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戏剧情境 达成轻松互动

2017-05-09汪建梅

关键词:教育戏剧融入阅读教学

汪建梅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戏剧一直占据一席之地,却因为戏剧本身所特有的结构、情节、人物语言以及表现方式,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推广举步维艰。鉴于此,本文以教育戏剧融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题,探讨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的相关性,借鉴国内外教育戏剧的主要思想和实施方式,探索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戏剧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融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69-02

戏剧是一种社会性的综合艺术活动,是一种诗的艺术。教育戏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正试图寻求一个可以传承戏剧文化精神且能受现代广大观众认同的模式,那么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将为现有的阅读教学提供新的内容和关注视角。教育戏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手段,有助于小学语文学科的自我更新。

一、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确立

(一)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水平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中将儿童的阅读兴趣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会话期阶段(4-6岁),第二传说期阶段(6-8岁),第三童话期阶段(8-10岁),第四故事期阶段(10-15岁),第五文学期阶段(15-17岁)。”相关调查表明,小学二、三年级儿童开始对文字书籍的阅读产生兴趣,但在四年级以前仍然是以连环画为主要阅读形式,五年级过后以文学书籍为主的阅读兴趣高涨。那么,小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读物呢?简单来说,在内容上,小学生普遍喜欢紧张曲折或者有趣好笑、通俗易懂的;在体裁上,最受小学生欢迎的是童话、民间故事、少儿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故事、科幻小说和惊险小说;从作品的表现手法看,小学生喜欢看叙述描写的,不愿看议论的;喜欢看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不愿看静止的景物描写。因此,教师既要遵循学生的阅读兴趣特点,也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此方面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需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大致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切不可要求过高,令学生失去信心,亦不可要求过低,失去挑战性。

(二)符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这是我国目前进行语文教学时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与此同时,将教育戏剧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其重要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学习和感悟。因此,在确定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还需参照2001年由教育部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对学生戏剧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教师要结合二者的特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再从两份“标准”来看,二者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互补。

从两份标准来看,《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1-6年级划分为了三个学段,3个学段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呈递进发展。1-2年级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要目标,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3-4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并学会简易的表达,与此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意识;5-6年级则加强了对语文知识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此外,综观1-6年级的阅读要求,叙事类作品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与《语文课程标准》相对应,《艺术课程标准》中将1-6年级学生关于戏剧艺术能力的发展水平划分为1-2年级段和3-6年级段,其中1-2年级对戏剧知识的要求不高,同样以提升学生对戏剧的兴趣为主要目标;3-6年级则逐渐加强学生对戏剧知识的了解,同时更重视学生的模仿和表达交流能力。

从两份标准在不同学段的推进特点来看,《艺术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戏剧艺术能力发展水平”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情况是相呼应的,二者均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逐步融入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此外,戏剧文本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故事文本具有极大的相关性,戏剧艺术所期望学生达到的语言、动作表达能力亦是阅读教学中期望学生达到的重要目標之一。与此同时,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同样也是培养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所必需的。

二、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渗入式教育戏剧操作法

1.方法简述

该操作类型是教育戏剧最初践行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操作法在台湾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为“读者剧场”这一较为普遍的实施方法。而后我国的黄爱华教授根据自身的实践研究将其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简单来说,渗入式教育戏剧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目标,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融入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达成相应戏剧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戏剧活动组织形式。该方法可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上往下”的方式,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再将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戏剧活动逐项放入每一课的教学中,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一种是“由下而上”的方式,即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配合课文找出适宜的戏剧活动融入其中,在戏剧活动进行的同时,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在此我们将主要探讨后一种方式,即通常所说的“渗入式戏剧教学方法”。该方法有点类似于“情境教学法”,均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某种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有趣味。但“渗入式戏剧教学法”不单是创设情境,还需与戏剧的相关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它有以下两种较为常见也易于操作的教学思路。一是以戏剧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即运用戏剧情境模式,借助戏剧因素,来呈现一些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易解易观。二是以戏剧结构设计教学过程,即创设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戏剧性的即兴对话。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的教学内容,比如儿童故事以及童话作品,据此设计某种戏剧情境,引导学生依据故事内容,描述各种人物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所处的环境等,也可据此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后续的故事发展。比如课文《巨人的花园》,树下小男孩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小男孩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巨人最终和小男孩去了哪里?后续的故事可以如何发展呢?再比如课文《坐井观天》中的小青蛙最后跳出井口了吗?它是怎么想的?一系列类似的设问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以文中角色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融入故事情境,思考故事内容。

此外,在一定的情境下,令学生学会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课文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文,教师可运用剪贴画,创设连续的一组情境,结合课文内容,让部分同学“变身”小白兔,来到“草地上”、“池塘边”、“路边”分别与“变身”为“小燕子”、“小鱼”、“小蚂蚁”的同学展开对话,对话内容完全是即兴的。当然,教师也可以自己化身为“小白兔”,根据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扮演的小动物展开即兴对话。

事实上,在我国小学阶段,大部分教师都或多或少应用到了上述某些方式,但应当注意的是,如果仅仅在某个活动环节应用了动作模仿或分角色朗读等,则不能称之为“渗入式戏剧教学方法”。因此,虽有教师应用到了一些表演类的活动,但总的来说,大部分教师都尚未将这些方法与戏剧的相关内容对应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流程。下面就以《小蝌蚪找妈妈》为案例,简述完整融合教育戏剧有关操作方式的课程。

2.案例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由方惠珍、盛璐德编写的经典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找妈妈的故事。本故事被选入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4课,选入时有改动,本课文以童话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了解青蛙妈妈的特点,同时领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

本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有效地识记生字,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进行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与训练。此外,结合前文所述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一节,初步设定在本课结束之后,达到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识记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了解小蝌蚪在鲤鱼妈妈等动物的帮助下,找到青蛙妈妈的过程。

(4)学会简答的动作模仿,能通过自己的理解简述故事大意。

因此,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育戏剧融入的主要内容,确立以找中说——说中创——演中悟——悟中编为主要思路的教学过程。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上述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以“寻人启事”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故事内容的欲望,期间穿插入“绘图”“想象入境”“教师入戏”“角色扮演”以及“双人默剧”等较为常见的教育戏剧方式。在动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但上述设计只是初步方案,具体的操作性如何还将在进一步的实施过程中予以验证。

(二)工作坊式教育戏剧操作法

“工作坊”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后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使其成为了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方法。简言之,“工作坊”就是利用较为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

因此,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育戏剧工作坊”可理解为:教师围绕某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中将一系列的戏剧行为串联起来,进行探索学习。简而言之即基于教育戏剧的原理,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的教学活动。对于“教育戏剧工作坊”的具体操作过程,目前并没有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模式,但张晓华教授所提出的几个实施步骤倒有一些相像。

阶段一:

1.叙述故事或将课程学习内容予以解说。

2.就上述内容提出可能产生变化或不同发展的问题。

3.解说并要求遵守游戏规则。

4.两人一组讨论教师的提议内容。

阶段二:

1.暖身活动。

2.空间分配赋予想想事件、地点的情况。

3.以绘图、歌曲、描写作为个人对问题情况的记录或写作。

4.小组讨论,就个人写作或记录内容来决定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作扮演。

5.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了解问题内的情况。

阶段三:

1.暖身活动。

2.教师提供情节,使事件继续发展,提出可能遭遇到更大的问题或困难。

3.二人或数人一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和步骤。

4.学生寻求各种可能的资源与协助。

5.教师询问与回答,学生讨论与计划。

6.学生将小组共同协议作某种记录(文字或绘图皆可)。

7.学生扮演共同协议之内容。

8.教师入戏以会议、访问、扮演等方式,进入讨论或扮演解决之道的适切性。

阶段四:

1.暖身活动。

2.教师引导故事的结尾部分或问题解决的情况。

3.学生各小组讨论各人物及其环境在事件结束后的情况。

4.学生每人记录下了解的主要事物或感想。

5.将全部故事或最有意义的部分作讨论。

6.学生扮演某场景,教师入戏访问当事者。

阶段五:

1.指定或轮流让学生对戏剧教学内容作分享。

2.教师回答、建议或提供意见。

3.以图画、影像、写作方式给故事、事件的人写信或报告。

虽然张晓华教授提出了上述五个实施阶段,但他并未明确指出这就是“教育戏剧工作坊”的实施过程,同时,这五个阶段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施定律。

因此,结合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内容和实施情境,我们总结出了关于“教育戏剧工作坊”的具体实施过程。

简单来说,本文所提及的“工作坊式教育戏剧操作法”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他们分别是:准备活动阶段、发展活动阶段、实践活动阶段以及反思活动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出更为详细的实施过程,如图所示:

综上,本文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流程,从明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立实施方式以及具体的实施流程,都根据已有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论述。同样的,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教育戏剧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摸索和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2]黄爱华朱玉林.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融入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