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教育科研常态化机制研究

2020-09-10英勇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科研

英勇

摘要: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鲜活动力,不仅关系到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提升学校教育品位、打造教育品牌的关键之一。但当前,普通高中教科研活动往往沦为形式化、做秀化、碎片化的活动。从教科研常态化的师能提升机制、教科研常态化的外在压力机制与教科研常态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探索教育科研常态化的方法与对策,建立教育科研常态化运行的机制,在普通高中教师与教育科研之间架起一座常态化的机制桥梁。

关键词:教育科研 师能提升 外在压力 内在动力

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管理规范,但是依然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从学校角度看,不少学校也制定了较细致的教科研制度,但制度制定起点是校长的意愿、领导的商讨。在这样的制度下教科研活动极可能是僵化的、形式化的,在教师实践执行中效果不佳。从教师的角度看,教科研的意义主要在评职称评先进,存在着较强烈的功利性目的,而非主动性诉求,特别是还普遍存在着“只教不研”或“为研究而研究”的两张皮现象。从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来看,基层学校的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让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落地,成为当前学校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一所普通高中为研究对象,建立教科研常态化机制,总结有序、连续、有效地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配套制度体系的经验。

首先从教师科研理念、教师教科研知识以及教科研发展指导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对全校教师11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校45%的教师主持或参加过课题研究,但是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对教科研的态度模糊,82%的教师掌握教科研知识不足,62%的教师希望能够形成专业的研究团队提升个人教科研能力。基于教师的反馈,最终确定从师能提升机制、教科研常态化的外在压力机制与教科研常态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三个方面来构建学校教科研常态化机制。

一、教科研常态化的师能提升机制

教师对在教学与管理中所遇到问题的科学研究都可以称为教研,但本质还是科研。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过程,是机制建立的基础。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以“职业认同的不断加强、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办学质量的真实提高”为目标,从不同的视角探索师能提升的新模式、新策略与新方法,确保教科研常态化发展。

建设“三课联动,四台互动”的师能提升机制,“三课”指以课题为统领、课程为验证、课堂为出发地与归宿,把教学理论作为教科研活动的指导,在课题科研活动中逐渐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发现问题,确定科研课题方向,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行为,改善教学品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教师对自我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普通教师向研究性教师的转型。

学校搭建四个有机联系的平台,即自主研修平台、专家引领平台、校际联动平台和主题牵动平台。

自主研修是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的内在自觉需求,是一种主动开展研究的行为。学校通过建立个人发展系统工程、建立教师个人发展档案、建设微研修载体(如自主编纂学校教科研期刊、研修反馈单)来提升教师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师能提升的实践中,教师个体的实践与反思是发展前提,同伴互助是基础,而强有力的专家引领是关键。建立专家引领平台是进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和重建,是进行共享与实践。

建设校际联动平台可联合开展教科研活动,交流经验,分享收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强有力的力量依托,激活教师的灵动思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

主题式研修是师能提升的主线,引领课堂的变革、科研的深入,教师的学科能力、教育能力、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学生观、课程观等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改变,实现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教科研常态化的外在压力机制

学校教科研工作需要合理制度保障其顺利进行,用制度推动教师走上科研之路,让科研成为教师的一种主动需求,实现学校教育科研的常态化。

首先,學校应当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组织机构,明确各自职权领导机制,对科研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管理,增强教育科研管理的实效性,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而服务,督促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学校还应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制度,将教科研纳入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我校每学期针对青年教师的量化考核表,其中教研科研占了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学校对教科研的组织、开展情况、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进行评价,对于漠视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在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在制度的保障下,教研工作会得到更加科学、规范、健康的发展。

教科研制度就是教科研给教师的外在压力,其目的是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科研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对科研的重视,进而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教科研常态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这一教育理念对学生适用,对教师也适用。教科研常态化的重要策略应当是激活教师自动力。

教师的教科研行为是从问题出发的,教学问题会引发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成为教师对教科研最初的内在动力。出现问题时,最常见的就是同一学科或跨学科的教师会自发聚集在一起讨论并解决问题,这也是对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说:“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的 ‘学习共同体’。”在学校这个大平台上,教师松散的个人化教科研逐步走向共同体教科研,集合更多人的智慧与经验,共同发展与进步,拓展教科研的广度与深度。

在工作实践中把构建教师的这种合作共同体称作“教师自治项目组”制度。这些项目组由校内专家领衔组织,围绕一项具体的工作或者研训项目,吸收有相应专长或有志向的老师参加,通过项目开展教师研训工作,真正实现行政领导永远负责、专家教师领衔实施、工作细化用人之长、灵活机动分层指导、深度发展形成特色的局面。项目组包括微课研究工作室、校本课程工作室、实习教师培训工作室、名师个人工作室等。专家牵头、发挥长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也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品牌。

教育科研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引领。教育科研应该不断让老师感受到个人专业发展带来的人生幸福。打消老师们的抵触情绪,科研才能是主动的、有效的、无抵抗的。从师能提升、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三个维度建立教科研常态化机制,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和教师团队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建立学校品牌文化,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褚治明.中学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2):25-27.

[2]张治.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有效管理和推进实践[ J ].教育科学论坛,2017(11):64-66.

[3]邹玉红.对中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几点认识[ J ].林区教学,2015(10):115-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辽宁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中教育科研机制常态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8CB206。

猜你喜欢

教育科研
陕西省初中教师教育科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试论提高中小学区域教育科研成效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对策
现阶段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误区及对策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精英领航 集体突围
在教育科研的陪伴下成长
浅析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中的不正之风
论教育科研对历史教师成长的作用
基于课堂教学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科研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