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几何教学“最值”的解法
2020-09-10曲祥春
曲祥春
摘要:中考几何最值问题属于综合题的一个难点,其所涉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题型新颖,较好地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领悟能力偷吃粮食,小猫从B处沿圆锥表面去偷袭老鼠,则小猫经过的最短路程是I解析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1/4和创新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解题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此类数学问题的基本模型,导向通过建模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基本模型对解题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最值基本模型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属于中考题型中的热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主要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对解决此类问题的常用的几种数学模型理解不到位;二是此类问题常以动态问题形式出现,学生由于难以掌握运动中的数量关系而导致无法入手。
解答此类几何最值问题主要依据的定理:(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3)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值)。最值问题是近年来中考常见的题型,根据不同的题型特征,建立模型,依据上述定理从而解决问题。下面结合部分教学实例谈谈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基本模型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例1:如图1,有一个圆锥形的粮堆,其主视图是边长为6cm的正三角形,母线的中点P处有一老鼠正在偷吃粮食,小猫从B处沿圆锥表面去偷袭老鼠,则小猫经过的最短路程是__。
【解析】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1/4圆,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起点和终点,从而由勾股定理求出答案。由扇形弧长公式知,可得
。
2、垂线段最短
例2:如图2,在RtAABC中AB=10,ZBAC=45°,Z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E、F分别是线段AD和AB上的动点,求BE+EF的最小值__。
【解析】首先找出点B关于直线AD的对称点B',因为AD为ZBAC的平分线,所以B'在斜边AC上且AB、AB,再过点B'作B'F丄AB,垂足为F,交AD于E,连结BE,则线段B'F的长即为所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在Rt△AFB'中,∵BAC=45°,AB'=AB=10,,。
3、三点共线
例3:如图3,Z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當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 )。
【解析】取AB的中点E,连接OE、DE、OD,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知:当0、D、E三点共线时,点D到点O的距离最大,此时,,。故选A。
二、常用方法
1、轨迹法
对于线段最值问题,若线段的一端点是定点,另一端点是动点,可以考虑轨迹法,即考虑动点的轨迹.若动点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可以用“垂线段最短”原理解决;若动点的轨迹是圆(或一段圆弧),可以用“圆最值模型”解决。
例4:如图4,已知平行四边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直线x=l和x=4上O是坐标原点,则对角线OB长的最小值为__。
【解析】如图4,设直线x=l和x轴交于点E.作BF丄直线x=4点F,因为平行四边形OABC,所以OA和BC平行且相等,可得厶AOE和ACBF全等,所以OE=BF,可得点B的轨迹是直线x=5.当点B在x轴上时,OB丄直线x=5,此时OB最小,最小值为5。
圆最值模型:如图5,P是〇0外的一点,直线PO分别交〇O于点A,B,则PA是点P到〇O上的点的最短距离,是点P到〇〇上的点的最长距离。
证明:如图5,在〇0是任取一点C(不为A,B),连结PC,OC。
QPO
如图6,在〇0是任取一点D(不为A,B),连接PD,OD。
QP〇+OD>PD,PB=PO+OB=PO+OD,...PB>PD,即PB是点P至IJ〇0上的点的最长距离。
例5:如图7,RtAABC中,AB丄BC,AB=6,BC=4,P是厶ABC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ZPAB=ZPBC,则线段CP长的最小值为()。
【解析】根据ZPAB=ZPBC,可得ZAPB=90°,故点P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如图4)取的AB中点0,OC交〇0于点P,根据圆最值模型知,此CP时最小。
QOP=+AB=3,OC=5,CP的最小值为OC-OP=5-3=2。选B。
2、转化法对于线段最值问题,若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是动点,可以考虑运用转化法,将它转化为求与之有关的另一条线段的最值。
例6:如图8,在等边AABC中,AB=4,点P是BC边上的动点,点p关于直线AB,AC的对称点分别为M,N,则线段MN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解析】如图8,连结AP,AM,AN,由对称可得AP=AM=AN,ZBAP=ZMAB,ZCAP=Znac,ZMAN=2ZBAC=120。厶AMN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二角形,可得MN=V5AM=V5AP.于是求线段MN长的取值范围,就转化为求线段AP长的取值范围.AP最小为AP垂直BC时,最大为AB,AP的取值范围是2VI 3、函数法 当线段最值问题从几何角度很难求解的时候,可以考虑引入参数,建立函数模型,用函数法来解决。 例7:如图9,在AABC中,AB=AC=,BC=2,点P是AB边上的动点(不与点A,B重合).过点P作PE//BC交AC于点E,作PF丄BC于点F,连结EF,M是EF上的点,且EM=2FM,则PM的最小值是_。 解析1由条件“AB=AC=,BC=2”可知AABC是确定的,tanB=2;又根据作图可知△PBF形状也是确定的,并且有PF=2BF.所以,分析可得PM的大小取决于BF的大小,所以引入参数。 ,化简得。所以当时,PM有最小值,最小值为。 在最值问题的教学中要注意重视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注重基本模型,让学生深刻体会不同类型的题目最终都可以化归为几个简单的模型,从而能较为轻松的解决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浅谈一类动点问题最值的求法[J].符振勇.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 [2]最值常求方法要优[J].彭现省.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8(12) [3]对一道几何题的解法探究及思考[J].丁坚锋.数学教学通讯.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