升空间”。个人发展、职称评选成为转型转岗的关键因素,这也非常现实。众所周知,在职称评选方面,传统媒体有系统而完整的制度流程,个人走职称评选道路十分清晰。反观新媒体,因为新闻作品的特殊性,评判标准和传统媒体有所区别,无形中成为全媒体编辑记者转型发展着重考虑的因素。

与此同时,行业媒体在媒体融合中无法像《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党媒有主管部门强大的资金支持,且新媒体营收缓慢,往往处于收支平衡甚至是亏损的状态,鲜能拿出高额薪金保障和鼓励人员转岗转型。在机制体制方面,对全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新技能、新表达方式,如出镜、拍摄视频等的运用方面培训不足;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变化不大,没有真正形成和营造出推动“四全媒体”的氛围和环境,使得部分人员依旧观望。[2]

成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编辑记者,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持。当下,一是要引导编辑记者转变思维,从身体、技能、大脑全面转型升级,尽快融入当下媒体环境中;二是强化技能培训,以定岗定责促人员提升能力;三是要注重培养差异化、个性化的人才,要因才制宜,在用人上扬长避短,打造专家型、特色型全媒体编辑记者,为媒体树立品牌、提升影响力以及长远发展夯实根基。此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从制度建设、薪金等方面为全媒体编辑记者转型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结语

媒体融合是媒体人的一场自我革命。积极融入这场变革中,走出原来的舒适区,主动迎接新的挑战,在实践中增强本领、提升技能,是每一名全媒体编辑记者生存发展的不二之选。向“一专多能”方向转型,或许是走出舒适区痛苦过程中一条清晰且较容易掌握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汪忠.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08(08):58-63.

[2] 郭宪.谈谈审稿人与审校人的区别[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1998(05):24-26.

作者简介:陈舒(1986—),女,云南昆明人,研究生,中级职称,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编辑记者媒体融合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如何加强电视台编辑记者专业素养
浅谈如何加强电视台编辑记者专业素质的培养
编辑记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新媒体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