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2020-09-10史艳超石颖
史艳超 石颖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杏林学院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运动兴趣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杏林学院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教学文件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杏林学院;体育锻炼意识;运动兴趣
2019年杏林学院将逐步搬迁到启东校区,在新的校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如何?本文通过对17、18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杏林学院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文件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受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自己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学校体育教育是重要因素[1]。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薄弱
关注体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度。
表1显示,40.0%的学生喜欢观看体育比赛,而喜欢参加学院体育比赛为20.1%。学院逐步搬迁到新校区后,应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学生参加学院体育竞赛的主动性有待加强
校园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参与[2]。学生通过参与各体育竞赛,可以促进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
表2显示,51.5%的学生选拔不上,13.4%的学生选择当啦啦队员,因此,学院的体育竞赛应更具趣味性、参与性和群众性,面向全体学生。
(三)影响大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消极因素分析
自我锻炼是体育锻炼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属于体育锻炼意识的积极参与型,是人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
表3显示,64.5%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的缺乏,57.1%的学生认为自我锻炼意识不强,缺乏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二、杏林学院大学生的运动兴趣有待提高
(一)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途径,也是学生对某一项运动兴趣的表现。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主要是篮球、乒乓球和足球,由于体育馆未完工,羽毛球、网球等没有开设。
(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有待提高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要求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锻炼次数不得少于3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只有12%学生每周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30.8%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内,大学生课外锻炼次数和每次时间没有达到国家相關规定的标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影响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建立在身体活动需要的基础上的,体育实践活动是主要条件。但运动兴趣的培养又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滞后影响着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三、结论与建议
杏林学院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比较薄弱,对体育运动关注的程度不够,参加体育竞赛的主动性不强,学院应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度;其次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与建设;第三,培养良好的校园体育生活环境和体育文化氛围,为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运动兴趣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咸英,叶加宝.天津市研究生体育活动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03):19–20.
[2]贾绍华,邱梅婷,蔡瑞广,陈琼霞.河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性别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01):42–44.
[3]王爱丹,董晓春.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与高校体育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01):50–52+55.
基金项目:2016-2017年度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7J37。
作者简介:史艳超(1979-),女,汉,河南平顶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研究;
石颖(1978-),男,汉,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及高校高水平运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