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区域的预设与生成研究
2016-04-15沈扬
沈扬
摘 要:从顺应幼儿运动兴趣及动作发展需要,预设运动区域;当预设遇到生成,要让生成让路;当预设遇到生成,要让生成舒展;当预设遇到生成,要甄选生成中的需求,创设可以发现的环境四方面研究如何让幼儿在运动性区域中获得有益的运动经验,发展基本动作,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幼儿园;运动兴趣;预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9-0086-02
运动区性域活动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开放性的活动,但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何将教师“预设”的目标与幼儿自由自主的“生成”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运动中既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个体差异,又能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预设主要是指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活动开展的基础,能保证幼儿基本发展,尤其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生成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如何将教师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是教师大家一直关注的焦点。运动性区域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开放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开放的运动环境中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自主活动,是促进幼儿自主运动能力发展的有效载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了动作发展的目标,在运动性区域中适宜教师预设。运动性活动区域顾名思义,主要是指由运动场地引发,以发展粗大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区域,但不仅是发展粗大动作,而且还是通过粗大动作的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达到促进幼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和谐发展的功能。运动场地包括室内和室外,分为固定运动器械区、可移动运动器械区、自然区,主要在户外但有条件的室内也有,除了固定的还有大量可以移动的器材,这样的一些活动区是可以移动、任意组合的。只要教师做到幼儿在先,提供生成的机会,支持他们生成活动的开展,就可以让“预设”和“生成”互动,满足幼儿自主游戏、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可根据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地把各种不同的场地创设成不同的运动区域,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小班的幼儿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充分地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
一、顺应幼儿运动兴趣及动作发展需要,预设运动区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部分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的均衡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需要。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岩、投掷、拍球等活动,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幼儿动作发展表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教师小班运动性区域的创设也呈现出了阶段性:钻爬区→跑跳区→平衡区→投掷区。幼儿喜欢钻爬,这点对于他们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非常有利。为此,教师在开学初首先创设了钻爬区,让他们在快乐运动中体验愉悦情绪。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为了提高幼儿的身体抵抗力,教师结合三四岁幼儿在活动中常出现的跑、跳动作,利用教室内外的走廊创设了跑跳区,增加了幼儿的运动量。平衡是幼儿进行走、跑、跳等大肌肉运动的基础,迎合幼儿动作发展需要,随后平衡区出现了。幼儿的投掷能力可以说是几项基本动作技能中发展最弱的,为了幼儿动作发展的均衡性,最后教师创设了投掷区。
二、当预设遇到生成,要让生成让路
其实,以上都是教师对幼儿运动游戏的预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教师发现当预设遇到生成,就要为生成让路,鼓励幼儿个性的体验。一次游戏开展前教师告诉幼儿,在运动区里有了一个新玩具:纸棍。教师预设在材料的开放性投放中,幼儿通过自由选择和自主把玩运动器械,能将纸棍和报纸球进行组合玩民间游戏“赶小猪”,发展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准确性。游戏开始了,幼儿们对棒棒很感兴趣,有的一拿到纸棒就开始挥起来,学起了孙悟空;有的用纸棒去敲打其他孩子抱着的皮球,发现皮球被拍打后落在了地上又弹跳了起来,紧跟着又追上前去用纸棒对准皮球用力地打了出去……他们就这样在击打和奔跑中释放着自己的能量,乐此不疲。其他幼儿看到后,有的也拿起了皮球和纸棍,还有的则选择了报纸球和纸棍。站在一旁观察的教师发现,在幼儿自发生成的“棒球”游戏中,他们玩得很投入,皮球与报纸球由于大小不同,所以这两种不同的玩法存在层次性。在不同的玩法中,幼儿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样也实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
三、当预设遇到生成,要让生成舒展
以上这些都是幼儿生成后的反映,充分说明了运动是会带来智慧的,关键是教师要能观察到幼儿的运动行为,并用兴趣引导幼儿将其深入地舒展。在教师预设的跑跳区中,幼儿跑的行为出现频率较高,而跳的自发动作不多。一次,当幼儿们看到教室横梁下悬挂着的高低不同的小鸟时,都试着跳了起来,伸出小手去触碰,于是他们就出现了纵跳行为。同时,教师结合语言活动:儿歌《大气球》,将教学使用的大气球挂在小鸟下方,幼儿们通过纵跳触物的方式拍打到了高高悬挂的气球,开心不已。顺应幼儿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找出了他们喜欢的几种小动物,并将这些动物图片贴在了彩色气球上,在教室外专门创设了纵跳区“气球宝宝”,锻炼了幼儿腿部肌肉能力,使此项生成运动得到了舒展,并进一步深入开展。这些都是幼儿生成后的反映,再次证明运动是会带来智慧的,关键是教师要能观察到幼儿的运动行为,并用兴趣引导幼儿将其深入地开展。
四、当预设遇到生成,要甄选生成中的需求,创设可以发现的环境
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在运动区域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思索“玩什么,怎么玩”,让幼儿商量解决,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设置的钻爬区域十分吸引幼儿,它采用了整体粘贴的方式将几个大纸箱连在了一起,为幼儿制造出了少有的黑暗氛围。创设初期,教师发现胆大的幼儿经常从隧道这头爬到那头,来回爬行很多次,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而胆小的幼儿看到黑黑的又望不到尽头的纸箱却不敢上前,表现出了退缩行为。于是教师鼓励胆小的幼儿说出害怕的原因:哦,原来是里面太黑了。随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给这个大纸箱起名叫“黑色山洞”。紧接着有的幼儿问:“老师,钻过了黑色山洞,要去干什么?”有的幼儿说:“老师还要跨小河。”还有的幼儿说:“老师要去救黑色山洞那头的小动物。”于是,教师顺应幼儿们的想象,在隧道旁边又加上了跨栏变出了小河。加入情境后,胆小的幼儿立刻变成了勇士,他们钻入黑色山洞解救毛毛虫,投入游戏的热情度也更高了。随着游戏的开展,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先钻爬山洞,有的幼儿先过小河,区域里出现了混乱。这时,有的幼儿会说:“老师,他挡住我的路了。”针对以上幼儿在运动中出现的现象,教师发现幼儿有明确游戏规则的需要。于是,教师对以上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他们一起制定了“解救毛毛虫”行动计划,幼儿们一致认为:“先钻出山洞,救了毛毛虫,再带着毛毛虫跨过小河。”于是一张提示图就出现了,“救了三条毛毛虫后就能得到一个勇士贴花”的游戏规则也是在环境中生成的。这个提示牌保证了幼儿了在运动中的安全性。幼儿们在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材料后创造出了多种玩法,能将器械进行组合。为此,教师将幼儿在游戏中的精彩瞬间拍摄了下来,并对幼儿的探索发现进行了甄选,将安全有效的、适宜幼儿身心发展和动作发展特点的运动方式的照片留了下来,并贴在了运动区墙上。这种直观形象的展示更有利于幼儿与同伴的分享,以激发幼儿更多的创新意识,玩法也更加开放。
五、结束语
运动区域主题的确立既要来源于幼儿学习活动的预设,又要尊重幼儿自主活动中的生成,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在运动性区域中获得有益的运动经验,发展基本动作,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品质,在自主快乐的运动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燕.虎头豹尾 魅力无限——谈角色游戏的导入与讲评[J].山东教育,2010(36).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