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佛西农民教育戏剧实验研究
2020-09-10秦敏
秦敏
【摘要】1932年初至1937年,熊佛西等戏剧家为了唤起农民“向上的意识”,在河北定县展开以农民为对象的文艺大众化研究和实验,称作定县农民戏剧实验。他们革新乡村戏剧舞台和表演技艺,创作符合农民审美趣味的话剧作品,探索一整套农民戏剧的新模式,追求与其他文艺大众化活动不同的新途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是雅俗夹缝中的另类启蒙,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中国教育戏剧的发展和崛起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熊佛西;农民戏剧;教育戏剧;另类启蒙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0)36-0075-02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
教育戏剧起源于英国的戏剧教育,主要指学校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戏剧方法。但从教育戏剧在我国的长远发展来看,教育戏剧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相关概念的泛化、误用和混淆现象随处可见。可以说在国内并没有关于教育戏剧明确的概念定义。本文将从教育戏剧的发展及现状、成因与结果等方面来分析,尝试性地给出一个教育戏剧的概念定义。
(一)教育戏剧概念的发展现状——混淆、泛化
提起教育戲剧,大家很容易的会想到另一个名词:戏剧教育。很多人会混淆地将二者认为是同一概念,其实不然。教育戏剧最早是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他只是针对当时的工人运动提出将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来引导工人和广大群众,是素质教育的层面的一个概念,将人们喜欢观看的戏剧结合教育层面的深层内涵,运用表演的方式对特定社会群众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教化。而戏剧教育在中国古代就有所体现,常说的“六艺”就是其表现——唐代的“梨园”、清末民初的各种外国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的学生演剧等。随后,各式各样的校园戏剧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对比可知,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虽然都是将戏剧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但二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熊佛西开展的定县戏剧实验则是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对特定的人群素质提升以及推广新兴话剧形式,就其本质目的来看,他的农民戏剧实验更近乎教育戏剧方面而不是戏剧教育。
(二)熊佛西农民教育戏剧——新形式、新发展
在现代高校教育史上,熊佛西的教育戏剧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家,他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熊佛西曾先后任教于多所戏剧艺术院校,他积极探索各种教育方式,致力于将戏剧传播到最广大群众深处。他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自由独立的人格。他的教学原则是“以博大包容的精神,建立研究和思想自由”。熊佛西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他到定县进行农民戏剧实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1932年到1937年间,他带领着“艺专”戏剧系的部分师生前往河北定县开展农民戏剧运动。他认为社会需要发展,农民的素质需要提升,必须重视社会教育,运用戏剧表演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素质教育是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在娱乐中给民众以思想教育,在民众普遍教育中给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加速剂。
在熊佛西带领的戏剧实验下,教育戏剧的概念也逐渐走向系统和完善,更多的学者、教育家明白教育戏剧的重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教育戏剧、社会教育戏剧等。熊佛西领导的这种戏剧形态,不仅形成了农民教育戏剧这样一种戏剧新形式,更为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二、思想发展:农民教育戏剧的功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人口居多的国家,近现代一切的改革、革命都要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而考虑到一个事实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看书看报等方式难以高速有效地达到目的,熊佛西决定用直观形象的戏剧形式来激发农民革新意识。它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戏剧成就最为显著的一次活动。
思考到当时的国情,熊佛西认为“戏剧是农民唯一的教育”。他认为,首先要找到一种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方法。根据中国广大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来看,戏曲、话剧等多种形式的娱乐方式更为他们所接受。但大多戏剧中都沿袭着一些传统的“封建主义陋习”,例如因果报应、男尊女卑、愚忠愚孝等等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观念。戏剧“本应与大众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而现在流行的传统的戏剧却这样充满了封建遗毒,不合乎这一时代的需要”。所以熊佛西将涵盖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新兴话剧引进农村,把想展现给农民们的新思想以生活化的对话、情景化的环境传播给他们,让他们更易接受的同时促进思想的进步。
就戏剧本身的发展来看,推行农民教育戏剧是戏剧大众化、普遍化的关键所在。在熊佛西开展农民戏剧运动以前的中国话剧虽然也在努力地将话剧走向大众,但只停留在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并未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熊佛西看到这些话剧发展的重点问题所在,即没有和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他说:“近年来我们虽有了‘戏剧大众化’的口号,但仅仅是口号而已,对于大众戏剧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始终没有表征的研究和实验。” 因此,“我们要把戏剧大众化,要致力于大众戏剧的实践,要站在农民当中创造一种新的农民戏剧,必须与农民打成一片,必须深入农村。”他希望通过戏剧农民化来促进中国新兴话剧大众化,让戏剧大众化在中国不再只是一个空喊的口号。而他的这种农民主体的教育模式创造了一个新的开始,使话剧的发展具有了中国的特色,为话剧艺术民族化、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谓农村戏剧,除了负有扩大戏剧运动的任务之外,更有教化农民,提高其审美观念与生活趣味的使命。” 但话剧农民化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农民的审美倾向,而是要以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将新思想、新观念糅杂在其中传送给他们,并且提升他们的相关能力,一味地迎合只会走向更加堕落的未来。总之,熊佛西以通俗的话剧作为农民教育运动的载体,对广大的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了农民戏剧作为教育戏剧这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型话剧形式的功能作用。
三、影响:中国教育戏剧的新发展
熊佛西的农民戏剧教育是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戏剧。他开创的定县戏剧教育模式,是中国教育戏剧史上的一条新路途。
新发展称之为新,正是因为它有着和以往戏剧展现的不同之处。首先,定县农民戏剧更讲究为大众戏剧,它使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三者一体,把大众教育融入戏剧活动。
“通俗戏剧”一直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目标。五四时期,主要体现在作品对普通人的描写上;左翼时期,主要体现在为公众写作和表演上。但从作品的演绎来看,这些大多数都是自上而下的。定县话剧实验是将文艺大众化的空洞口号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实验。它不仅在农村亲自演出,而且培养了观众的欣赏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成为这场戏剧实践的主体,发挥本我的力量。在实践期间,他们建立自己的剧团、创作自己的剧本、演出自己的剧目,将教育主体和受体结合自己的演出角色,三者融为一体、高度统一。这样,大众戏剧教育不再是不平等的愚昧施教,而是创造出一种彻底大众地、平视平等的“民众戏剧”,政治化的韵味不像从前那般浓烈了。
其次,为了实现普及社会教育的目标,这是一场宣传和普及戏剧和戏剧表演内容的运动,也是一种新的戏剧教育形式。农民奉行平等对话的态度,在创建假想情景和描绘假想情景时,农民可以将其理解为一项原则,并倾听他们的感受,许多艺术作品得到农民的广泛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演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众性,真正地了解了农民大众对于戏剧表演的要求以及希望戲剧发展的方向,而不是浮于表面的“为农民创作”,这一点是之前的“民众戏剧”没有真正落实的,对现代教育戏剧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启示意义。
在舞台表演方式上,他采取“开放舞台、观演合一”的露天剧场进行演出。这种舞台没有物体遮挡,直接面向观众,最大限度地将表演与观众拉近,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地来欣赏作品。这种演出方式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推广 ,在现代的剧场演出也是备受推崇的,它打破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真正地把平等做到了演出中,打破传统话剧的“第四堵墙”。
熊佛西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剧场艺术、观演艺术上的先锋造诣,为后来的剧场艺术发展也都做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最后,随着熊佛西农民戏剧运动的开展,它的规格也逐渐走向系统化。熊佛西开创其独特的教学规划方式:不设一年级、二年级的院校,主要系统学习戏剧的基本概念;三年级和四年级由三个组组成:编剧、表演和舞台,每个组都有自己的课程。注重作家的文字能力的同时非常重视戏剧实践,并组织了几场演出。此次实践活动为中国的正规戏剧教育铺平了道路,民主教育剧院的发展更加强劲,戏剧更加流行,为中国现代教育剧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结语
熊佛西农民戏剧运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革命,它在戏剧表演、剧本创作、受众形式等各方面都有着革新意义。熊佛西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拓荒者之一,对推动中国戏剧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其众多的戏剧活动中,尤以三十年代初他在定县主持的农民戏剧实验影响最为深远,更加值得思索和研究。熊佛西在“农民剧本”中,着重关注戏剧大众性和戏剧教育性。通过对农民戏剧实验的剖析研究,有助于大家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戏剧运动的得失,同时也丰富大家了对当下及未来戏剧的教育性研究和大众性思考研究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熊佛西.戏剧大众化之实验[A].熊佛西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677.
[2]熊佛西.戏剧大众化之实验[A].熊佛西文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699.
[3]熊佛西.中国戏剧运动的两大出路[A].熊佛西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