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特点

2020-09-10罗思颖

体育时空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影响体育运动特点

罗思颖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体育运动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这一具有代表性时期的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深度分析该时期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当代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清末民初时期  体育运动  根本动力  特点  社会影响

一、前言

清末民初时期具体划分为:清末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宣统退位,民初从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至1928年北伐成功。这一大段时期饱含着满满的中国血泪史与屈辱史,但随着中国社会内外的剧烈变化,中国体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欧美国家的体育思想、内容、方法和制度渐渐传入中国,渐渐发展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极大的冲击着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再加上各种体育思潮的不断涌动,也逐渐将中国体育做到了中西结合,成功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丰富了我国的体育运动的内容,极大地促进我国体育的发展。

二、清末民初时期的体育运动主要内容与社会影响因素

(一)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

1.学校体育运动

鸦片战争后,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陆续在中国各地开办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虽然没有正式的体育课,但通过大量的课外体育实践活动向中国呈现西方现代体育运动的田径、球类等体育活动,据史料记载,上海圣约翰书院从1890年开始每春、秋两季举行以田径为主的运动会,是我国最早的田径运动会。该校开展其他的体育活动包括足球、篮球、乒乓、体操、网球、棒球、游泳等。上海圣约翰书院的所带来的先进的西方体育运动文化,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的均要开设体育科目体操,倡导“以兵式体操为主”的学校体育,当时社会兴起的举国民思潮极大的培养了国民的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

2.政党体育会运动

进入20世纪,中国众多爱国爱党人士开始自发性的组织体育组织,1903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在安庆发起组织爱国会,旗下分设演说、体操各会。并严格要求成员每日必须操练两小时上。1905年,中国民主革命者徐锡麟等人在浙江创办“绍兴体育会”,从事体格锻炼,每月组织绍兴各校学生会操一次。1907年,同盟会人士谢逸桥在广东梅县组织了松口体育会,主要授以战术、筑城等军事知识和技能,为各战役输送战士。充分的资料可以证明,在清末民初时期的政党体育组织的体育运动内容以“军事操练” “体操”为主,聚集大量的有识之士,进行“中西结合”的体育训练,为中国军事力量打好基础。

3.民营体育组织运动

在政党体育组织蓬勃发展的同时,民营体育组织也在这股“体育热”中顺流而上,在商界,随着中国“重商惠工”政策的推行,资本主义得到了极大发展,上海商界组织了沪学会体育部、商务体育会、商余体育会、商业补习会、沪西士商体育会等5个体育团体,团员数量高达5000人,团员注重强体魄、习武事,并进行军事操练,不少人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在民间,武术大师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在继承中华传统体育的基础上,引入西方体育观与训练方法,编排精武基本拳,并同时开办拳击、体操、举重、田径等课程,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群众体育组织。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民间体育运动的发展,丰富了武术内容,让更多群众融入到了“体育热”的氛围中,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社会影响因素

1.各“救亡图存”运动的影响

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先进体育运动文化的进入,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必须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一系列对中国体育运动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的思想改革与文化运动。清末义和团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国传统武术运动的传播。洋务运动期间开展编练新军实施兵操、创办新式学堂设置体育课程,派遣留学生回国等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活动,为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清末“新政”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中所实施的“废绿营”、“兴新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掀起了全国兴新学的高潮。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教学无体系,教务无章程状态。

2.“中体西用”思想的推动

张之洞是晚清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人物,更是中国现代教务制度的奠基人,他意志所倡导的“中体西用”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张之洞提出了德、志、体全面发展的三育目标,在各学堂中,设置体操科目,聘请多国教习教授,所撰写的《学堂歌》中把体育置于“第一桩”的重要地位。

3.“军国民”思潮的涌现

军国民体育思潮是指清末民初的中国,军民国体育发展被纳入了教育制度、以体育训练国民,全民尚武以抵御敌、民族独立的体育思想潮流。军国民体育思潮的涌现符合清末民初时社会需要,极大地改善了国民怯懦麻木的精神状态,提升了军队的士气和社会地位,推动了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

4.体育实践的广泛开展

在早期教会学校的影响下,各学校也开始举办运动会和比赛活动,地区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在这样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广泛的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我国国民体育运动产生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体育活动中,中国人的现代体育运动意识逐渐觉醒。

三、清末民初时期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社会需要与需要的滿足是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在人们社会需要中产生,以此投射到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人民成为了鸦片战争中的牺牲品,精神状态的萎靡,身体状况日趋下滑,在这样的状况下,体育运动组织与教材的出现,支撑中国人民逃离这不良的社会状况,体育锻炼强化了中国人民的身体,改变了自身怯懦麻木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了这一股体育热之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女性也成为了体育运动发展中的主力军。正是中国社会对于体育运动的需要,成为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强大动力。在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进程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学校体育不断发展形成体系,新的体育观的出现,为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奠定基础,体育运动的发展满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综上得出,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力为社会需要与需要的满足。

四、清末民初时期体育运动发展的特点

(一)运动项目的实用性

在清末民初时期发展的体育运动,主要为田径、体操这两类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体育项目,以松口体育会为例,日常训练内容都围绕着军事展开,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保卫国家的体育运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二)体育思想的先进性

学习西方先进体育思想,“中体西用”、“军国民”体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新体育思想,思想文化的进步推动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先进的体育思想的指导者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现代体育意识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渐渐形成。

(三)运动项目人群的普遍性

在清末民初时期,不论是幼儿、女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加入了这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运动中,体育运动成为了群众们最为普遍参加的活动,特别是中华传统武术。在当时,体育运动人群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各年龄阶段的人适合且需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四)体育组织的自发性

清末民初时期,各界人士纷纷自发的组织体育会,会内规矩严明,体育运动内容丰富,符合社会需要,为各救国运动贡献力量。

五、对当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启示

(一)继承与发扬传统体育文化与运动

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创新,有很多传统的体育运动比方“投壶”、“马球”在现代已经很难看见。这就更需要群众们的力量,相关组织利用的大众传媒的力量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宣传,把我们的傳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鼓励更多的组织加入体育实践活动

在清末民初时期,体育社会组织相当活跃,特别是企业家们非常支持体育活动的发展,现在的中国也可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自发的组织体育活动,鼓励大家参与到各类的体育活动中。

(三)重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祖国的未来是在学校这个体系中孕育起来的,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规则意识,学校需要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同样也离不开学校体育。发展更加多样化的学校体育运动,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

(四)走符合社会基本情况的体育制度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走“举国体制”的路线,可渐渐发现,“举国体制”慢慢地不适应起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弊端,因此,选择一条正确的体育发展道路,促进体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均衡发展,使全民健身政策大力推行,解决中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都与我们是否有正确的体育制度有关。

参考文献:

[1]肖成兵.从哲学的视角论体育发展的动力[J].安徽体育科技,1999(03):28-29+36.

[2]陈科.清末民初新式体育文化的引入和体育意识的觉醒[J].学习论坛,2014,30(11):67-69.

[3]陈乃林.我国清末民初的学校体育[J].江苏教育,1983(06):46-47.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影响体育运动特点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