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2020-09-10陈木长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初中教学弘扬道德与法治

陈木长

摘要: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并将之发扬光大,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精神非常重要。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弘扬 中华文化精神

为了实现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改进现有的初中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引导学生专注于传统道德和文化。教师应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道德和法治课程中,并通过正确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传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充满中华文化氛围的课堂

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开展贴合学生实际、社会关注度高且契合教学目标的课堂活动。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三框题“诚实守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有关诚实守信的小故事,如曾子杀猪、季布的一诺千金、商靴立木取信等,让学生在课上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诚实守信的含义及意义,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诚信,真诚待人,信守承诺。

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以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为主的诵读活动。可以从克己奉公的爱国情怀、仁爱兼利和自强不息等角度,结合书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查阅相关名言警句和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丰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例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查找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生活、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名言警句。例如,荀子曾说:“仁义礼善之于人,辟之若货财栗米之于家也。”这句话让学生懂得仁义礼善是生活中的处事准则,对他人要心存善意,关爱他人,以礼待人。这些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独具传统文化氛围的活动型课堂,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二、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的就怎样学,怎样学的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生活实践和创造,重在让学生能说、能思、能动手,会做人、能做事,提升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

首先,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点,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班级中的男生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优秀传统文化著作,喜欢英雄人物的故事,那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时,就可以引用“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来解释朋友之间意气相投、言行相依、共同进步的友谊。熟悉的历史典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关于友情的知识。

其次,初中生活泼好动,喜欢实践活动。新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抛弃了原版教材以知识呈现为主的编排形式,在内容设置上增加了丰富的案例探究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案例,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有格》中展开探究活动,思考:是否能仅独善其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教师可以结合相关事例进行讲解。“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前句为“穷则独善其身”,后句为“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是指不得志时也不能自暴自弃,要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要心怀天下,报效国家。教师可以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例,从个人角度和家国角度告诉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有心系国家、大济苍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让学生了解“止于至善”要具备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怀。

最后,教师要多肯定和鼓励学生。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具有较大差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经典,熟练掌握经典国学知识;有些学生更喜欢现代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相对薄弱。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对所有学生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提高。

三、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打破学校传统知识教学课程的束缚,使得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丰富。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学习,引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内容除了传统的国学著作,还可以选择紧贴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容。从道德与法治课的角度来看,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从文化与人的角度出发,选取精忠报国的英雄故事,让学生感受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选取与人交往的金句良言,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还可以选取我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文化,让学生学习长幼有序、先后有别的传统礼仪。不拘泥于传统的经典诵读类校本教材,内容更加有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学校还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优秀傳统文化校本课程,不拘泥于纸质教材,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制作类似于“头脑王者”的答题闯关小游戏或视频,介绍优秀传统文化。又如,学习水墨画,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变成主动的学习者。

四、结语

中华传统美德包含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其中很多内容也是道德与法治课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良好品格。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道德和法治课程,可以不断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C].南宁: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729-730.

[2]罗尚泽.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3]张娟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195,217-219.

猜你喜欢

初中教学弘扬道德与法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