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境域下高校《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9-10冷维娟
摘要:本章依据本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从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变传统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论及笔者近年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教學改革;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中外建筑史是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虽属选修课,却是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之间的过渡性课程。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实现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后续专业设计学习和艺术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
本校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以来即开设有中外建筑史课程,34学时的讲授量,时间在大二上半学期,属于考查课性质,但在新修订的新教学计划中,本课程已被调整为考试课程,学时及开设时间均末发生变化。目前中外建筑史课程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践环节不足、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应解决的问题如下:
(一)中外建筑史内容庞杂,课时有限,需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中外建筑史全书包括中西方古代建筑、东方古代建筑及中西方近现代建筑几个章节,内容浩繁。
(二)改变单边式教学模式,增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三)建筑史中存在诸多较为复杂的建筑构件,如中国古建筑构件斗拱、罗马的拱券结构、古希腊的柱式等,只依靠二维图片,学生很难理解建筑结构的微妙之处,也无法感受设计的精致和独特之处。
(四)传统考核评估方法单一,导致学生不注重平常和课堂表现。
(五)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有效融入思政内容。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一)合理规划课堂讲授、课前预习、课外拓展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及课程中重、难点,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缓解建筑史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中国建筑部分侧重于古代建筑各时期建筑特点,各类建筑的演变、木构建筑做法等内容的讲解。近现代建筑可采用学生分组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或观看影视资料等方式。西方建筑部分侧重于十九世纪前各时期建筑风格、流派、建筑思潮、著名建筑作品的讲解,十九世纪后可通过网络资讯分析建筑特色,以PPT形式进行课堂汇报。东方古代建筑重点在古埃及、古印度、古代日本建筑的发展情况可通过其它教学环节实施。
其次,合理规划课堂讲授、课前预习、课外拓展内容。课前预习:选择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慕课视频制作成手机课件配以习题,提前发布至班级雨课堂空间。课外拓展:将非重点内容以视频加习题的方式制作成雨课堂手机课件发布。建筑史的学习过程是“欣赏—模仿—实践”的认知过程,教学安排应将理论、案例和实践三者有机结合。
(二)调整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种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本课程以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为主,结合板书补充讲解,做到图文并茂。如对古典建筑结构进行图解,结合建筑模型演示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理解。讲授时也需强大的历史社会背景做支撑,需结合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采用类比法,将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建筑进行比较,找出建筑构件异同及历史文化异同。如将古罗马公共建筑与汉代宫殿建筑作对比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西方建筑类型、建筑材料、营建方式的异同及文化内涵的差异。讲少数民居时可将其生活习俗、婚嫁习俗等加以比较以加深理解。
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增加案例剖析与课堂互动,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雨课堂平台实现课堂时时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增强学生的课堂集中力。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完成新知识的课前准备及课后拓展。积极利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力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建筑的具体结构。
同时,还也可通过手绘及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建筑结构的深入理解。利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理分配时间节点,建筑史每周100分钟课堂时间,每次授课内容控制在80分钟左右,剩下20分钟为讨论或与学生互动时间,以加深学生对课堂重点、难点的理解。
(三)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参观,对无法参观的典型建筑让学生分组制作模型。如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中的斗拱及外国近现代建筑中的部分作品,在动手过程中使学生更好掌握建筑的功能分布,空间组成。尝试与其它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如建筑场景速写,选取具有特色的民居带学生实地考察参观,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通过建筑作品分析及中外建筑对比提高对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深挖建筑背后隐含的思想根源及民族美学思想,激发对我国悠久文化瑰宝乃至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华美学精神。
(五)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增加过程评价。
以往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能力培养及过程评价,此种以理论考核为主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约制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以往考核方式的局限性,现将学生考核的成绩构成改为:学生成绩=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包括以下以种:①结合教学重点布置手绘作业。古希腊柱式;北京四合院布局图等。②制作雨课堂手机课件,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智能及强大记录与分析功能随时掌握学生的掌握和完成情况。③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选择地域特色民居做实地调研,以手绘呈现。利用网络资料进行案例分析,以PPT形式汇报。平时成绩由考勤、手绘图纸、课后拓展、案例分析、期中考试成绩综合形成。
三、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今后课程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随着数字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可根据艺术系实际情况增加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与体验教学。在教学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营造“自主学习”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代之为学生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体会到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建立更好的建筑感知,领略著名建筑设计的精美与独到之处。第二、进一步加强与其它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如,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sketchup等软件教学,要求学生制作一些著名建筑的模型,如佛光寺大殿、北京四合院、流水别墅等。通过这些措施可进一步弥补教学实践环节的不足,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在已进行的教学改革中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仅处于起步阶段,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可视化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进一步充实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与专业化等问题。而且,教学改革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长期任务,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前进、寻求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工作态度深入探索,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鑫.基于智慧树MOOC平台的大学公共艺术课程“中外建筑艺术赏析”实践探索.美与时代(上),2016.9
[2]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
[3]丁玲.《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建筑,2011(02).
作者简介:
冷维娟,女,汉,祖籍山东,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