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的“三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究
2020-09-10纪永强
纪永强
摘要: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将专业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整合教育内容,创建良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方位立体化” 育人体系 陶行知教育思想
為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仍然不能更新教育理念,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校的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要想提升学校教育的效果,就要不断创新课程内容,积极创建全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在办学理念的重要引领下,积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积极整合国家课程,建构“三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体系。
一、“三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体系的解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体现了教学合一的教学思想,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彰显了陶行知的科学教育观。陶行知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践,如果脱离实践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发展。教育要积极面对社会、面向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包括学习实践、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积极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学习方法,深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彰显了“解放学生天性”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才能承担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思政课程,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整体学科体系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课程知识,还要将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素养,注重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解惑,激发其为民族学习的动力,帮其找准自身价值定位。
学校课程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经过学校、教师、学生的调研与论证,把“自信、习惯、方法”作为学生培养的三个关键价值取向,通过课程的实施落实“自信、习惯、方法”价值取向,最终实现“用三年的教育,影响孩子一生”办学理念。“三方位”是内容,包括三大类课程:德育类课程、学业类课程、特色类课程;三方面课程整合:学科内部整合、学科之间整合、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整合;三形式支撑:小组合作学习、三学六段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三三评价方式。“立体化”关系是指三大类课程是育人体系的实施策略,三方面课程整合是育人体系的实施载体,三形式支撑是育人体系的措施保障,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呈现出丰富的立体化课程育人模式。整合后的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保证学生在校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学校积极探索并合理设置大、小课相结合的课时安排:特色类课程每一节课60分钟,大课间上下午共60分钟,学业类课程每节课45分钟,晨读每天20分钟,每天中午设15分钟的练字课,每节课课前5分钟安排学科演讲。
二、“三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体系建构的价值
通过构建并实施“三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体系,学生体会到丰富课程内容以及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长的乐趣。教师以课程研究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学习共同体中体会到职业的幸福。课程内容的多样化、课程结构科学合理化、学校课程类型的多元化,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了高平台,实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独到见解。课程的优化和整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借助于导学案的使用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
目前,学校各学科在优化与整合的前提下,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导学案集,为打造愉悦高效课堂、减负增效提供有力支撑。在全校范围内,对师生实施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针对硬件教学环境,学校要强化文化建设、校园景观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开展研讨会的形式,将育人理念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自信。系统育人工程的推进,需要借助多方力量,提升育人工作实效性。学校要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不断完善工作岗位职责,制定相应制度,科学明确相关的工作流程,协助多个部门全面开展工作,实施监督考核,形成整体育人格局。在实际育人工作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心灵方面的引路人,深化育人效果。
三、“三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体系的具体实施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目的核心载体,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学校经过骨干先行研究、专家后续论证、教师课堂实施等措施,从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类别的调整及课堂效果三方面保证,积极实施“三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全员育人的全员,广义地说,是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狭义地说,是指学校教育。育人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因为学校教育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内容,学校所有员工应参与到育人过程中,包括住宿管理员、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门卫、宿舍管理人员等,这称为全员育人。也就是说,在学校内部的所有人,都是教育的主体,都承担着育人责任。教书育人,教师是育人的主要责任人,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所有教师都肩负着育人责任,不仅仅是班主任。教师的品格、人生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管理育人,各个部门的工作形象、办事态度、工作作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严重影响。
1.三大类课程的调整,是开展课程育人的重要基础
经过探索与思考,学校将包括各级各类综合性教育教学活动在内的57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进行了科学而有效的结构调整,构建起德育、学业和特色三大类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其中,学业类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类课程和特色类课程是拓展部分,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业类课程中渗透德育和特色,德育类和特色类课程又是学业类课程的补充与拓展,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三个层面的课程整合,是实施课程育人模式的物质载体
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学校对现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完成了三个层面的整合。一是学科间的相似性整合。将知识特点相近的不同学科整合为一门“大”学科,实现知识内容的有效贴合,形成更为完善、更为丰富的知识体系。目前,学校已完成《地理》《海洋教育》《环境教育》的整合,《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生物》与《化学》部分内容的整合。二是学科内的主题性整合。将同一学科内的不同知识点,以主题形式进行整合,实现同一知识内容的集中突破和深度挖掘,充分彰显学科价值。将《语文》学科整合为基础知识、文章品读、作文写作等主题板块;将《体育》学科进行模块化整合,分为技巧、健美、运动等部分。三是学科与社会资源的整合。《思想品德》学科通过采用“主题穿线、体验参与”形式,把课程内容和社会资源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感受环境、体验知识、强化认知,最终达到对学生价值引领的德育目的。
3.三种形式的支撑,是课程育人活动开展的创新路径
“三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模式的实施是一个综合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以培育学生“自信、习惯、方法”为引导,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为育人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从育人的主渠道课堂入手,加大研究的力度,推行了“三学六段”课堂教学模式,将导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环境、学生思维,深化知识素养,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三方位立体化”课程育人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校打破原有平行排位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情况,将全班学生组成4~6人学习小组,大家共同确定组名、组徽、组训、组规和成员分工,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发展体系。任课教师围绕小组合作模式进行针对性备课、授课,实行小组间的平行性评价与同一小组内的分层次评价,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有效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整合后的三类课程为依托,从“学习过程、思维品质、水平呈现”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学生发展“三三”评价模式。对评价的主体,应视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评价过程中则分别赋予不同类别、不同维度以合理的权重与权限。重视过程评价、品质评价、能力评价,并根据三类课程评价结果,以等级的形式和评价性、发展性、建议性语言,形成“学生综合性发展报告”,指导学生后续发展,提升学生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学校育人效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积极拓展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的科学化,积极搭建教学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活动参与度,启发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学校要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教師要按照教学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科学点拨,深化其知识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挖掘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后续学习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煊.开发场馆资源,多方位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0):93.
[2]申屠永庆.重构育人体系实践立德树人[J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9(8):22.
[3]王宇飞.协同育人理念下校企合作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62-64.
[4]苏金良,王洪霞.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维育人”课程体系[ 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1):77-78.
[5]陈坚.德智兼美品智共生 ——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育人体系建设实践为例[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9):1-4.
[6]周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探究[ J ].科技视界,2019(13):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