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2020-09-10徐荣国

黑河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徐荣国

[摘 要]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朗读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出声地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和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而且還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读,使书面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受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师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的有效朗读,不仅能进一步感知文本的深意,还能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有着不言而喻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怎样读,还要告诉学生所读之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朗读,才能真正读出文本的韵味,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2.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跟随教育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应试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思维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就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完全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实际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和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受到限制,严重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激发出独立自主学习和尝试小学语文朗读的激情和乐趣,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有色的语言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所要展示的精彩内容,逐步实现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最终目的。

2.采取激励机制促学生朗读

教师要认真计划课时,组织学生听范读,然后再把学生分成小组练习朗读,熟练之后,再进行小组朗读比赛,从中挑选出朗读较好的学生进行个人比赛。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3.培养朗读能手成为同学的榜样。

要读好课文,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语文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进行停顿、重音或语调等技巧性的指导非常重要,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多数学生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有效方法就是听录音、看视频、教师或是优秀学生范读。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减少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教学的有效性。

4.找出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树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应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在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温故也能知新,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朗读能力,促进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重点關注教学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最合适学习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载体,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音韵美、节奏美,当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美妙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激发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学时要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7,(02).

[2]王朝会.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J]. 教育世界,2017,(01).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