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管理思想在孤儿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2020-09-10谭绍珍
谭绍珍
摘要: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要关爱特殊群体,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做好孤儿学生德育工作,奠定了学生一生中坚实的思想基础。文章探讨“刚柔相济”管理思想在孤儿学生德育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指出在管教学生过程中要准确、适当使用“刚疗”,灵活把握“刚疗”与“柔疗”的量与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刚柔相济” 学生管理 德育工作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德育思想深深影响着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陶先生曾说:“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他们也不应当忘记同学互相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孤儿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唯有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从而用爱去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在师生真诚的情感交流過程中,达到理想的育人目标。
一、孤儿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孤儿作为当今社会最弱势的特殊群体,从小失去父母,缺乏家庭关爱,心灵受过严重创伤。衣食无忧是孤儿幸福快乐成长的物质条件,但绝不是健康成长的全部。孤儿的健康成长中,更重要的是塑造其健全人格。孤儿学校的班主任教师以优良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孤儿学生,做孤儿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最基本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操守。要完成这项任务,当然不是易事,因为在孤儿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着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道德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这对矛盾永远也不会消失,只有强化与弱化的变化。一旦这种矛盾被弱化了,那就标志着育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此外,大部分孤儿由于学习成绩差、基础薄弱而自暴自弃,他们普遍怀疑自己的潜能,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对于孤儿学生的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用心灵去引发心灵的感应,用刚柔相济的德育教育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朝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二、“刚柔相济”管理思想的内涵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本是管理学的两大流派。所谓“刚柔相济”管理思想就是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以一种很好的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管理的过程中以刚性管理为基础,努力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使组织成员个人的需要与组织意志相协调,从而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
把“刚柔相济”管理思想应用到孤儿学生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在孤儿学生的管教过程中以刚性管理为基础,努力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使孤儿个人的需要与学校的要求相协调,从而达到孤儿的学习生活与学校的管理和谐一致、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刚柔相济”管理思想在孤儿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1.准确适当使用“刚疗”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文规定: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于是,有的教师为了“遵守”师德规范,连“严格管教”学生的天职都丢掉了。他们认为,对学生的“刚疗”就是对学生的体罚。尤其是在孤儿学校,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成长经历特殊,缺少父母关爱,他们的心灵曾经受过严重创伤,担心学生经受不住批评教育,更是对他们一味宽容以待。殊不知这就是“刚疗”与“柔疗”的严重失调。丢掉思想的“刚疗”,多多少少会表现出对学生的放纵,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所说的“刚疗”,是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强制性命令。换句话说,就是对学生提出严格有力、而非损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指出:“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这段话表明了惩罚的目的以及它的必要性。去年教育部刚刚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但是,我们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疗治之前,要对其人、其错认真研究,看清情况,分清轻重;还要看他犯的错是有意还是无意,是经常还是偶然;还要研究他的个性,看他的性别,继而确定具体的“刚疗”方案。也就是说,对学生思想的“刚疗”要做到有道理、有依据、有节制、有分量,决不可滥用。
2.灵活把握“刚疗”与“柔疗”的量与度
思想的“刚疗”带有强制性,所以见效快,但它的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且是短暂的。“刚疗”固然能很快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抑制后的“根治”工作必须靠“柔疗”来承担。“柔疗”就是对学生进行耐心开导,用真诚去感化,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理解教师的关怀,并自觉改正错误。对学生思想的“柔疗”跟中医疗法一样,见效虽慢,但疗效长,能治本。
在学生思想疗治的整个过程中,“刚柔相济”的疗法当遵守以“柔”为主、以“刚”为辅的总原则。“刚疗”和“柔疗”的比例是随具体情况而确定的。对品行一向很差的学生,要多点“刚”的成分,施以严格的限制和足够的压力,以促使其警觉和醒悟;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宜多一些“柔疗”,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勇气。对于优生,尤其要防止两个“过分”:过分“柔疗”会引起学生过分的优越感,进而导致严重的骄傲自满;过分“刚疗”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其自尊心。记得我刚到孤儿学校做班主任时,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她的外表看起来乖巧文静,由于父母被判监禁,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善于察言观色,在同龄孩子中比较早熟。当时我过多把她当作小大人看待,对她一向进行“柔疗”。刚开始时的情况还算不错,但后来她阳奉阴违,经常欺压其他同学,同学们对她敢怒不敢言,教师也常常拿她没办法。这就是“刚疗”和“柔疗”比例不当而导致德育工作失败的例子。
“打一把,摸一把”这句俗语就是对“刚柔相济”教育方法的形象比喻。这一“打”一“摸”的反复过程,必然会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既害怕又喜欢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标志着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种害怕是学生把教师看成了自己思想行为的监督者,是学生对自己思想病态的警觉,是积极的自我克制;这种害怕是学生对教师关心爱护的理解与接受;既害怕又喜欢的心理也标志着师生感情的加深。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四、结语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其神圣职责。孤儿学校的教师同时还担负着家长的责任,承受着双重压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仅依靠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或人性化管理都难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唯有坚持将以刚性规范为特征的刚性管理和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柔相济,才能真正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参考文献
[1]杨威涛.刚柔相济管理在师范生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专项课题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xy2012—z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